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25七月在台北舉行的“《全新》債券啟示錄”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想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的朋友,可參考以下梯次: 
”《全新》債券啟示錄”2025十一月16日台北班
整體課程架構與內容說明,可見:
“《全新》債券啟示錄” 內容介紹
綠角感言
債券常被視為一種簡單,容易理解與也易於掌握的資產類別。但其簡單面貌之下,有很多需要也值得深入瞭解的地方。
需要,因為不知道,會身陷風險而不自知。
值得,因為假如你將長期使用債券這個資產類別,這會是一生受用的知識。
許多關於債券的誤解正來自於看似理解,其實不理解。
譬如,認為高評等債券很安穩,於是就用”疊券”的方式投資。買了債券,質押後借錢再買,一直循環。
以為這樣做可以用債券的低風險取得近似股票的高報酬,恐怕是一種根本錯誤的想法。
”美國公債”這種所謂金融界的安全資產,什麼時候發生過危機,起因為何,當時狀況,如何結束。在”《全新》債券啟示錄”有完整說明。
另外,投資級公司債的信用風險低,不代表不會違約。低風險事件不是不會發生的事。一開始是高評等的公司債,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累積違約率變化,也有實際數字的展現。讓投資人看到,也體會到風險所在。
還有一種過去在討論債券很常發生的現象,就是把存續期間(Duration)與到期日(Maturity)兩者替換使用。譬如有一支債券五年後到期,所以就以為它會存在這個世界上五年的時間,所以有人就說這支債券的存續期間是五年。
這是錯誤的說法。也是一種”自己以為是怎樣,就該是怎樣”的危險態度。
存續期間是債券的專有名詞,用來衡量利率風險。計算有點複雜,但”《全新》債券啟示錄”會用一種相對直觀的說明,幫助投資朋友掌握其概念。
另外一種常見的錯誤態度,就是以為台灣業者發行的債券ETF可以是美國類似標的的替代品。”《全新》債券啟示錄”會深入的分析其費用與追蹤成果,展現其差別所在。
債券不是一種以為它怎樣,就是怎樣的資產。債券有廣泛的相關知識,也有許多常見的迷思。值得投入時間與瞭解與破除。
課後問卷回饋
“釐清基本觀念,破除常見迷思,提供實際可執行的投資方法。非常感謝,講解清楚明瞭,許多觀念一生都能受用!”  許先生
“由於之前對債券只能說是一知半解,這次來參加課程覺得很放心且完整的吸收到有邏輯且連貫的債券知識,非常有幫助。”    吳小姐
“對債券的講解整個都很完整也很有架構,都很有收穫。” 林先生
 “了解直債,公債ETFs,公司債之間的差異。資產配置中美國公債的優勢與弱點。” 林先生
“瞭解債券跟ETF的市場邏輯。” 白先生
“都很有收穫。” 徐先生
“覺得最有收穫的是債券梯,存續期間(Duration)與到期日(Maturity)的差別,短中長債的差異。內扣開銷的考量。”   李先生
“定期定額勝率高於單筆在最低點的證明與圖示。”  賴小姐
“列出台灣美國債劵ETF比較。”  邱先生
“因為我是債券小白,所以收穫滿滿。” 林先生
閱讀全文
Labels: 綠角投資課程介紹
The Wealth Ladder讀後感7—擁有財富才能體悟的事
(想瞭解如何以資產配置的方式,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想深入掌握債券,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投資組合中該使用那種債券為宜,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作者帶入財富階梯的概念,不是說這是一個闖關賽,誰能爬的愈高,誰就擁有愈好的人生。
重點不是有錢的人生,而是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生。(原文:Not richer life, but a better life)
對於錢的作用,作者有個絕佳比喻。
作者以前以為鹽就跟其它的調味料,像胡椒粉、七味粉一樣,你加下去,菜就有更多味道。
他後來發現,不是這樣。胡椒粉、咖哩這些東西,都有自己的味道,你加下去,菜會多出味道。鹽不是,鹽是提升原本食物的味道,它是一個促進劑。
錢也一樣,錢可用來”促進”各種活動。
譬如你喜歡聽音樂,假如有錢,可以跟親友一起去聽自己喜歡的歌手或樂團的現場演奏,那不是更棒嗎?
譬如你喜歡旅遊。假如你有足夠的金錢,你不僅可以在國內玩,也可以很自在的出國旅行。你可以享受的風光與經驗,不就更多了嗎?
