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沒有競爭,沒有進步(No Competition, No Improvement)

美國資產管理公司Vanguard在Beyond Expense Ratio文中的圖表,讓人頗有感觸。如下:


這是美國整體債券市場指數化投資工具內扣總開銷的變化圖。可以看到,從1994以來,一路下降,趨於一致。

下方深紅色的線條是Vanguard。從1994開始,就維持一個很低的費用率。其它業者紛紛向其靠攏,變成今天,大家都依樣很低的費用率。

股市指數化投資也是一樣的情形。如下圖:


這是美國標普500指數化投資工具從1994以來的內扣總開銷變化,也是大家趨於一致,一路降低。

唯一的例外就是道富資產管理公司,是圖中上方那條黃色的線。靠著SPY美國ETF一哥的鉅額資產與龐大交易量的地位,吸引眾多不是那麼在意內扣費用的短線交易者,維持較高的內扣費用。

美國資產管理業者的互相競爭,為美國投資人帶來更低的收費。而且隨著資產管理技術的進步,指數化投資的品質十幾年來也是更好的。
(可見於全市場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推出,與利用愈來愈貼近複製的方式追蹤全市場指數。)

但台灣呢?

股市方面,我們看到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台灣50ETF多年來,即便資產大舉擴大,還是很堅持的跟投資人收取0.4%-0.5%的高費用。這條線畫在剛才美國股市那張圖上會像是這樣:


而在台灣販售的股票型基金,不論是境外業者還是本土業者,往往向投資人收取每年1.5%的經理費。
(這只是經理費而已,加上其他費用成本,內扣總開銷高達 2%以上者,所在多有。)

把台灣基金業者的經理費畫上去,會像是這樣:


一條高懸在天上的線。而且多年來幾乎沒有進步。


當美國資產管理業者努力精進業務效率、節約費用,帶給投資人更好的服務與更低的收費時,我們國內資產管理業者把資源花在行銷通路與媒體,請這些認為”有錢就是正義”的人,跟台灣投資人宣傳:” 費用不重要,看績效就好”的歪理。把台灣投資人當愚民。

一邊是競爭,為投資人帶來福祉。

另一邊是避免競爭,聯合收高費用,為業者自己帶來獲利。

你說何者才是健康與對投資人有利的投資環境?

你說這些業者聯合收高費用對自己有利?

當不思長進的業者,資產管理能力停滯不前(只有廣告與推銷的能力在進步),面對外國這些愈來愈強業者的全面競爭時,會有存活空間嗎?

不要再叫國人接受這些高到不合理的資產管理費用了,媒體與業界也已經有太多自甘墮落、為虎作倀的人了。

這種費用毫無進步的現象,這些跳樑小丑的存在,對國內資產管理業者,對台灣投資人,都是非常不利的情形。

當今世界,你無法避免競爭。

投資人也會自行選擇對自己真正有利的投資環境與工具。

無法在競爭中進步與進取的業者,脆弱與退化,將是其自取的後果。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基金內扣費用,美國與台灣的強烈對比(Investors’ Inaction Fuels Expensive Mutual Funds’ Tyranny)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3---美國基金投資成本持續降低,台灣人則必需留在當地繼續支持高費用業者?

台灣投信基金2018全年費用整理2---300億的損失與業障

國民基金、貴族基金,傻傻分不清? (Camouflage for Expensive Funds)

橘越淮而為枳---一家基金公司的故事(Different Pricing Policies of BlackRock)

7 則留言:


  1. 政府積極保護業者。金融利益集團不思進取,只宣傳有利業者利益的文宣。消費者也不細查及採取對策。

    感謝綠角的分享各種資訊。

    回覆刪除
  2. 積極交易的投資人
    往往就是券商收入與政府稅收的貢獻大戶啊~

    回覆刪除
  3. 台灣的投資人真可憐,被政府跟業者一起聯手起來壓榨。

    2020/8/20 投信顧公會通過 國內基金可收取績效費機制
    https://ec.ltn.com.tw/m/article/breakingnews/3266787
    ----
    投信投顧理事長張錫日前在自由時報舉行的「台灣資本市場論壇」上,就曾提出,投信投顧業者應透過「績效費」,提高人才吸力;經理人操盤績效應有一定獎勵措施,且資產管理高度仰賴人才,呼籲透過績效費實行,創造國內人才吸引力。
    ----

    2020/9/15 遏止投信削價競爭賣基金 金管會明年擬啟動專案金檢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525588
    ----
    投信業者發行基金通常會跟投資人收取經理費,並支付委託銷售通路傭金費用,但金管會發現,投信疑似近期疑似銷售競爭,基金經理費用從原本的 0.5% 到 1%,一路砍到 0.1% 以下,幾近零費用;此外,支付給銷售機構的通路報酬費用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引發金管會關注。
    -----

    收太少錢就是惡意競爭,要收點錢才能「避免影響合理利潤與公司財務」。

    講的振振有詞的,真是好樣的,完全沒有人站在投資人的角度看。

    回覆刪除
  4. 謝謝分享
    真的蠻荒謬的~

    回覆刪除
  5. 難怪保險公司業務積極賣一些保戶沒績效,業務員有高業績的投資型保單。

    回覆刪除
  6. 真是貼切的說法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