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讀後感3----雪上加霜的行政措施

衛生署現在還要為五大科招不到足額醫師一事,進行一些行政管制。譬如限縮住院醫師招生名額。

這怎麼執行呢?

假設一年全國醫科畢業生有1300人。

原先全國各住院醫師訓練醫院,一年全部的總招生名額可能是1800名。那就會造成有些科的名額,空在那裡,沒人應徵的狀況。

現在,衛生署大筆一揮,譬如規定,所有住院醫師招生名額只能跟畢業生數目相近,譬如也是1300人好了。那不就科科有人,年年有新血了嗎?

高風險科別缺人的狀況馬上或得矯正。媒體報導上也絕不會再出現,某醫院的某科招不到住院醫師的新聞。多好啊!

但事實上,問題不會得到解答。這是一個浪費社會資源的做法。

不喜歡走高風險科別,但受限於名額限制不得不選擇該科的醫師,可能在四年(或其它年限)受訓完後,打著xx科專科醫師的資歷,重新申請他心儀的科別,從第一年住院醫師做起。

這個政策浪費了許許多多年輕住院醫師的寶貴人生,也浪費了這些醫師本可以提早替大眾服務的時間。

而我們的官員,不從根本做起,去改善健保荒謬的費用控制手段,讓醫師有從事該科的動機。卻從末端開始治療,想用一些行政措施去改變症狀。心力真是用錯地方。

說到費用控制,健保更有審核措施。健保可不是醫師申報幾點,它就會給付幾點。健保局請了專科審查醫師,一一抽檢健保特約醫療院所的健保給付申請。

審查時,這些審查醫師常會大筆一揮,把醫師的整筆申報勾消。小至幾百點的門診治療,大到上萬點的手術,都有可能被銷掉(甚至回推放大)。讓醫師體會,什麼叫做白工。

基於避免醫師浮濫申報醫療給付,這一層把關有存在的必要。但我一直覺得有個要求是必要的,那就是,請審查醫師具名。

這些審查醫師躲在匿名的保護傘中,常會做出一些為刪而刪、荒謬的刪除。健保局很有可能也有給他們”業績要求”。要求一定要刪掉多少百分比的送審案件。

假如是這樣,我常將這些醫師的行為當成是逢場做戲。他故意做一些不合理的刪除,申報醫師再配合演出一下,據理申訴。那就通過了。他達到”刪除業績”,申報醫師也拿到本應有的給付。

但是,為什麼要這樣呢?這樣兩邊做戲應付健保局,不是浪費醫師的時間嗎?

醫師該看病,還是該在那邊刪其他醫師的申報,或是寫申訴呢?

請審查醫師具名,他們就會為刪除的決定負責。亂刪的醫師,一定會在該科”名揚千里”。光是署名負責一個動作,就可以讓健保審查建全許多。

請問判人刑度的法官,可以匿名嗎?那為什麼審判其他醫師施做是否合適的醫師,可以匿名?

健保制度本身就會造成醫療院所競相衝量,台灣醫界還有一個高舉著醫療品質大旗的活動,叫做”醫院評鑑”。

的確有一些基本運作,會在醫院評鑑的壓力下有所改善。譬如洗手程序、用品過期監控等等。但許多時候,醫院評鑑有太多的人造與虛假。(到底有那些呢?請看書中完整的描述。真是直指痛處,點明其荒謬之處。還引申到高等教育評鑑。真是很好的類比。)

背醫院的願景詞,令人有種重回三民主義課的情景。一堆冠冕堂皇,卻怎麼背都背不起來的文字。

過去一年沒有的班表,會議記錄等等文字記錄,要憑空生出。這個活動,已經有太多形式主義在裡面。

醫院的主管階層,能在某次評鑑中得到良好成果。他將有明顯可見的成就。假如費心留意各個細節,提升患者滿意度,反而是一種無法量化,看不出來的成就。於是乎,每當評鑑在即,整個醫院如臨大敵。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各科部主管,忙於行政程序,反而稀釋了對臨床業務的心力。

醫療院所真正的試金石,不是那幾年一次的評鑑,是天天前來拜訪或留院的患者。他們才是醫院的目標,評鑑委員不是。

每次看到那些評鑑委員出入的陣仗,一堆人鞠躬做揖的態度,這種東西會對醫療品質有所助益?

現行制度中,已經讓許多醫師無法在提供醫療服務時得到合理的待遇。卻還要加上許多浪費醫師生命、消耗醫師精力的額外活動。

太多流於形式的做為,掩蓋著從根爛起、蠶食醫療人力的醫療給付制度,腐壞已是進行式。不只是醫療從業人員,所有人都將為此付出代價。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讀後感1----總額給付制的奧妙

“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讀後感2----合理的給付

14 comments:

wgyang 提到...

總之就是滿腦子社會主義的公衛專家, 把健保制度過度推向極端社福, 變成共產主義的惡果正在顯現!

kittymouse 提到...

看完日劇派遣女醫X第一集中的派遣醫師開給醫院的簽約條件,就會了解醫師擔了太多不必要的外務及行政事務。自從醫管進入醫療體系後是以醫院的極大獲利為目標,而不是當醫療的後勤提供適切不浪費的支援,就已經步入不歸路;加上健保+醫改再踹一腳就沒救了!

匿名 提到...

