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黃金ETF的比較與選擇—大哥與小弟之戰(GLD、IAU、GLDM、IAUM,2024更新)
(想全盤掌握債券知識,瞭解央行利率政策與債市殖利率的關係、去冒信用風險與利率風險是否值得,與如何看懂債券報價,進行比價,歡迎參加《全新》債券啟示錄)
(想對美國ETF有系統性的瞭解,瞭解其運作原理、投資策略,與挑選ETF時比較的重點,買賣應注意事項,學會自行查詢英文網站的重要相關資訊,歡迎參加ETF關鍵報告)
(想瞭解如何應用資產配置原則,針對個人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建構與執行資產累積階段的投資組合,長期參與市場。不僅可達成財務目標,也不會帶來自己所無法接受的短期嚴重下跌,歡迎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想要瞭解退休階段如何以總報酬帶來退休所需的現金流。而且生活費可跟上通膨,維持生活水準。單靠配息來支應生活費會有怎樣的風險。同時瞭解遇到負面狀況要做出怎樣的調整。歡迎參加”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目前美國市場上規模最大的兩支黃金ETF,分別是道富資產管理發行的SPDR Gold Shares(美股代號:GLD)與貝萊德資產管理發行的iShares Gold Trust(美股代號:IAU)。
GLD在2004十一月上市。IAU則是2005一月上市。GLD較早發行。
目前兩者基本狀況如下表(2024十一月初資料):
代號 |
規模 (億美金) |
平均每天 成交量(股) |
內扣 總開銷 |
每股淨值 |
GLD |
782 |
640萬 |
0.40% |
253.32 |
IAU |
336 |
540萬 |
0.25% |
51.79 |
GLD的內扣總開銷0.4%明顯比IAU的0.25%要高。而且每股淨值也比較高,達253美金。
(GLD的每股淨值高於IAU,是因為一股的GLD比起一股的IAU對應於更高重量的實體黃金。)
假如一位投資人以GLD做為投資組合中的黃金部位,而且以整股為買賣單位的話,那麼最小調節單位就是253美金,約8100台幣。
道富也知道自身的標的比起對手,內扣費用較高,每股單價也較高。所以在2018六月,推出SPDR Gold MiniShares(美股代號:GLDM)。
GLDM每一股對應的黃金重量比GLD少,所以帶來比較低的每股價格。而且每年內扣總開銷降低到0.1%,
貝萊德資產管理在做出回應,推出 iShares Gold Trust Micro(美股代號:IAUM)。
IAUM不僅每股單價比GLDM更低,內扣總開銷還比GLDM低0.01%,來到0.09%。
可以說在黃金ETF的世界,除了原本的兩個大哥GLD與IAU之外,道富與貝萊德資產管理都分別再推出了兩個小弟,GLDM與IAUM來爭取投資人的青睞。
GLDM與IAUM的狀況如下表:
代號 |
規模 (億美金) |
平均每天 成交量(股) |
內扣 總開銷 |
每股淨值 |
GLD |
782 |
640萬 |
0.40% |
253.32 |
IAU |
336 |
540萬 |
0.25% |
51.79 |
GLDM |
95 |
380萬 |
0.10% |
54.35 |
IAUM |
15 |
200萬 |
0.09% |
27.36 |
GLDM的資產規模來到95億美金,比起去年年底的54億美金,有顯著增長。IAUM則是從去年的12億美金,成長到目前的15億美金,雖有成長,但與GLDM的規模差距明顯拉大。流動性方面,也是GLDM較好。
假如需要流動性最好的實體黃金ETF,最早推出的GLD目前仍居領先地位。
但對於在意持有期間持續成本的投資人,GLDM與IAUM內扣費用明顯較低。IAUM的內扣成本雖然比GLDM再便宜一些,但在資產規模跟流動性方面,都是GLDM勝出。
投資人可根據自身的需求來決定何者較為合適。
Labels: ETF討論分析-美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5三月15、16日台中開課公告
由於台中2024十一月班已經額滿,且造成近二十位想參加的朋友排入候補。
所以綠角決定於2025年三月15、16日於台中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
南部的朋友可參考2025二月22、23日高雄資產配置。
北部想參加這個課程的朋友,可參考2025一月4、5日台北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可參考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見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4七月高雄班、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4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4五月高雄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2024五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長期執行資產配置的實際成效,可見:
定期投入ETF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實際成果(Asset Allocation with Periodic Investments,2024更新)
前言:
資產配置是一個容易執行,低時間與低金錢成本的投資方式。而且可根據個人的投資目標與風險忍受度做出調整。
不需要再一直留意或擔心經濟前景與金融市場的狀態。單純的配置,有時甚至就打敗專業經理人不斷根據市場狀況調整的操作績效。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這個課程將詳細解釋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歷史經驗、資產配置的核心效果、綠角選擇的方法、以及如何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投資組合的實際做法。定期投入方法的比較與選擇,再平衡的實際做法,都有專門討論。
