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sychology of Money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
Heinz Berggruen是知名藝術品經紀商。2000年,他將個人收藏的一部分,包括畢卡索等人的名畫以總價1億歐元售給德國政府。這被視為幾乎是個捐贈,因為這些作品的市場價格是10億歐元。
在我們驚嘆這些收藏的驚人價值之外,一個自然浮現的問題在於,他怎麼知道這些畫家的畫作,在幾十年後,會成為藝術界最知名,最被追捧的作品?
答案在於,他不知道。成功的藝品收藏者往往收藏廣泛,各門派各作者的作品都買。
然後等待。其中某些人某些門派成為當世主流後,就會產生非常可觀的增值。
他們收了很多畫作,但其實整個收藏的價值是其中少數成功的作品帶來的。
投資世界也是這樣。
創投基金,Venture capital,專門投資有發展潛能但前途未卜的新創公司。
大多創投基金投資的公司是失敗的,但就靠其中少數幾家特別成功的公司,帶來幾十倍的獲利。書中引用的例子是65%投入的公司是虧錢的,1%的公司帶來20倍以上的報酬。
不只新創公司這樣,整體股市也是如此。
整個股市的大多報酬,是相對少數的高報酬股票帶來的。
也就是說,這些市場有很長的正向肥尾(Fat tail),對整個市場的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這就是世界的現實,但很多人忽略這個現象,這容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大驚小怪。
譬如許多人就在抱怨,說台灣50指數或說加權股價指數的報酬,就是台積電一家公司帶動的。假如台灣50去除掉台積電,那根本沒甚麼。
其實各國股市假如去除掉表現最好的前4%,那都沒甚麼。
市場成果不是每家上市公司大家一起平均貢獻的,是少數幾家表現特優的公司帶起來的。
誤以為整體市場報酬大多公司都有所貢獻,也會讓人低估買到表現很差的股票的機會。大多公司股票都是表現不好的,自行選股,很容易選到。
全市場指數化投資,才能確保你不會錯過下一隻表現最好的股票。
投資人的行為,在少數時間點作出的決定也會對長期投資的成果有重大影響。
書中舉的例子是這樣。譬如有位叫蘇的投資人,她就每個月投入美國股市1塊錢,不管市場漲跌,不管市場大師是否預測接下來會出現大跌,都不管,就是固定定期投入。她從1900一路投資到2019。(也假設她特別長壽)
另外一位投資人吉姆覺得在經濟衰退期間投資不好。所以只有在非衰退期間,每月定期投入1元,遇到經濟衰退,他就把股市投資部位全部出清,改持有現金。每月投資的1元也以現金持有。等到衰退結束,再重新回到股市。
最後一位投資人是湯姆,他只有在非衰退期間,每月定期投入1元。但是衰退開始之後六個月,他才停止投入股市轉成現金。等到衰退結束之後六個月,他覺得安穩了,信心夠了,他才重回股市。
這三位投資人,蘇最後累積達43萬美金。吉姆和湯姆分別只有25萬與23萬。
從1900年初到2019年初這119年,總共有1428個月。裡面只有三百多個月是處於經濟衰退。只要在這二成的日子裡保持冷靜,不為所動,蘇為自己累積了比其他兩人多出近80%的財富。
當其他人驚慌失措時,你還是維持如常,照原本的計畫投資,這就是致勝之道。
不是預測市場低點,想要適時買進。或是猜測高點,想要適時賣出。
市場中的少數公司會帶來大多的成果。所以我們進行全市場指數化投資。
在恐慌的時刻平靜如常,會帶來優勝的成果。所以我們進行固定股債比的資產配置。
看似平淡的方法,其實就是勝出的方法。
後記:本書中文版是《致富心態》
博客來連結
Readmoo電子書連結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1---好運無法學習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2---冰河期與財富的共同由來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4---報酬的隱形代價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5---悲觀優先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6---財富是看不見的
《致富心態》(The Psychology of Money)綠角推薦序—掃除不自覺的錯誤投資觀念
再平衡對報酬與風險的影響,2020最新長期成果(Rebalance to Control Risk)
市場劇烈波動的兩個處理方法—擇時進出vs.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is More Reliable Than Market Timing)
資產配置者眼中的肺炎疫情與股市大跌2—資產持有者vs.資產交易者(First Quarter of 2020 in the Eyes of An Asset Allocato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