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Less Risk, More Return讀後感


這本書剛開始閱讀時,讓我覺得不合胃口。頭幾章一直在陳述長期持有的風險。譬如持有到某段期間的結尾,剛好在接近目標時遇到市場大跌,那麼結果就會頗不樂觀。

對於這種對長期持有感到莫名恐懼的投資心態,我曾寫過文章討論,包括對於長期投資的莫名恐懼,把資金當成一整個團塊處理,就是這類恐懼的根本原因。

在講了幾十頁長期持有等”傳統投資方法”的缺點後,作者終於開始提出他的解決之道。包括另類投資與很短的持有期間。

作者似乎對於另類投資的成果有點過於樂觀。我相信The Only Guide to Alternative Investments You’ll Ever Need 書中陳述應較為接近實情。

而把持有期間切分許多小塊,以為長期下來就會與市場報酬的相關性很小,恐怕也非如此。我曾寫有常見的投資謬思---長期與短期投資的分別一文討論。

所以在剛開始閱讀時,我有點後悔,一直在回想到底是看到那本書的作者引用這本書,才讓我注意到還買了這本書。

但作者在書中有些論點倒是非常正確。

第一點就是下跌的殺傷力。

下跌可不是跌x%,然後再漲x%就會打平。

而是,下跌x%,要上漲>x%,才能打平。

一支股票從100塊跌20%,來到80塊。它要漲25%才會回到100。(20/80=25%)

但假如跌50%,從100跌到50。那可是要漲100%才能補回。(50/50=100%)

所以,冒過多的風險絕非明智之舉。假如投資組合中全部是高風險資產,在2008那種下跌,很容易就會挖出一個大洞,需要日後很高的報酬率才有機會補平。

投資單一股票,冒著那種有可能下跌90%或甚至99%的可能,也是過度風險。

所以為了處理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常用股票這種高風險資產搭配高評等債券,可以發揮穩定的效果。

而投入某資產類別時進行分散,雖無法保證躲過下跌,但可以避免災難性的損失。較不會遇到單一公司倒閉之類的嚴重問題。

在選擇經理人時,作者則強調過去報酬無法預測未來。挑一個低費用,在市場嚴重下跌時,相對穩健的經理人。這個論點也是相當中肯。

書中甚至討論到Fiduciary duty,忠實義務標準。達到這個標準時,財務顧問必需將客戶的權益放在第一考量。

作者舉出自己在業界時,拒絕參加公司與基金公司合作的銷售活動與配額計畫的案例。因為他認為這些標的不符合客戶的需求。結果被經理罵。經理說,”你的薪水支票又不是客戶開給你的。你不替他們工作。你替公司工作。”

就某方面來說,經理是對的。作者不配合,對公司來說是惡劣員工。但有趣的是,為客戶想,居然會成為惡劣員工。這就是理財業界的根本利益衝突。

他們想賣東西給投資人。但這些東西,未必對投資人好。

下次你到銀行等金融機構,又看到業者跟你推銷特定標的時。你可以想想,他是在滿足公司業績目標,還是真為你想呢?

這本書的內容只能說部分認同。作者對於短期進出,另類投資有太美好的期待,但對於業界的利益衝突與投資人老是喜歡看績效挑基金的盲點又有不錯的討論。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我們要的不僅是合適(Suitability Is NOT Enough)

專業、黑心,傻傻分不清楚(Can You Tell White from Black?)

與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4 則留言:

  1. VIC:原因 台灣的保戶往往要的不是專業 而是揪甘心 往往稅法投資一竅不同 懂得帶人家夫人泡溫泉 品茗 品酒 或是幫人家帶小孩 這樣就有業績了..............(這是我身為一個保險業小業務員的感嘆)

    回覆刪除
  2. 謝謝各位讀者朋友的分享

    回覆刪除
  3. 比較腹黑一點的想法,這本書說不定只是更高明一些的推銷術。

    這也是目前國內很多金融機構常見的話術:利用某些說法來凸顯自己和其他人不同,讓人覺得作者的說法是有良心的,然後夾帶一些武斷的說法,讓讀者忽略一些不利的事實,來推薦自己的產品。

    至於作者是故意裝做不知道還是真的不知道,那就難說。到底哪一個更糟,那也很難說。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