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開課日期:
台中:三月15、16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Labels: 綠角的書、演講與開課公告
“How to Retire”讀後感3—先還房貸還是先投資?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這一章很有意思,因為它展示了兩個重點,第一個Collins由自身經驗展示,由主動投資轉為指數化投資,到底有多難,可以拖多久。第二,是退休投資的關鍵重點。本文重點是後者。
作者Christine Benz很直接的用一個又一個問題,詢問Collins對退休投資特定重點面向的實際建議。
第一,退休時的股債比。
Collins先生提到兩個重點。首先,很多人會想說,人的年紀一定是愈來愈大,所以投資組合一定要愈來愈保守。
其實未必。
因為假如這些金融資產在你這一生就會耗盡,那你的確就是考慮自己就好。但假如資產較為豐厚,有留給下一代的餘裕,退休者應以後代使用這筆錢的目標來進行規劃,可能反而有相當的高風險資產比重。
(或者像《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 書中提倡的做法,在下一代最需要用錢的時間點,譬如要大量資金買房或創業的時候,就將這些資產轉交給下一代。)。
再來,很多人想像中的退休投資組合是相當保守的,譬如持有70%或甚至80%以上的債券部位。這其實不是那麼好。Collins提到,股票部位低於50%就算是太保守了。
退休投資很有意思,有一個可以取得相對較好成果的股債比率範圍。這我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有很完整的推導。明白展示,為何退休的資產配置會有一個比較好的股債比。
對於單純持有股債兩大核心資產,近代投資人有一個容易取得的反對例子,那就是2022的股債齊跌。
這裡Collins先生提到一個重點,就是你要認清,像2022這種狀況,是一種很常發生,譬如平均每五年會發生一次的事件?還是很少見,可能要四十年才發生一次的事情?縱觀金融史,你會發現那是一個異常,原文用的是”Anomaly”。
(股債齊跌的發生頻率,在“《全新》債券啟示錄” 有長達百年期間的統計)
投資不應該只為那1%的極端狀況做準備。一直很害怕兩大主要資產類別同時下跌,所以就只持有非主流資產。這樣的投資組合可能是99%的時候表現都不怎樣,只有1%的機會大放異彩。這其實是很失敗的投資。
寧可99%的狀況表現都還可以,只有1%表現特別差。這樣已經算很好的成果了。
整個投資組合全部用來防禦特定單一風險,這種做法其實本身就是重大風險。
第二,退休時全部依靠投資組合的配息做為生活費。
作者Christine Benz在提問的時候其實就有講到這個做法的問題。就是假如一個退休者希望配息就能支應生活費,除非他的投資組合規模龐大,或是退休生活相對簡約,要達到配息就能支應生活費這點,會變成刻意追求高配息。股市投資偏重高股息股票,債券部為偏重高收益債。
Collins直接回道:”這是一個合理的思考方式嗎?”
原文:”Is it a reasonable way to think about it?”
也就是說,不要講實際這樣去做了,這樣去想就根本有問題。
上市公司有很多回報投資人的方式,譬如股票的增植,庫藏股政策等。現金股息只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當投資人買進高股息基金或高股息ETF時,他等同買進特定類別的公司。
這些公司可能已經比較成熟,不再有大幅成長可能,於是將獲利以配息的方式發放給股東。以股息做為標準,會讓投資人錯過比較具成長性的公司。
Collins先生說,要賣出一些資產取得生活費,他是完全沒問題的。他知道,資產的增值會很有機會將其彌補起來。
就是說,你從一個價值2000萬投資組合中變賣部分資產,拿出100萬來使用。剩下1900萬的價值。這1900萬的投資組合,假如某年可以取得5.3%的報酬,就可以將那提出的100萬完全彌補起來。(100/1900=5.3%)
絕不是說因為賣出一些單位數,就會造成投資組合永久無法彌補的損失。重點是你的投資部位值幾塊錢,不是你的投資組合有幾股。
只持有一百股,但一股有三十萬台幣的價值。跟持有一萬股,每股十塊錢。前者有錢很多。
因為要堅守退休時”單位數一個都不能少”的”原則”,所有要完全靠配息過生活。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反而會扭曲投資組合,帶來特定風險。而且完全依靠配息的現金流,其穩定度與耐久性,都落後依靠總報酬的退休現金流。
(這在“從資產到現金流—退休資產管理” 也有實例說明)
第三,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退休已近,或是已退休的人,是否要付清房貸?
Collins先生定出切分點。他認為假如房貸利率低於3%,那是便宜的資金。可以不用提前還。假如利率高於6%,他傾向先還房貸。假如是3-6%之間,那就比較是情感上的問題。對於厭惡負債感覺的人,會選擇先還。(這裡是根據美國的利率狀況,不是台灣)
作者Christine Benz繼續追問,在考慮是否該提前還房貸時,將房貸利率與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或甚至跟股市的預期報酬相比,是否合理?
因為提前付清房貸,那幾乎可以說是一個確定的報酬率。譬如你將年利率3%的房貸提前還清,你這筆錢等同就取得3%的年化報酬。
但是你將這筆錢投入股市,股市可沒有保證在等同房貸還款期間,譬如未來15年,有年化3%的報酬。
作為Christine Benz的長期讀者的一個好處就出現了。這時我知道她的意思是,提前還房貸不能跟風險投資組合的預期報酬相比,而是要跟幾乎也能確定得到的報酬相比。美國人的房貸,就是跟美國公債殖利率相比。這才是合理的。她以前在晨星寫文章討論過。
Collins的答覆似乎沒有抓到這點,但他的回答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這就留給自行閱讀的朋友去發掘。
總結來說,這一章對於退休的股債比、退休現金流是否要全靠配息,以及退休投資與房貸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的說明。
閱讀全文
Labels: 退休制度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