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4---看得見的好處與看不到的壞處


在1920與30年代,美國知識界普遍相信資本主義是個缺點重重的體系,亟需政府管制才能補其不足之處。當時人們心中,將資本主義施行的現況,與一更理想更美好的狀況來做對比。他們心中想著,只要對市場機制,再加上一些人為的調控,我們可以過得更好。

於是各種政府組織與法律,紛紛成立與通過,用看得見的手來引導”看不見的手”。

這本書寫成於1962年。在幾十年過後,作者將真實的狀況與真實的狀況做對比。看看在施行各種出於善意的政府管制與干預之後,社會是否有更進步,人們是否過得更好。

雖有一些例外,但答案很明顯,在大多狀況下,是否定的。

在美國整個20世紀的發展過程中,作者明白展現了,很多福利措施、管制,帶來的相反的效果。(這本書會讓人想對每一章都寫一篇讀後心得。可以說的實在太多了)

僅管如此,僅管有這些明白的反效果例證,但作者在結論這章寫道,這種認為所有政府干預都是可行、受歡迎的,而將所有過錯怪罪到市場頭上的心態,至今仍普遍存在。這個論點,到了2013年的今天仍是相當正確。

政府行動,可見、明顯、英雄主義、感動人心、受益族群顯著、成效迅速。這些都可討好人民。換句話說,是鞏固選票的好手段。政府喜歡,人民也喜歡。

但政策的受害者與負面效果,隱約難見,延遲許久才會出現(或甚至不知不覺)。除非是願意深入探究的人,不然不易看出黑暗的一面。

譬如提高勞工最低薪資。一提高,大家都高興,所有目前的勞工都會高興。

但價格提高代表什麼?

代表買得起的人會變少。

聘請勞工的價格提高,會讓企業主可以聘請的勞工數量減少。所以提高勞工薪資,保障了現有已經有工作的勞工,但會讓後續想要進入勞動市場的人,更難找到工作。

提高勞動者薪資,並且延續這樣的政策傾向,也會讓業者積極尋找人力的替代品---全自動化生產。

當某個工作的薪資被政策特意提高後,無法在這個工作尋得就業機會的人,只好找尋其它職業。造成其它職業的可從事人數增加,也就是供給增加,接著就是價格下跌,也就是薪資減低。

可以開心領著更高薪水的人,可能從未想過,社會上會有人需要為這件事付出代價。他們總想著,就是政府付出代價,就是企業付出代價就好了。

但當政府不通過加薪法案,就會得罪目標群眾,得罪媒體。

人人喜歡看得見的好處,少有人想得到看不到的壞處。也因此,大眾有偏好政府干預的傾向。所以作者寫道,”The majority of mankind must almost of necessity look with undue favor upon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而政府官員,就像主動型基金經理人一樣,整天就在Do something的壓力下,想著要如何Do something。好像完全不知道,有時一動不如一靜。

當我們整天要求政府做些什麼時,可有人想過,或許就是做了太多,才會適得其反。

這本大師著作,論點明晰,用字精準。看完之後,真會發現很多事情不是自己以為的這樣。從習以為常,以為本當如此的證照系統、到貨幣與財經政策,社福體系等。這本書將讓讀者看到,真正自由的主張,是基於怎樣的邏輯與思考。

當前財經作家,從類似觀點來剖析事理者很少。在國內作家中,我看到的只有王伯達先生的“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但多的是,對自由經濟的主張沒有基本認識,根據自己對這個理論的想像,就開始批評的人。

對自由干預的根本心態,就是”我是對的,所以我可以教你什麼是對的,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或是規定你該怎麼做)”。

譬如,我們會想說,人怎麼可以不為未來儲蓄,不為退休準備。所以立法通過全民強制年金制度,強迫每一個人都要將每月薪水的5%交出來做為年金。

但問題是,你自以為是為了別人好。但可曾想過,為什麼你一定是對的呢?

