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身處的資訊環境其實是個分裂的世界。一邊是金融業界人士,另一邊是財金學界人士。兩邊都是一個龐雜的世界。有許許多多的證券商、資產管理公司、銀行在金融業界這邊,學界也有成千上萬的研究人員。但在投資人的眼裡,這是不對稱的兩個世界,投資人常常會聽到來自金融業界的理財建議,但你會常聽到財經教授的理財建議嗎?
為什麼你聽不到學界的建議。理由顯而易見。學界不賺投資人的錢,又沒有廣告預算,他為什麼要主動廣為宣傳呢? 而且,學界的看法對業界是有殺傷力的。業界寧願用他自己的一套說詞來”教育”投資大眾,用它從投資人身上賺來的廣告預算來推廣對它的營收有益的投資”觀念”,讓投資人一開始投資就先接觸到這些資訊,以為這就是理財的觀念,理財的方向。但終究還是有些投資人,在自行深入挖掘後,發現了學界與業界完全不同的投資觀。
看個例子好了。你的理財專員在看什麼參考資料? 和你一樣看鉅亨網、FundDJ、智富雜誌還有巴菲特傳嗎?想一下,這個社會上的其它”專業”人士,他們的知識來源是什麼? 醫生看什麼書來增進他的專業知識? 是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外科醫學期刊? 還是康健雜誌、生活醫藥小百科? 假如你的醫生說他都看康健雜誌、醫藥小百科來增進他的知識,你敢不敢給他看? 但我相信,有很多投資人”勇於”接受看FundDJ的理財專員的理財建議。我是覺得,健康而缺錢、或是有錢卻不健康,都不是很有趣的狀況。
金融界有很嚴謹的一套學問,一套一般投資人除非自行深入挖掘,不然不易接觸到的看法。學界就是學界,你說它古板、嚴苛,它就是這樣,這就是學界之所以為學界的理由。就像醫師為什麼可以開這顆藥給病人,因為在這顆藥的研發過程中,它被證明比安慰劑更有效。怎麼証明藥比安慰劑有效,是個嚴謹的麻煩過程,要先觀查、收集資料再用統計方法分析。人命關天,認真的作事方法就是這樣。但你怎樣對待你的錢呢?
太多人從事沒被証明有效的投資方式,就像一個一直開安慰劑給病人的醫師,而且,安慰劑還要錢。
早在1900年,法國學者Louis Bachelier就提出,證券的過去價格無法預測未來走勢的論述,這100多年來,學界早已經有成篇累牘的論文,對這一點詳加說明闡述,不過,一般投資人無所知悉,
所以在21世紀,你還在書店裡看到如何用過去資訊預測未來股價的相關書籍。不過至少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已經看不到放血治病的書了。投資界的黑暗秘密(Dark secret)是什麼? 基金經理人無法打敗市場。拜託,這在學界早已是公開的事實。
CAPM理論創始者,199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William Sharpe說”Most of my investments are in equity index funds. Why pay people to gamble with your money?”這實在太貼切了。投資主動操作基金就像拿錢給別人當賭博的資本,你還要付他錢!太多投資人研究比較主動操作基金的Sharpe ratio,卻不知道Sharpe先生本人對於投資主動型基金的看法。這不是很諷刺的一件事嗎?
