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的作者是Jonathan Clements,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
之前我看過他寫的“How to Think About Money” 、“From Here to Financial Happiness”與”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這三本都是Jonathan比較近期的著作。
本文分享的這書本則是在1997年發行,距今24年。但是其中有些迷思,仍是生龍活虎的存在21世紀投資人的腦中。
這本書前半部,作者連續討論了幾個迷思與其矯正方法,帶出了投資的正確態度與概念。
譬如,投資的目的是什麼?
很簡單,幫你完成人生重要財務目標。給自己跟家人住的房子、愉快的退休生活、小孩的教育基金。其實就是這樣而已。
這幾個目的你要抓優先順序。這是資源有限時的做法。譬如你要豪華的退休生活,那你可能無法送小孩出國唸書。譬如你要坪數很大、市中心的房子,那你退休生活要節約一點。
但有些人不這麼想。他要”全部都有”,他要投資”翻身”。他要大房子、給小孩子很多錢、還要有很多退休資產。投資的目的是要讓他變得”隨心所欲”。不需要取捨。
這些人往往會發現,最後他需要做出更多的割捨。
這種以”致富”為目標,而不是已完成財務目標為主軸的投資,正是許多投資人走上的錯誤第一步。
然後一步錯,步步錯。
投資致富當然要高報酬啊。哪裡有高報酬?
有幾個似乎顯而易見的途徑,買單一高報酬股票、績效優異基金、或是擇時進出市場。
譬如作者就提到一個迷思,叫做”買IBM不會錯。”
我們現在看會覺得很好笑,怎麼是買IBM?美國股市當然是要買蘋果或臉書,成果很好多啊。
IBM從1997一月初,每股40元,到現在每股143元,這不是特別出色的單一股票報酬。
這就是重點了。1997當時被認為不會錯的股票,二十幾年後回顧,變成不好的選擇。
那你為何會有信心,現在大家說美股買某科技類股,或是台股買台積電就好,過了二三十年後,不會變成一個讓人後悔的決定?
並不是說這些單一股票未來沒有表現持續優異的可能。而是說,當它表現不好,而你的金融資產就全部壓在上面時,會是怎樣的情形?
很多人在講投資的風險。但其實真正懂的人,恐怕比講的人少很多。
致富的另一個方法,就是選到下一支具有優異表現的基金。
作者把這個迷思的標題訂為:”自以為可以找到下一支麥哲倫基金”。
作者提到。彼得.林區的麥哲倫基金,的確在他任職期間,帶給基金投資人優良的成果。
但這個成果,創造了明星經理人現象,讓後代太多基金投資人自以為可以找到下一支麥哲倫基金。這是很糟的事情。
太多人都是基金表現優異之後,才注意到它。投資人捧著資金大舉投入,接下來基金表現就變差了。
作者在書中列出了一長串,明星基金後來沒落的例子。可說是令人怵目驚心。
這是主動投資特有的問題。在主動經理人任職期間,只要時間夠久,總會出現某幾年的時間,市場狀況就是對其投資的證券類別或投資策略,特別有利。讓其績效大放異彩。
在ETF業者開始發行主動型ETF之後,這個問題也延燒到ETF業界。
近期最有名的例子,就是ARKK。去年(2020)創下152%的報酬。
然後你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人說:”買美國ETF,就投資ARKK就好。”
你有看到誰在ARKK表現好之前,就在推薦的嗎?
表現好之後才去追,之後會有持續的好成果嗎?
美國股市今年到目前(2021/5/19)為止,有9.7%的正報酬。ARKK則是-17.3%。落後市場27%。
當然今年尚未結束,恐怕言之過早。
但假如你要參考”過去績效”的話,過去績效好的基金未來很難持續好績效的這個”過往紀錄”,恐怕才是真正需要參考的”過去績效”。
這種幻想自己只要使用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取得高超成果的迷思,也常見於對資產配置的批評。
作者在書中倡議,需要成長性的投資組合以股票作為核心主力資產,然後搭配上安全資產作為緩衝。資產配置裡面各資產類別的比重,才是決定投資成果的重點。
有些”特別聰明的人”,就對資產配置嗤之以鼻。他說,很簡單就可以贏過資產配置啊。
何必全球分散,你只要把錢全部放在美國股市,或是全部放在台灣股市,就贏了啊。
或說只要把錢全部放在台積電,你就勝過加權股價指數了啊。
這個狀況類似這樣。
社區中有個人,他對樂透投注很有興趣。整天在彩券行徘徊。有次開獎後,你走路經過。這個人就跟你說:
“哈,你只要買某某某某號,這期樂透得主就是你啊!”
你大概會覺得他有點問題。
投資的時候,有人跟你說,買某某市場,就勝過資產配置。買某某股票,就勝過指數。
你點頭稱是?
開獎之後,誰不知道哪組號碼得獎?
回頭看,誰不知道如何達成最高績效?
不要被這些表面看似高明其實邏輯不通的言論所迷惑。以為勝過市場,贏過全球分散的投資組合很簡單。
其實,我們面對的是未知的未來。
投資不是要假設自己一定可以知道未來哪支股票表現最好,哪個市場表現最好為前提。
沒有人可以準確預知。投資需要為未知做準備。
書的一開頭,作者就提到迷思的由來。有兩個字讓我印象很深,Ego和Wishful thinking。自我膨脹與一廂情願。
“我那麼聰明,努力,怎麼會挑不到下一支飆股,勝過市場。怎會選不到下一支表現優異的基金?”
就是典型寫照。
許多投資人不想從這些迷思中醒來。因為沉浸在迷思中,有著高人一等的想像,投資致富的美夢。
然後等著的現實往往是,自己沒有比較厲害,投資很難致富(假如不是變窮)。
投資人面對的往往不只是知識的問題,更是心理問題。
醉心於迷思,擁有再多的金融知識,恐怕都是徒然。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5 Myths You’ve Got to Avoid If You Want to Manage Your Money Right讀後感2---正確的買房觀念
Wealth, Actually讀後感---有錢人的困擾
Funding Your Future讀後感---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留意的兩大風險
市場劇烈波動的兩個處理方法—擇時進出vs.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 is More Reliable Than Market Timing)
2020肺炎疫情戳破的投資做法1---100%股票最好
常見的投資謬思---本國市場賺不到錢,何必要投入國際市場
常見的投資謬思---靈活的多空操作(The Handicap of Long and Short)
資產配置的原罪(The Sins of Asset Alloc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