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ding Your Future的作者是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Jonathan Clements。
之前我看過同一位作者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與”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
Funding Your Future在1993發行,距今28年。
閱讀這種比較”古老”的投資理財書籍可以得到兩個比較特別的視角。第一個是幾十年前的金融界狀況。第二個則是該作者比較早期的想法。
這是一本討論基金投資的書,而正如書名Funding Your Future所指,主題是透過基金為未來的資金需求,譬如退休、小孩教育,進行投資與準備的方法。
全書結構完整,從基金這個工具的分析與選擇講起,到整體投資組合的建構,都有深入討論。
當時的基金世界跟現在很不一樣。
作者提到找尋一支基金相關資料,譬如內扣總開銷、週轉率、經理人是誰、任期多久等,需要訂一些紙本刊物、去圖書館、或打電話給基金公司客服。
現在投資人已經不再這樣做了。網路上點幾下,通通查得到。美國當地基金,透過美國晨星網站與基金公司官方網站,就可以查到很多相關資訊。
作者書中多次提醒讀者不要買有佣基金。也就是買進或賣出還要付手續費的基金。時至今日,假如再寫一次相同主題的書,他可能不需要如此大力呼籲。因為在美國,免佣基金已經成為大多美國投資人的選擇。
台灣的狀況則跟美國30年前類似,有佣基金仍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持續讓不知免佣基金存在的投資人不知不覺的付出高額成本,還覺得本當如此。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要避免內扣費用過高的基金。股票型基金內扣總開銷超過1.5%就要特別小心。債券與貨幣市場基金,作者建議直接找最低費用業者,就是Vanguard。
請注意,這是90年代初期的水準。目前美國基金界的資產平均內扣費用(Asset-weighted expense ratio),股票型基金0.52%,債券型基金0.48% 。股票型基金整體平均內扣費用已經比作者當時訂下的門檻要低了。這是美國投資人的選擇所帶來的進步。
而台灣基金界呢?仍維持股票型基金1.5%經理費,債券型基金0.75%經理費的陋習與超高收費。與業界的最新發展完全脫節,許多台灣投資人還習以為常。
不僅環境不同,作者的觀念也跟現在不太一樣。相較於現在作者大力支持指數化投資,90年代寫這本書時,作者花了相當篇幅解釋如何組成一個由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化投資工具搭配組成的投資組合。
假如這本書作者重寫新版,很可能會建議採用完全由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投資組合。
畢竟預先選出未來十年、二十年會勝過大盤的一支主動型基金,已經夠難了。要挑選四支以上的主動型基金組成投資組合,每一支都勝過對應市場的指數化投資工具,那就更不可能了。
僅管如此,書中許多關於基金與投資的論述仍相當具有參考價值。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債券基金投資的討論。
作者提到,投資債券基金應該特別留意兩大風險。
第一個風險是,因為該債券基金有高配息所以買進。
投資人在買債券基金時最常犯下的錯誤是,” 只看配息率,忽略總報酬”。
債券基金要達成高配息有很多”手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冒高風險。譬如買長期債券承擔更高的利率風險,或是買低評等債券,承擔更多的信用風險。
承擔投資風險不是一定有好處的,不然怎麼會叫風險?
作者提到高收益債券基金,假如你只看配息,會覺得不錯。但假如基金的淨值因為投資組合中的債券違約,逐漸下滑。你是賺了配息,賠了本金。那裡有賺呢?
像美國1989、1990兩年,高收債市場明顯下跌,但高收債基金仍持續給出不錯的配息。作者在書中引用他在1990收到的讀者來函。
“我已經68歲,退休了。兩年半前我的證券經紀人把我的畢生積蓄80,000美金投入一支高收益債券基金。一週前我賣出,虧損32,000美金。”
這跟台灣68歲繡學號林阿姨買高收債基金的故事,有什麼分別?
都是利用退休人士對配息的喜愛,推銷高收益債券基金,然後嚴重虧蝕本金。
現在居然有檯面上教導基金投資的人物,大力宣傳”買高收債基金領配息,不需要在意淨值波動”這種觀念。
麻煩一下,這種觀念會害死人的。
說買債券基金只要看配息,不需要在意資本利得或損失的,恐怕反應的是自身投資觀念的嚴重缺陷。
總報酬才是重點。
有人說歷史一再重演。除了市場本身的上漲與下跌反覆出現之外。我們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欺騙投資人手法,一再重演。
瞭解歷史,避開陷阱。
另一個要避開的債券基金投資風險,在於過高的內扣費用成本。
條件類似的債券會有類似的殖利率。譬如AA級公司債,就會有它們特定的殖利率區間。
一個投資級公司債基金經理人,就是在這個池子中選債券出來投資。
決定不同經理人之間績效差別的,往往就是投資成本。
在當前這個低殖利率年代,再去買高收費債券基金更是沒道理。
譬如債券有2%的殖利率。債券基金收1%的內扣費用。那根本就是把一半的殖利率送給基金公司了。
不要因為高配息率就認為值得買進。避開高費用的標的。這就是債券基金投資的趨吉避凶之道。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高收益不等於高報酬—以聯博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High Income is NOT Synonymous with High Total Return)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業者不希望你知道的事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十週年新版讀後感1—投資報酬與投機報酬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1—用基金投資的理由
Common Sens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從投資基本策略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