重點是,你要有一個你本來就喜歡的事情,然後你可以用錢來增進它。讓經驗更美好。
假如沒有想吃的東西,鹽無法發揮作用。
假如沒有喜歡、想做的事,錢用處不大。
許多人犯下的錯誤,就是直接把錢當做目標。以為錢愈多,人生就愈好。
這就像一個人家中廚房堆滿了鹽,但卻沒有任何食物需要烹煮一樣。都是無意義的累積。
假如一個人的生活,除了累積錢、追求錢,沒有其它的活動,那麼他的生活與金錢,可以說都是空洞的。
但假如一個人除了賺錢之外,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喜歡的活動、時常往來的親友。那麼錢是用來增進這些生活經驗的良好工具。
金錢以外的財富,作者直接引用《人生的五種財富》(The Five Types of Wealth) 的論點。該書提到,一個人可以有五種財富。第一個是金錢,其它四種財富,就是值得追求,以及可以用錢來提升與改進的地方。
譬如Social wealth。一般指的是人際關係,譬如跟配偶相處融洽、有幾位知心好友。
但其實,除了跟誰往來,Social wealth也代表,不跟誰往來。
作者引用美國製片者John Waters的說法。他說:真正有錢,代表不再需要跟任何混蛋往來。”
面對反覆無常,沒有道理的上司,有財務底氣的員工,可以選擇離開。
面對糟糕的先生,財務自主的太太也可以離開。
財富,讓你可以不再看到,也不需要再跟這些難以相處的人往來。這會帶來心理健康與寧靜。此乃無價珍寶。
心理健康方面,作者討論了壓力、工作這些面向。我覺得其中最有深意的地方是,當一個人完成了一個有難度,需要付出很多的任務或工作,他會覺得有成就感,有自尊。這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助益。
真正讓人開心的往往不是這個工作賺到的錢。不是錢。而是自己終於克服困難,做出成果的成就感。錢比較像是附帶的好處。
只得到錢,無法帶來如此的滿足。譬如樂透得主,一生下來就有大筆錢財等著他的人。他們有錢,但是不會得到自己能完成高難度任務所帶來的滿足、信心與自尊。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時間財富。不是有愈多的自由自在,什麼都不必做的時間,就會覺得快樂。
時間財富的重點在於,你用這些時間做什麼。
作者提到,自己寧願每天有一小時,做自己可以找到意義與價值的活動,而不是每天十小時漫無目的的休閒。
時間財富的衡量,並不是你有多少自由的時間,而是你拿多少時間去做你認為有意義、值得去做的事情。
最後一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爬升財富階梯的過程。從小時候父母離異、宣告破產。到自己進入史丹福大學,找到工作,在三十幾歲爬到第四階。
這整個爬升財富階梯的過程,不只是讓一個人變有錢而已。作者提到,裡面有個”Hidden lesson”。
為何說是隱藏的?
因為,這幾乎一定要你爬過才能體會。假如你位在財富梯級的最下方,這些事情再怎麼跟你講,你可能都不會相信。
那些Hidden lesson呢?
首先、錢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當一個人沒錢的時候,他會全心全意的去賺錢。他很可能認為,所有人生中不快樂、不順的解方,就是擁有更多錢。
等到他有了足夠的錢,他會發現,配偶令人難以忍受的習慣,還是一樣。孩子的不良行為,絲毫未變。
當錢不再是最大的問題之後,人就會開始注意到其它切身問題。而且常痛苦的發現,錢無法解決。
當你以為錢可以解決時,你還會有點希望。但當你有了錢,發現這個問題是連錢都解決不了的時候,你會非常失落,同時體會到問題的嚴重性。
再來,人生中許多快樂是免費的。
作者提到,當一個人沒錢的時候,他往往看著自己買不起的東西,想說自己假如更有錢,買得起就好了。當他真的有錢,已經可以輕鬆負擔這些過去買不起的東西時,他很可能反而會轉向考慮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不給人一個東西,他會一直想要。但當他可以自由的決定是否要這個東西時,他反而會選擇不要。
因為沒錢而造成很多東西買不起,就像前者的狀況,會讓人一直想要。於是追求金錢讓自己買得起,反而忽略內心的真正想望。
沒錢不只會帶來物質上的限制,同時也是一種心理上的束縛。沒錢的狀況會讓人產生特定的行為與想法,而不自知。
但假如你跟沒錢的人講:”錢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很多快樂不需要錢”。他們往往覺得陳義過高,或者認為這是已經有錢的人,在安慰人的說法。
作者邀請你,假如可以,你也有這個企圖,來爬財富階梯,享受這個過程,然後親身體會從沒錢到有錢的心境改變,以及真的是否帶來有錢才懂的體悟。
閱讀全文
Labels: 財經類書籍讀後感
美國資產管理業有多集中(The Highly Concentrated US Fund Industry)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晨星2025年Fund Family Digest,分析美國規模最大的150家資產管理業者的現況、市佔率、特性等。有許多值得瞭解的內容。本文節錄其重點與我的看法。