身為醫療同業,心有同感.但卻無能為力去改變這些荒謬

匿名 提到...

醫療崩壞不是沒有原因的
by flankkimo

Eric 提到...

醫院評鑑一直是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的惡夢,大家都知道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資料都是造假,不僅無助於提昇醫療品質,反而壓縮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的時間。

但為何醫院評鑑一直存在?因為評鑑有助於醫界大老維護其地位,何以故?
1.大老出來評鑑一則有錢可領,二則當作旅遊,受評鑑醫院又把他當做皇帝出巡般奉待,何樂而不為!

2.大老之間多有聯繫,醫院怕評鑑時其它醫院的大老找麻煩,所以平時也會善待自己醫院的大老,以備不時之需。

3.醫院評鑑規定醫院必須有一定數量的論文,所以醫院對論文的獎金頗多。而醫院的醫師寫的論文,第一作者是自己,通訊作者一般是掛大老的名字(除非你不想待了),如此一來,只要醫院評鑑存在,論文就愈重要,大老不用太費力就有底下的醫師幫其寫作論文鞏固其地位、增加其獎金了。

4.醫院評鑑也要求有教職,大老的教職不是教授就是副教授,就算平日對醫院貢獻不大,醫院礙於評鑑所需,也是無可奈何,有時還必須請一些尸位素餐的人來當門神。

所以在醫界擁有發言權的大老,哪會去檢討評鑑制度呢?而且他們地位如此穩固,自然不需靠門診和收住院病人的收入(很多是不收醫糾最高的住院病人的),所以他們也不在意健保給付和醫療糾紛的問題。衛生署署長也是出自醫院大老,自然不會去得罪其他大老,因為他總有下台的一天。

這些才是目前醫界所有問題的根源,可惜在目前的制度下仍是無解!

匿名 提到...

其實 醫療崩壞
也只是健保以前沒錢就醫的人
在崩壞後依然因沒錢就醫而死去
對沒有錢的人而言
台灣的醫療 如果是採用美國的制度
那其實跟崩壞沒什麼兩樣
或許 許多風險高的科目 有醫生了
但沒錢就醫 跟沒有醫生 其實是一樣的
而有錢人 原本就找的到醫生
有沒有崩壞沒差
max

jack01 提到...

綠角跟eric提到的醫院評鑑,讓我不禁想到20年前在空軍服兵役時的景象,軍中也有評鑑,也是上級下來評鑑,當時當文書士的我,在評鑑前幾個月幾乎一半的時間都是用在美化書面資料,許多文書根本就是憑空生出來的,礙於這是義務役,不得不照做。當時心想:這輩子絕對不要再做這種浪費生命浪費資源的事情了,退伍後一直到現在,都沒再發生過。但是我們的醫院卻是將優質人力拿來這樣幹,在健保制度的綁架下,醫界也僵化了,實是可悲。

匿名 提到...

最近開刀住院,健保給付8萬多。醫生很辛苦,應有所得。但若沒有健保,真得就是只有
有錢人才能就醫了,幾年後也許要數倍的費用,才能找得到醫生了。

匿名 提到...

軍隊、醫院、學校有評鑑。公司行號還是有品質、工安、環境等ISO評鑑,通過ISO僅是最低要求,否則產品可能賣不出去了。作資料的不少,不過應該無法成為一流的公司。還是要看主事者的想法了?

匿名 提到...

可以請有公信力的機構或天下、遠見…等雜誌,
對醫護人員做調查,
看他們的醫院評鑑是不是有造假?
對醫療品質是不是有幫助?
評鑑作業對病人的照顧是不是有影響?
這樣事情不就清楚了.

素還真 提到...

審查委員具名的話可能就沒人敢審查了,畢竟這是得罪人的事。不知審查委員怎遴選出來的?是健保局找了(御用)醫師審查呢,或是公會推選?組成審查委員會(小組)採秘密投票,多數決、再一齊具名可能還可行點,建立制度不能不考慮人性。若學生、學弟審查的是老師、學長的申請費用,具名下,誰敢刪減?
另一可能是公佈刪減標準及理由,現在患者醫療意識抬頭,興訟可能性大增,也迫使醫師不得不用多作點檢查,根據Hand Formula,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致死可能性那怕一些些,也只能詳為檢查了,這種浪費似乎避免不了。
再來關於評鑑,綠角大人說的對極了,天天造訪醫院的患者才是評鑑的標的,所以重點不在評鑑制度不好,而是評鑑的指標有問題,不能導引到較為良善的醫療環境。設計上考慮患者的回診次數,等待時間(登門看個醫生,不外大排長龍,半天就過去了)等等,可以考慮一下。
大老云云,這是整個學術界的通病,不獨為醫界所有,這就不知該怎談了…

匿名 提到...

台灣對人兩大影響最深遠的行業:
醫治肉體的醫師有健保諸多不合理措施在內耗
醫治心理的老師有12年國教等諸多不合理措施在內耗
競爭力就這麼節節敗退
令人憂心!

匿名 提到...

數學中的無解題真發生在台灣的醫療情境嗎

匿名 提到...

現在很多畢業的醫學生,就已經不當什麼鬼住院醫師了,去韓國看幾次微整的操作,就當“醫美整型醫師”,這有法可管嗎?根本沒有,還想限縮名額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