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活動的預設參加者就如標題所述,是”機構法人”。所以這個活動沒有開放一般投資大眾參加。)
這場活動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分成前後兩個座談會。每一個座談會有四位講者,每人先講15分鐘,之後則是綜合討論時間。
第一個座談會由國內講者組成。首先上場的是元大寶來的黃昭棠先生。他是元大寶來的投資長。對指數化投資有很深入的瞭解。
黃先生的報告,很明顯指出國內業者想要帶給台灣投資人一個更完整的”解決方案”的企圖。那就是在一個市場(台灣證交所)、用一種貨幣(台幣)計價、在單一交易時段(台股營業時間),讓投資人可以買到跨時區、跨資產類別的投資選項。
會中提到了好幾個未來可能發展的方法。看起來未來一年,台灣的ETF市場將有新的局面。
元富證券的陳克平經理,則是另一位令人蠻有印象的講者。很多法人一講到ETF就要講如何”操作”。好像身為一個法人,不操作,就是不懂得操作,就是不行一樣。(這可算是一種投資界中一定要Do something的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陳經理在ETF三種投資方式中,倒是第一個就列出”長期持有”這項。在那麼多花俏的投資策略中,講”持有”,真是一點都不性感。但我配服他願意在這個場合講這樣簡單卻有效的投資方式的勇氣。
第二個座談會,主力講者是來自中國與香港的指數專家。包括中證指數的宋紅雨總監。富時集團董事龐兆恩先生。RAFI亞洲業務負擔人段嘉尚先生與標普指數亞洲業務總監盧斌先生。
宋總監的報告讓與會者很快瞭解了中國市場指數化投資工具的發展。
另外三位講者則談了很多非市值加權指數的發展。包括等權重、基本面、低波動等。
這些指數雖常叫做Smart Beta 策略。但到底能否打敗市值指數,仍有不確定性。(可參考ETF與指數的關係---ETF and Index Development讀後感)
ETF業界的發展,倒是讓很多本來要花費高額經理費請主動經理來追求Alpha的資金,轉入使用策略指數的ETF。用更低成本來試圖獲取Alpha。
講者的觀察是,策略指數ETF常是跟主動型基金搶投資人資產,反而不是跟市值加權的指標指數ETF競爭。
這倒是蠻有趣的。
策略指數ETF的出現,可能會讓投資人出現更多不同的動向。
有人可能是先用主動型基金,發現費用很高但成效不彰,於是換到策略指數。假如策略指數又交出落後市場的成績,這位投資人最終可能投入市值指數的懷抱。
有人可能是先用主動型基金,發現不滿意,於是轉向市值加權的傳統指數化投資工具。然後看到各種五光十色的策略ETF出現,受到吸引,就轉投入這個陣營。
我認為重點還是在瞭解這個ETF的策略到底在做什麼。而不是資產管理公司宣稱說怎樣,就相信說一定會有這個效果。
資產管理公司宣稱主動型經理人可以打敗大盤,實際成果呢?
剛好相反。是被大盤打敗。
台灣本地市場,雖然還沒有看到這麼多樣化的ETF與指數發展。但美國當地市場,早已經有非常多樣化的策略指數ETF出現。
每一種策略指數,就像一個試金石,讓做傳統指數投資的人再想一想,市值加權要如何勝過他們的挑戰。
這是指數化投資很有趣的一個過程,也需要對策略與市值加權原理兩者同時的瞭解。
看似”不變”的指數化投資,仍是一個需要不停動腦想一想的歷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的理論與實務基礎(The Theoretical and Pragmatic Basis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的務實考量(The Practical Aspect of Indexing)
2014四月”投資達人私房秘笈Show”會後摘要與心得
TDR公聽會參加心得
雖然不是真的很關心,不過會有點好奇,策略型ETF真的有挖到主動型共同基金的牆角嗎?主動型ETF呢?不知道有沒有人提供具體的數字出來?
回覆刪除剛開始接觸ETF時,還以為ETF會佔有絕對的費用優勢,但後來發現,流動性低的ETF實在讓人望而卻步,大者恆大的現象十分明顯。相對來說,開放型共同基金就算冷門些,投資人看不到交易量、沒有買賣價差,反而比較讓人安心買入,而購入的費用反而購成賣出的心理障礙。在利用新基金追逐話題亂槍打鳥的方式來吸引資金時,ETF好像不一定比較有利。
Obsessive
回覆刪除感謝Yota的指正
回覆刪除已經修改
交易量和持股成本還是有關係的,交易越熱絡,交易成本就會降低,對所有投資人都是有好處的。
回覆刪除就我本人而言,我覺得金融產業自求發展也很正常,真正該譴責的是刻意混淆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把投機用"風險和機會"來粉飾,誘騙急於致富的投資人。
有遠見的業者其實可以明確區分兩種客戶群分別設計不同產品和促銷方案,不用擔心這樣會自打嘴吧,反正賭博產業到哪裡都是超賺錢的,擺明投機還是可以吸引大堆客戶,而純正的指數投資產品也可以開發目前可說完全空白產品線,或許有一天我們就不用老是把錢搬到國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