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你還在努力省錢來投資理財嗎?(Pound Foolish)讀後感3—惟有打敗市場才叫理財專業的謬論


書中第六章,作者談到美國的”投資博覽會”。在這樣的聚會中,各形各色的財務專家、理財顧問齊聚一堂,在兩到三天的展期中,與準客戶接觸,試著賣出理財計畫或是交易策略。

這些業者幾乎毫無例外的一致宣稱,自己的策略可以打敗市場。假如是販售選股策略的人,他會說績效可以打敗標普500指數。假如是販售市場進出策略的人(就是要視市場好壞,主動調整投入部位的多少),他們會說成績會勝過單純買進與持有。

同樣的狀況也可見於台灣理財業界。理專為客戶建議的基金,以打敗市場為目的。販售各種選股模式與市場進出策略的人,不論是出書還是開課,他們都以打敗市場為號召。

理財專業人員似乎有一種集體焦慮,認為自己假如無法提供客戶比市場更好的報酬,就不算稱職,也因此沒有存在的必要。

這是沒必要的焦慮。

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大多投資人的問題,不在無法打敗市場,而在於無法在市場波動中存活下來。

大多投資人(包括法人),他們績效落後市場的原因,在於他們無法度過市場波動。在市場大漲時,受不了誘惑,大舉買進(這時所有買進的論點怎麼看都是成立的。)在市場重挫時,受不了帳面損失,全面撤退(這時所有看空的論點看起來都是對的。)

比起Beat the market,投資人更需要的是Survive the market

但我們幾乎看不到教客戶如何Survive the market的理財顧問。(美國可能還有一些,台灣是完全看不到)

教客戶如何在市場中存活下來,放棄打敗市場的目的,這樣的理財規劃,會是建議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搭配固定比率的資產配置。

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排除了主動選股。

使用資產配置排除擇時進出。

理財專業人員大可用這兩個方式來輔導與幫助客戶。不是只有打敗市場才叫理財專業。很多人被教育成,仿佛不打敗市場,就沒有為客戶做什麼,就沒有附加價值,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但為了自己的業績,販售熱門基金,害客戶績效嚴重落後市場,那可是真的說不過去了)

而主動選股與擇時進出,這兩個最常被推廣用來打敗市場的方法,真有帶來較好的結果嗎?

結果通常是完完全全的適得其反。

在這個部落格中,我們已經看過許多基金悲慘的落後指數的事實,見證主動選股其實會讓人更容易落後市場,而非它所宣稱的更會超越市場。
(境外基金部分,可參考美國股市ETF(VTI)與美股基金績效比較歐洲股市ETF(VGK)與歐股基金績效比較新興市場股市ETF(VWO)與新興市場基金績效比較。台股基金可參考台股基金2013年績效回顧續台股基金2012年績效回顧續台股基金2011年績效回顧續系列文章)

那擇時進出呢?

看一下各國股市,那一個國家在高點,那一個國家在低點,棄高買低,這樣不是很好嗎?或是看一下股市或債市,決定那個資產類別比較值得投入,這樣不也是很好嗎?

問題就在於,這些策略往往就停留在聽起來比較好的層級,實際成果往往更差。

擇時進出,是比主動選股,困難度更高的事。

大家可以想想,沒有有長年期,長達二三十年的成功選股者?

有,很少。但有一些人。你可以想到一些知名投資者的名字(其中很多都是美國人,這一點其實有很大的運氣成份)。

但有沒有長期的成功擇時進出者?在每一個重大市場轉折都抓到正確的時點。

譬如在90年代初期,美國科技類股大漲前買進,很恰巧的持有到2000高點,然後賣出。

在21世紀初期,新興市場股市連續幾年上漲前買進,然後在2008賣出,之後再轉進表現相對較好的美國股市?

準確掌握前幾年的黃金多頭,然後在它重挫前賣出?

有這樣的人嗎?每一次都對?

你會發現,沒有。

我們來看一些真的是理論與實務兼具,享譽全球的投資大師對擇時進出的看法。

耶魯大學校務基金投資長David Swensen說:

“Market timer hope to underweight prospectively poorly performing asset classes and overweight prospectively strongly performing asset classes. Active market timers usually fail.Serious investors avoid entering the market-timing morass.”

擇時進出者希望可以降低投入未來預期表現較差的資產類別,加重投資未來表現強勁的資產類別。擇時進出者通常會失敗。認真嚴肅的投資人會避免進入擇時進出的混沌領域。


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說過:

“For most practitioners, market timing is apt to bring the opposite result: they are in the market for the dips, but out of the market for the rallies.”

對大多投資人來說,擇時進出較可能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他們在大跌前留在市場中,在大漲前離開市場。


投資金律作者William Bernstein說:

“It is said there are only two kinds of investors: those who don’t know where the market is going and those who don’t know that they don’t know. But there is a rather pathetic third kind--the market strategist. But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y know only two thing: First, like everybody else, they don’t know where the market is headed tomorrow. And second, that their livelihood depends upon appearing to know.

一般認為投資人只有兩大類別:一是不知道市場未來走向的人,另一則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市場未來走向的人。但其實還有一種相當可悲的第三類投資人,那就是市場策略師。他們宣稱藉由分析經濟、政治與投資資料,他們可以預期市場未來表現。但終究,他們會知道兩件事。第一,就像其他人一樣,市場策略師也無法預知市場走向。第二,為了生計他們必需繼續裝作自己知道市場的未來。

所以他也說:
“Just as grown-ups do not believe in the Tooth Fairy, the Easter Bunny, investing adults know that there is no such creature as the Stock-Picking Fairy or the Market-Timing Fairy.” William Bernstein

投資成人不會再相信成功選股與擇時進出的童話


巴菲特說過:
” The only value of stock forecasters is to make fortune-tellers look good.”

