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日 星期三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2—柏格先生的基金挑選標準


柏格先生各用一個完整的章節,解說如何挑選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與平衡型基金。

雖是不同類別的基金,但有些觀點是共通的。在觀察一支基金時,需要先看以下結構特點。

基金資產規模。資產規模夠大的基金,才可以達到基本的經濟規模。美國當地股票型基金最好能在五千萬美金以上。規模太小的基金,不僅會有偏高的內扣費用,也面臨較高的清算可能。但規模太大,也會有太大的問題,請見基金的資產膨脹

基金的年紀。主動型基金最好有五到十年以上的存在時間,讓投資人看一下它在不同市場狀況下的表現。

經理人任期。這部分也是年限長一點較好。除了可以觀察經理人的表現之外,長任期也代表這家資產管理公司內部人事穩定,沒有頻繁的人員調度與進出。

持有成本。最重要的就是基金本身的內扣總開銷。其餘相關費用也要注意,包括買進時的佣金。台灣投資人透過銀行買進基金,還有每年的信託管理費。

投資組合特點則可以觀察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個是現金部位。基金多少會持有一些現金部位,目的是要應付投資人的贖回。但基金中存在的現金,讓一些投資人對基金的操作產生幻想。那就是經理人可以在市場下跌之前,先變賣一些持股,改以現金持有。真的遇到下跌時,就不會跌那麼慘。有人直接把這說成是主動型基金的優勢,說主動型基金遇到市場下跌會跌的比指數型基金少。

事實上,這都是幻想。從來沒有證據顯示,經理人可以利用現金部位做出成功的擇時進出。

柏格先生在書中就寫道:”There is no evidence stock managers have had any success in raising cash at market tops, nor in investing cash at market bottoms.”

再來可以看的是周轉率。高周轉率除了代表較高的證券交易成本外,也代表基金會比較頻繁的實現資本利得,降低稅務效率。

其它可觀察的重點,包括持股集中程度,股票是買大、中還是小型股。債券是買高、中還是低評等債券等等。

柏格認為,這才是認識一支基金該著手的地方。可是我們可以想想看,常見的財經媒體還有許多討論基金的文章,誰在分析這些啊?

大家都只看一項,那就是過去績效。彷彿,最後的成績,才是一切的評量

過去績效也要看,柏格書中也有提到。但不論是股票、債券還是平衡型基金,關於過去績效的討論,全都放在最後。在瞭解了上面的基金特性與投資組合特性後,才看績效。

而看績效時,主要看的是過去績效主要是來自於配息或資本利得、長期成績,與持續性。

絕對不是利用過去績效來預測未來。相反的,柏格在績效這段落,反覆提到的,就是用過去績效來挑基金的悲慘後果。

柏格說到,資料是用來加深我們對基金的瞭解,不是要讓我們進行準確的預測。太多人在投入許多心力後,最後仍會發現,根本無法事先挑出未來表現優異的基金。

持續讓投資人以為自己可以挑出未來表現優異的主動型基金,正是當前高成本的主動型基金業者最核心的行銷業務。

因為唯有當投資人持續的認為自己只要淺薄的分析一下過去績效,就可以挑出未來的好基金時,他才會持續的對基金投資成本視若無睹。而後者,才是對基金未來績效最有預測力的因子。


這本書的中文版是"柏格談共同基金"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1—用基金投資的理由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3—基金投資人的新觀點

Bogle on Mutual Funds讀後感4—基金投資人的責任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1—投資與投機的衝突

“夠了”讀後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