為什麼金融界是個分裂的世界?一個學界和業界看法迥異的世界。我們可以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是醫師,你為什麼要開這顆藥給病人? 因為你知道,學術界証明這顆藥是有療效的。你知道病人吃了會好,病人也會感謝你,因為你看好他的病。藥廠也希望它的藥療效卓著,這樣才能財源廣進。在這個例子中,醫生、病人、藥廠,三方利益一致,他們就是要把病治好,所以你將看到,符合共同利益的選擇,有療效的藥,被採用了。
回頭看金融界。投資人想賺錢,於是去銀行,證券商買基金買股票,理財專員和營業員也常推薦一些基金和股票。基金公司則是推出基金讓投資人挑選。在這個例子中,投資人、中介商(包括銀行和證券商)、和基金公司,這三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嗎? 很抱歉,絕不一致。
投資人想要賺錢,中介商要賺錢,基金公司也要賺錢。投資人賺的錢,是從市場獲得的,而中介商和基金公司賺的錢,是從投資人身上獲得的。也就是說,投資人辛辛苦苦,冒著風險從市場拿回來的一份報酬,中介商、基金公司,因為他們規定手續費要多少、經理費要多少,所以,一定有他們的一份。請注意”一定”這兩個字,也就是說,投資人買的投資標的不論是賺是賠,中介商和基金公司照樣賺他們的一份。”一定”的意思,就是沒有風險,投資人賠錢了,手續費和經理費還是要付。投資人賺多少,不會是中介商和基金公司的首要考量,銀行、證券商、基金公司,它們自己的公司賺多少,業績有沒有達成、年終可以發幾個月,這才是他們心中的首要考量。
節錄一段我在基智網看到投資朋友的對談(若不希望引用,煩請告知,並見諒)
我知道元大京華 一個月要一億
其他家的大概是5000萬~6000萬
因為我是聽說的所以不是很準
那想請問一下有在業界上班的朋友
你們一個月要達成的是多少呢
他們談的是證券商營業員每個月的業績目標。一個月五六千萬的交易量,你要叫營業員如何達成。假設有個客戶,每個月都拿六萬出來買股票,你需要一千名這種客戶,才能達到業績。假如有個客戶,每個月都將他200萬的持股,全部賣出再買一批新的,一進一出就有400萬的交易量,你只要有15個這種客戶,一個月就有6000萬的交易量。營業員,怎能不鼓勵客戶多多進出呢?
銀行理專一樣有業績要求,一個月要有多少萬的基金手續費收入。假如投資人都買了長放,這樣怎能達到業績呢?所以,理專常會研究市場,希望”幫助”投資人適時進出市場。
基金公司也想賺錢。不要搞錯,是賺它自己的錢,不是幫投資人賺錢。經營主動操作基金可以收1.25%的經理費,經營被動指數型基金可以收0.25%的經理費。一樣管理一億的資產,主動基金可以有125萬的收入,指數基金只有25萬,假如你是基金公司總裁,你會喜歡那一個?當然要推廣主動型基金。所以,他們推出一支又一支的主動基金,來讓市場淘汰,被市場打敗。少數幾支基金運氣好,績效勝過大盤的,便大打廣告,替經理人做專訪、出書,讓投資人以為他買到的主動型基金就是下一支麥哲倫。
問題是,常進常出從來就沒被證明可以帶來更高的報酬、適時進出市場只是夢中仙境、主動型基金難以打敗市場。這些金融學界早已知道的事實,為什麼金融業界完全在作相反的事。答案就是利益衝突。常進常出,號稱可以適時進出、號稱可以打敗市場,這些才能替金融業界帶來廣大的收入。假如想賺錢是一種病,基金和股票都是治病的藥。理專建議你的基金,基金公司發行的基金,到底是治療投資人想賺錢的病,還是治療基金公司和理專想賺錢的病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你辦不到(You Can’t Make It)
基金公司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
廣告,or not?
Serious Money讀後感
適時進出的行與不行
基金世界,大同世界
難以面對的費用率(The Inconvenient Truth about Expense Ratio)
美國財經媒體的正義之聲(The Power of A Financial Columnist)
太棒了!! 支持您的想法!!
回覆刪除看了之後,對海外券商很心動!
回覆刪除不過現階段要操作的話,看來還是得加油先存到一筆夠大的本金,匯款成本才不會太高…
其實從學者的觀點來看
回覆刪除主動管理跟被動管理都有理論支持
當然這跟資訊對稱性有很大的關係
不過我同意大家都沒有去認真思考過
金融業的佣金結構
假如去思考過 就會發現一些須深思的地方
不是每個投資人都適合同一種投資方式
另一個方面來看
藥界的生態結構 決對不是 藥廠-醫生-病人利益相同的狀態
其實跟金融業非常相似
大家的想法都蠻有意思的 謝謝回應
回覆刪除難得找到被動投資,指數投資的同好啊!
回覆刪除真的很支持你
我現在也介紹我妹妹和母親看你的網誌
期待你每一篇的大作
加油!
浮光兄 感謝您的支持啊!
回覆刪除經濟(利益)是很多事情背後的原力。
回覆刪除MM
早點看到這篇就不用花冤枉錢了。
回覆刪除謝謝頑皮豹的分享
回覆刪除不知你花了那些冤枉錢
和綠角在我後悔的事中的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