Vanguard管理9.36兆美金,是美國最大的基金公司。第二大的BlackRock管理資產總值4兆美金。Vanguard資產總值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
前三大業者管理的資產總值占整個美國所有基金公司旗下資產總值的一半。其它上百家公司,分剩下的另一半。
這個圖則是用圖形面積的方式,來呈現各大公司的占比。
Vanguard最大,占28%。BlackRock第二,12%。
Firms 11-150,則是第11到第150大的公司,合計占比是25%。
目前美國整體資產管理業者,進行指數化投資的資產總價值是18兆美金。主動投資的資產總價值則是15.2兆美金。
這張圖的左側,是主動投資前五大公司與第六到第150大的公司的占比。
右側則是指數化投資,前五大公司與第六到第150大的公司的占比。
主動管理的前五大基金公司占比是47%。
指數化投資的前五大資產管理業者,占比則高達89%。幾乎整個指數化投資資產總值的一半,都在Vanguard旗下。
不論在主動投資還是指數化投資的世界,美國資產管理業界都是高度集中。
Vanguard是唯一一家,在主動與指數化投資,都排名前五大的基金公司。
這張圖則是美國前十大ETF發行業者。
BlackRock最大,Vanguard第二名。
在指數化投資的世界,Vanguard管理的資產價值遠遠高過第二名BlackRock。但在ETF,Vanguard反而落後BlackRock。這代表Vanguard管理的指數化投資資產,很大一塊是在基金上面。
譬如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 (VTI),資產總價值5400億美金。其基金版本,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Index Fund,則有約1.46兆美金。
仍有大量資金,許多投資人,是用基金進行指數化投資。
這張圖是美國前十大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規模最大的五支基金,在公司管理資產總值的占比。
集中程度最高的是State Street,最大的五支基金,就占其管理資產總值的56%。State Street旗下規模最大的標的SPY,就占其管理資產總值的44%。
集中程度第二高則是Invesco。這家公司的資產主力在QQQ。
這張圖則是美國前十大資產管理業者,旗下基金的晨星Medalist Rating占比分布。
Medalist Rating是美國晨星的前瞻性評等。從基金的經理人、投資程序與母公司狀況三方面進行分析,然後給出評級。
圖中深藍色是黃金評等,橘色是白銀評等,淡藍色則是青銅評等。
可以看到Vanguard旗下97%的基金有得到正向的(也就是青銅評等以上)Medalist Rating。而其深藍色區塊(黃金評等)的比重,是十大業者中最高的。
Vanguard有高市占率,旗下基金得到良好評等,公司評等(Parent rating)也高。
這是2025年這份報告看到的狀況。
我在2006開始用美國券商投資時,一開始就是鎖定使用Vanguard的標的。並不是我能預見未來,知道在19年過後,Vanguard會成為美國業界的霸主。
其實Vanguard的市占率是否成為美國第一,並不是我在意的事。
作為一個指數化投資者,我在意的是,資產管理公司能否用低成本提供良好的資產管理服務。
低成本。我才能將市場報酬的絕大多數握在自己手上。
良好的服務,我才能取得貼近市場的指數追蹤成果。
從Vanguard這家公司的結構,成立以來的歷史,我有很好的理由相信它會做好這些工作。所以我買進,並長期持有Vanguard投資工具。
而這家公司也因為有做好這些基本功,不僅讓原有的客戶持續投資,也吸引大量新客戶。
資產管理公司把投資做好,所以吸引了大量資產。
而不是為了吸引資產,不斷”推陳出新”,用各種奇形怪狀的策略吸引投資人。發現成果不佳,做不下去,就換下一個策略。
順序不對,成果截然不同。而很多基金公司,還在後面這條路上樂此不疲。
近20年的時間,我看到自己放在Vanguard投資工具上面的資產總值顯著成長。這家公司也看到自身管理的資產總值大幅躍進。
可以說, Vanguard伴隨我一起成長,一起走過漫長的投資之路。
這不正是資產管理的最高境界嗎?
為投資人帶來成果,也因此,為自己帶來了成就。
感謝柏格先生50年前的創舉,建立一家前所未見的由投資人共有的資產管理公司。從這個穩固根基,發展出各種良好特點。
也感謝這幾十年來,在Vanguard的每一位專門人才的貢獻。用超低成本提供高品質服務,年復一年貼近指數的成果,需要運作效率與資產管理技術。
當然,也必需慶幸自己在2006當時,就放棄國內高成本基金,直接選用美國當地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
因為,就算Vanguard再怎麼進步,指數化投資做得再好,假如不去使用,那這些成果都跟自己沒有關係。
更好的投資環境與標的,始終屬於願意踏出這一步,去掌握機會的投資人。
閱讀全文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