假如有一個人選擇在年輕時大量花費,寧願年老時過著窮苦的生活,那也是他自己的選擇。這種想法犯法嗎?這種做法,跟在年輕時拼命省錢(然後等於是過著窮苦的日子),然後年老時有金山銀山可供花費,其實沒有太大的分別?只是時序對調罷了。

(當然,以我的投資論點,我贊成與鼓勵有工作能力時就要為沒有工作收入時做好準備。但不這麼做的人,我尊重你的選擇。)

而且更重要的是,你有什麼權力可以管別人做什麼?沒妨害到你,其實都是他的個人自由。

這種自以為是正確,為別人好的心態,往往就是干預自由的政策的根本起因。這種干預政策,往往都要求被管制者放棄個人利益與自己的判斷,然後說,這是為了整體社會的進步與優勢,個體必需做出的犧牲。

自由論者,則持著謙遜的態度,不以為自己是對的,可以去規定別人怎麼做,尊重與維護每一個人做出自由選擇的權利。所以作者寫道,”Humility is the distinguish virtue of the believer in freedom; arrogance, of the paternalist.” (加上之前提到教授加薪同事不滿的例子。Friedman先生看來是相當洞悉人性。)

時至今日,許多人心中仍存在著一個假設的理想國。自由競爭的市場運作,因為無法達到烏托邦的境界而備受抨擊。這些人的心中,仍在將理想與實際做對比。

但看看這本書,看看比我們早好幾個世代施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的實際經驗。它明白展示了,美國對市場經濟施行各種人為調控所帶來的結果。看看實際跟實際的對比。你會發現,我們的思考與政策模式,正在重蹈過去的覆轍。

非要等到不良結果一一印現後,我們才會猛然驚覺嗎?

許多書裡面早已寫下了前人的經驗與論點。所以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與相對論。我們也不必在自己國家施行過去已被證明不太會有好結果的政策實驗。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資本主義與自由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1---不可分的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2---收入不等的緣由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3---收入平等的正義

Capitalism and Freedom讀後感5---醫界的省思

The Road to Serfdom讀後感3---計畫經濟的必然發展

“誰把台灣經濟搞砸了?”讀後感2---政府導引的必要

Free to Choose讀後感---最低薪資的傷害

5 comments:

Rib 提到...

文中提到主動型基金的問題,其實這也就是問題難解的原因吧。

從某種角度來說,政府也好,民眾也好,都像多數投資人一樣過度重視短期變化,很難抵抗短期變化帶來的壓力,很難根據長期事實來做客觀判斷。

問題是指數型基金有實證的機會,從而逐漸壯大,但政府的問題就很難。而公眾問題懸而未決的壓力也沒辦法透過少看盤解決。

通常主張干涉的人的邏輯是,不是介入不對,而是方法需要再檢討。例如稅率高的北歐國家就被當成成功的例子來講,但就像明星經理人可能只是運氣好,如何成功甚至是否成工本身也是需要探究。

反過來說主張不干涉的見解,如果沒有平撫人心的妙方,恐怕終究只是空中樓閣。

marx 提到...

爛干預不好 不等於 所有干預都是不好的,優良的干預應當是無知無覺,防患於未然,治病於不痾.但大多數的政策都是看到重病了才趕快搞個對策應付一下.更多時候病根本就是先前的策略養出來的,既無後續計畫又延宕治療.希冀出現各 好干預措施還不如期待奇蹟吧.

floyd 提到...

綠角大的書評比書更淺顯易懂喔!
期待您每一章的心得

Varo 提到...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3285

這本書是相反論點,不過我覺得也有其道理。
兩本可以互相比較著閱讀。

匿名 提到...

即便歷史可以借鏡, 但歷史總是重演
我們只能改變想法, 順勢而為達到自身最大利益
不過能夠刺激自己的想法真是不錯!
感謝綠角大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