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life is everything you need and some of what you want. If you have everything you want, you appreciate none of what you have.” Morgan Housel
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讀後感2---三種失業風險
在工作生涯中,一個人會面臨三種失業風險。
第一個是被公司裁員解聘的失業風險。這要靠自己準備的緊急預備金度過找尋下一個工作的期間。
第二個是因為疾病或意外,造成失去工作能力的風險。這種狀況因為人沒有死亡,無法領到壽險給付,但一個人又失去工作收入。這要靠失能險(Disability insurance)來支應。
第三個是因為死亡,造成”沒有工作”(其實根本是無法繼續工作)。
這時,一個人的死亡不會為自己帶來財務問題。但對於靠這個人生活的家人,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財務困境。這要用壽險來處理。
在初入社會剛開始工作時,對於這三種失業風險都需要妥善的應對處理。
但是當你已經存了可觀的資產,那麼壽險與失能險的保障,可以降低,或甚至完全不需要。
譬如像郭台銘先生這種身價以百億計算的企業家,他假如失能或是意外過世,會對自己或家人形成無法處理的財務問題嗎?
明顯不會。
作者提出的門檻是一百萬美金。他說一個人假如資產價值(包括存款與金融投資總值)已經達到百萬美金,那麼他可以放掉壽險跟失能險。
因為他的資產就已經是一張足夠大的安全網。
也就是說,對於資產愈少的人,起步其實是愈難的。你資產少,那麼你就愈需要壽險與失能險的保護。這些保護不是免費的,你要花錢去買。
這會讓一開始累積資產的年輕人,覺得舉步危艱,似乎很難累積到什麼資產。
但你就是要持續做下去。你會發現會進入一個正向循環。你錢愈多,你就可以慢慢的把壽險保額降低,失能險等待期拉長,會帶來保費的節約。省下的錢,代表你有更多的錢可以累積、儲蓄,投入金融市場。資產累積速度會加快。
更快的資產累積,幾年後再持續帶來保費節約。到一個人已經存下五六千萬台幣的資產時,他甚至可以完全不需要壽險的保障。
這是一個漸入佳境的路途。
但年輕的投資人應有體認,不要想從一開始就做著馬上致富的美夢。起步必然是艱苦的。但事後回顧,往往就是這段辛苦努力的期間,回想起來最為美味甘甜。
金錢已經是現代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好好的跟他相處,達成Financial Happiness,而不是Financial Stress,正是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的主題。
放縱欲望,過度妄想。譬如看到什麼東西想要,就直接買,根本沒有儲蓄。以為投資很簡單就可以帶來每年十幾趴的報酬。這種花錢方式,這種投資方式,會帶來Financial Stress。
節制欲望,講求實證。譬如看到想買的東西,知道要考慮一下錢花下去,就代表資產累積的減少。知道投資的報酬率其實沒有太多可以期待的,大多想要打敗市場勝過大盤的人,是被市場打敗。這種態度,會帶來Financial Happiness。
這個Happiness未必是即時可以享有的。有時要幾十年的累積後,一個人才能笑著回顧自己一生的成果。
但掌握書中提到的基本理財與投資原則,務實執行,你會知道,自己的財務狀況是朝著愈來愈健全與強大的方向走著。
光是知道這點,知道自己的財務人生在自己掌控之中,就能帶來人生中的快樂。
掌控金錢,而不是被金錢掌控。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讀後感1---將風險當成必然的危害
金錢的可能(The Use of Mone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