股市預測者的唯一價值是讓算命仙看來更好。


Winning the Loser’s Game作者,Charles Ellis說過,“Market timing is a “wicked” idea. Don’t try it ---ever.”

擇時進出是一個”邪惡”的想法。千萬不要嘗試。

他也說,“The evidence on investment manager’s success with market timing is impressive---and overwhelmingly negative.”

經理人擇時進出市場的成果著實令人印象深刻---壓倒性的失敗


美國晨星在其投資人基本教育課程Course 106提到,"We're not keen on market-timing. It just doesn't work.”

我們不熱衷擇時進出。它就是沒用


那麼多真正重量級的財經界人物,在經過自己大量的研究與實務經驗後,都得到擇時進出並不可行的結論。

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教你如何調節部位,如何適時進出?

他們都比前面我們看到的財經界關鍵人物還要厲害囉?

不太可能。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他們必需靠這個維生。

這些推廣往往會帶來較差成果的人,還宣稱自己的動態調節、主動選股,是比固定資產配置,比指數型基金,更好、更高級的策略。

這種話,就隨便他們說吧。

明智的投資人注重的是實際成果,而不是誰比較會吹牛。

你知道固定比率資產配置就可以打敗國際級基金公司經理人的擇時進出嗎?

請看貝萊德環球資產配置基金與固定股債比ETF投資組合績效比較

從事主動選股與擇時進出的人,要的往往只是一個”感覺自己比較行”的光環。不惜犧牲實際投資績效。

甚至有些推廣主動選股與擇時進出的人,信誓旦旦的宣稱自己的方法一定會贏過市場

請小心這種人。你看到的是一種投資病癥,病名叫”過度自信”。 這個病會造成那些問題呢?

David Swensen替你解釋:
“Overconfidence contributes to a litany of investor errors, including inadequate diversification, overzealous security selection, and counterproductive market timing.”

過度自信會帶各種投資錯誤,包括分散不足、對於主動選股過度熱中以及帶來反效果的擇時進出。

人往往遇到愈是詭譎難測的決策情境,就會表現出愈有自信的樣子。他們的過度自信,是對自己心虛的補償。

不要再跟隨那些人嘗試不知道會不會成功、絕大多數註定會失敗的選股與主動策略了。那會是一個代價高昂的實驗,而且是以你的財富為代價

以簡御繁,看似平庸的指數化投資與固定資產配置,才是眾多投資大師一致認可,而且已經通過時間考驗且有多重實務驗證的投資方法

聰明理性的投資人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高竿的投資方式

希望市場上的理財從業人員可以逐步認清,不是只有給投資人帶來勝過市場的報酬才算稱職。教投資人如何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如實取得市場報酬,設計一個可以達成目標也在風險承受度內的固定資產配置,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也有很多值得努力的面向。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你還在努力省錢來投資理財嗎?(Pound Foolish)讀後感1—投資致富太簡單

你還在努力省錢來投資理財嗎?(Pound Foolish)讀後感2—富作者、窮讀者

“誰偷走你的獲利”讀後感

閒錢才可用於投資的迷思(Money without Purpose)

多準才夠---Likely Gains from Market Timing讀後感

聰明的可能(The Desire for Impossibility)

Value Averaging讀後感----為什麼需要Formula Strategy

6 則留言:

  1. 國內的「投信投顧公會」會定期公布國人持有之共同基金淨額,上一季國人持有之海外基金超過新台幣3兆元,國人為了「投資」,貢獻給這個行業的手續費、佣金、經理費、保管費等「買路財」,如果以國內通路1.5%,海外基金業者1.5%計算,那真是天文數字,但績效呢?

    Warren

    回覆刪除
  2. 終於在昨天把書看完了,花了2、3個月的時間,
    很硬的書,譯者又硬中加硬
    在美國也是金融騙子一堆,網路時代的資訊發達,但仍不乏資訊文盲任人宰割,這也是肥羊永遠不缺的道理,我記得書中有一例子,被理財顧問理的15年下來山窮水盡,仍然相信這個「15年交情的”朋友”」不會害他,實在不曉得該說什麼好!只能說人的信任是盲目的.
    作者也有說共同基金公司等等金融財團,花費大量心力在華府遊說,以維護自身利益,不分主被動基金,但我有點想不透,被動基金來淌這灘渾水是要幹什麼?
    作者對所有資產類別似乎都無好感,書中特別提到,有個教授只要人持有抗通膨國庫券。但個人認為這也不是無風險的吧!如果未來股市是如一般所預測,仍維持著較高報酬,那國庫券等於是貶值了.
    另外在刻版印象裡,有著美國夢的美國,在真實裡其階級流動性比傳統歐洲還低,也顛覆一般人的印象.XX特也是有個富爸爸.
    最後,作者似乎把退休責任導向政府。但在這個年代政府都能倒債了,還能相信誰呢?
    看完感覺滿灰暗的,或許這才是真實世界吧.
    點石成金的故事在暢銷的財金雜誌一堆,但也只是迎合人性所好的成人版童話罷了

    回覆刪除
  3. 綠角大大
    所以比較好的策略是『買進並且持有】嗎?

    回覆刪除
  4. 我是一直以來想教客戶如何活在市場的營業員,但是事實上多數客戶有自己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很難改變大多數客戶的想法,這事情只能隨緣,即便佛祖也只能度有緣人,何況我何德何能呢?

    回覆刪除
  5. 持續的帶給客戶正確概念
    才是真的的長久事業之道

    加油~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