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壞”讀後感2---橫斷北大西洋


首先成功開闢歐洲到北美航線的歐洲人是誰?

哥倫布?

相信這是大多人的印象。

書中有一張維京人擴張的地圖。他們由挪威向西出發,在公元800到1000年間,逐步登上冰島、格陵蘭,最後在加拿大東北建立據點。

雖然路線迂迴,但維京人才是歐洲到北美航線的先行者。

光是想著一千多年前的人,可以用原始的船隻和導航方式,跨越整個大西洋,就令人覺得相當不可思議。

維京人在北美的據點最後因為與當地印地安人的衝突,被迫放棄。但他們在冰島與格陵蘭都建立起長久的社區。

格陵蘭在西元900年之後的五百年間,一直有維京人居住。主要居住地分別是東聚落與西聚落,有幾千人的人口

格陵蘭當地環境,無法單靠農牧提供居民足夠的飲食。所以陸上狩獵與海上撈捕,全都是生存必需的活動。

但食物無虞的年度,人口增長,到達食物可供養的極限。此時只要氣候不佳,造成欠收。或是浮冰擋住水路,造成漁獲大減,都是要命的打擊。

但除了這些波動之外,維京人最後還是死在自己的過度開發。

包括大舉伐木、切割草皮(建房子用),還有過度放牧。為了短期內要用的資源,造成土地的長期破壞,生產力大減。

最後再遇上一次連年大寒,整個族群在饑荒中滅絕。

1410年,當時最後一艘由歐洲航向格陵蘭的船隻返航,帶回了一些當地維京人社群的消息。

再下一次有歐洲的船到達格陵蘭時,已經是1576,就再也沒看到維京人了。

歐洲人一直無法理解整個族群已經消失的事情,還以為在當地看到的愛斯基摩人是維京人的後代。等到後來發現維京人留下的空空如也的屋舍與教堂,他們才赫然瞭解原來是整個社會的毀滅。

除了環境問題之外,書中也對格陵蘭維京人的社會結構與文化觀有深入的剖析。

歐洲本位,讓維京人不屑跟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學習寶貴的生活知識。居領導地位的權貴,因為改變會危及他們的地位,所以遲遲不願做出調整。

這些因素對於維京人在格陵蘭的滅絕,也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權勢,在饑荒中,只能讓人晚一點餓死而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大崩壞”讀後感1---太平洋邊疆

“大崩壞”讀後感3---人類的選擇

5 comments:

JK 提到...

很棒的分享!跟財務規劃一樣,我們對台灣這塊土地的運用需要有更長遠的規劃。

Hank 提到...

同一作者最近還有一本書:"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

買了還沒有空看,不過我想應該有其一定的水準在。

網路引言:
《槍炮、病菌與鋼鐵》(1998年)探討人類社會的命運,《大崩壞》(2006年)解讀人類社會的明天,而在新作《昨日世界》中,戴蒙聚焦九大面向:戰爭與和平、爭端的解決、養兒育女、老人安養、應變危險、宗教、語言與健康等,逐一爬梳其歷史脈絡,對照今昔,借鏡傳統社群來審視我們自己的文化與文明。

綠角 提到...

謝謝各位朋友的分享

匿名 提到...

本來想買作者新出的《昨日世界》,上網查到這篇書評,打消了主意。書評者意見應該不是書不好,只是重複類似論述,如果還沒看過同位作者另兩本非常好的著作《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猩猩》,我會建議先看這兩本書。

ongkian

http://bonddealerbook.pixnet.net/blog/post/349877462-%E6%98%A8%E6%97%A5%E4%B8%96%E7%95%8C%EF%BC%9A%E6%89%BE%E5%9B%9E%E6%96%87%E6%98%8E%E6%96%B0%E5%91%BD%E8%84%88-%E8%AE%80%E5%BE%8C%E6%84%9F%EF%BC%88no.891%E6%9B%B8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