The Quest for Alpha讀後感---挑選經理人的困難
這些退休基金也要雇請經理人來進行專職投資人。它們不需要自己挑,它們可以委託像Frank Russell,SEI這些專門顧問公司幫它們選經理人。所有各種你想得到或是根本沒想過的經理人評選方法,顧問公司早就全都用上了。他們可以請經理人來做簡報、解釋投資策略、投資策略貫徹度、分析師團隊研究深度等等。在績效以外,這些顧問公司可是下了許多功夫。
結果呢?很不樂觀。這些退休基金就和一般基金投資人一樣,往往在經理人表現良好之後聘用他們,在表現不佳之後炒他們魷魚。這個動作帶來反效果。因為被開除的經理人,表現常比新聘的經理人還要好。也就是說,假如退休基金堅持初衷,繼續顧用該經理人的話,還會拿到較好的表現。
挑選傑出經理人,不會是比選股票容易的事。我們一個散戶投資人,往往只會拿績效來評論經理人的優劣。這在資產管理界,這是一加一的初等數學。看看那些用到微績分等級的方法在篩選經理人的退休基金的表現。假如我們散戶認為自己拿出基金過去績效比一比,就可以挑到未來表現傑出的經理人,那是一種相當幼稚與一廂情願的想法。
試圖挑選經理人,不是我們小投資人可以玩或應該玩的遊戲。解決挑選基金經理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在於把這個問題丟開,選擇不需要有人進行主動選股的指數化投資工具。
至於避險基金,那就算了吧。你假如認為避險基金是幫投資人賺錢的工具,那是零分。假如你認為避險基金是將投資人的錢轉到經理人手上的工具,Bingo,正確認識。金融界裡,靠著迷霧、幻想與迷思存在的,就是避險基金。書中有這麼一句”Hedge funds are the only component of Wall Street that is built pretty much entirely upon myth。真是很貼切的描述。
關於避險基金,我寫過金玉其外的避險基金報酬—談Backfill Bias、避險基金?最好還是避開吧。The Quest for Alpha書中針對避險基金帶有的各種Bias有詳細的解說。基本上,會讓投資大眾得知的避險基金績效,那都是已經美化過太多次的成績。
所以Fama說道”If you want to invest in something (hedge funds) where you steal your money and don’t tell you what they are doing, be my guest.”
在這六個討論各種主動投資的成果的章節,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六章Behavioral Finance。行為財務學是很有趣的一門學科。這章討論,能否利用行為財務學發現其他投資人可被利用的弱點,帶來Alpha的獎賞。
這這章我發現,原來好幾位美國有名的Behavioral Finance學者,也都有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包括Richard Thaler成立的Fuller and Thaler Asset Management,Josef Lakonishok、Andrei Schleifer與Robert Vishny成立的LSV Asset Mangement(這三位也常一齊發表論文)。結果,這些基金公司的基金,仍是幾乎都被對應的指數型基金打敗。
作者結論,Behavioral Finance要在市場上獲取實效,相當困難。不是在學術上有所發現,立即就可轉換成市場上的聚寶盆。
前面這六章大量引述綜觀全局的研究報告(而不是只挑好的出來講的報導),與知名人物的看法,形成強有力的證據,那就是在追尋投資界的聖盃,Alpha,的征途上,絕大多數主動投資者鎩羽而歸。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Quest for Alpha讀後感---集中投資的迷思
The Quest for Alpha讀後感---冒險的必要
相信績效,或是信任經理人?(Mutual Fund without Mutual Trust)
Unconventional Success讀後感續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2 comments:
台灣真是太缺乏"正常"投資管道,才會一堆人抱著大筆鈔票,在股市房市殺進殺出。最近跟朋友在北市合租一間房子,依地點坪數判斷(延吉街市民大道口,電梯華夏,室內二十五坪以上),房價肯定破千,但月租金只要兩萬....
謝謝poorguy的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