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分三大類,Fee-only, Fee-based, Commission-based。
Fee-only,就是這位顧問只針對特定投資任務收取一定費用。費用直接由客戶交給顧問。譬如幫你擬定一個投資計畫,收多少錢。幫你長期看管一個投資組合,收多少錢。
這是美國愈來愈多顧問採行的收費方法。
Commission-based,則是這位顧問的收入來自推薦客戶買進金融產品的佣金。
譬如他會請你買有佣基金,佣金就成為他的收入。他請你買保險,佣金也是他的收入。這是台灣絕大多數在銀行與保險公司銷售端的人所採取的收費模式。
這也是跟客戶最直接利益衝突的收費方式。顧問可能是以佣金多寡來決定推薦客戶該投資什麼。(“可能”那兩個字也可以直接畫掉)
Fee-based指的是,這位顧問會跟客戶收取費用,但他也可能收取佣金。是一種兩種收入來源都有的顧問。
由於佣金比較容易造成顧問跟投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一般認為Fee-only顧問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一樣叫Fee-only,還有幾種不同的收費模式。
最簡單的是收取每小時費用。你跟顧問約時間討論,一小時要多少錢。這是一個很直接的方法。
這種收費方式適合不需要顧問提供持續的照顧與建議,只在有問題想討論時才要找顧問的投資人。
接下來是”訂閱制”。就跟家中的有線電視台或手機服務一樣,投資人付出每個月的費用。這個月有付費,就有服務。不需要服務,就停止訂閱。
再來是按計畫收費。譬如這個顧問幫你完成一個投資組合,或是幫你規劃退休財務。每一個任務,就有一個對應的收費。
最後是收取資產比率。譬如每年收取總資產1%做為費用。這適合需要最多照顧的投資人,或說是容易感到不安,想要時常找人討論的投資人。
這些投資人因為比較常有疑慮跟問題,需要持續詢問投資顧問,需要他們持續的照顧。
台灣目前的理財顧問,假如是在銀行跟保險公司工作的,大多仍是收取佣金。
有少數從業人員自行出來開設以費用收費的理財規劃服務,但仍屬市場中的少數。
近年興起的機器人理財(Robo Advisor)在美國的收費是以下這個表格。
業者 | Wealthfront | Betterment | Vanguard DA | Fidelity Go |
費用率 | 0.25% | 0.25% | 0.15% | 0.30% |
(資料來自Vanguard等業者網站。)
這些機器人理財業者是採用Fee-only中的資產百分比的收費方式。費用率是千分之一點五到三之間。
大多個人財務顧問,假如用資產百分比的收費方式,常見費用率是1%。明顯比機器人貴。
畢竟個人財務顧問是一個真的可以聽你講話、抱怨,一對一為你解答問題的人。而不是一個自動化程序。
利用程式自動化方法大量生產投資建議進行顧問服務,收費會明顯比較便宜。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投資顧問的等級(Different Levels of Investment Advisors)
名實不符的理財顧問(Financial Consultants that DO NOT Consult)
The 5 Mistakes Every Investor M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讀後感3---如何避開有害的財務顧問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十週年新版讀後感5—怎麼知道你的投資顧問是否值得信賴
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The Big Investment Lie)讀後感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沒有專業,正是適才適所的產業?(A Profession That Needs No-Profession)
綠角老師:
回覆刪除...還有幾種不頭的收費...:請問是不“同”嗎?
持續兩年多閱讀您的部落格,也上過您的課,真的獲益良多~非常多。也從您的推薦書單中買到超多好書~其中Thinking fast and slow朋友稱讚“is a very informative book.”
此外,也想分享自己的一點投資小心得。今年的新冠肺炎,讓我見識到指數化投資的好處,也明白危機是投資的好時機呀~~~~
謝謝learnman的分享
回覆刪除Sophia
回覆刪除謝謝幫忙
已經修正
指數化投資配上資產配置
的確是面對市場波動的好對策啊~
沒錯
回覆刪除以為在公開市面上很容易找到可帶來超額報酬的經理人
或是以為坐在你對面的理專等從業人員
可以"帶進帶出",讓你參與上漲,躲過下跌
真的是非常天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