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ETF可以替市場帶來額外一層的流動性。
什麼叫”額外一層的流動性”?
我們可以想一下。在1992以前,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ETF存在前,所有想要買賣標普500成份股的需求,就直接在股票市場上執行。
市場上有人投入100萬美金要買標普500成份股,就直接會對這500家公司股票形成需求。同樣的,假如有人要賣出價值1000萬美金的標普500股票,就需要直接賣出這些公司的股票。
有了標普500 ETF之後,所有買賣標普500這500家公司股票的需求,可以有另一個”宣洩”的空間。
譬如今天有人要買進100萬美金的標普500,他可以去買標普500ETF。他可以很確定,以ETF的流動性要滿足他買進價值100萬美金股票的需求,可說是綽綽有餘。
ETF的流動性就滿足了他的需求了。他的買進需求,根本不會在標普500這些股票掛牌的市場上,對任何一支標普500成份股形成買進單。
同樣的,有人要賣出價值1000萬美金的標普500股票,他可以賣標普500ETF。他也可以很確定ETF就可以滿足他的流動性需求。他的賣出,根本不會在市場上形成任何一支標普500股票的賣出單。
這就是”額外一層流動性”。
只有當市場買賣或賣出的需求,超過ETF流動性可以胃納的範圍後,才會需要直接買進與賣出成份證券。
這就像在市區,建了一個可以容納5000噸洪水的蓄洪池。下大雨,大水來,先填這5000噸容量。超過的,才會漫流到市區。有了畜洪池,市區更不容易淹水。
同樣的,一個市場有了對應的ETF,就會有更大的流動性。買進與賣出的需求,可以先被ETF吸納。超過的部份,才會溢流到市場上,直接形成買進或賣出證券的需求或壓力。
這會讓市場變得更加穩定。比較不會因為投資人同時大量買進或大量賣出的需求,形成大幅價格變動。
譬如美國規模最大的ETF,SPDR S&P 500 ETF,本文寫成時最近一個交易日的淨值是292美金。成交量1億550萬股。成交總值約當308億美金,約9000億台幣。這是台股一天總成交金額的六倍以上。
這就是美國標普500證券市場最大的一個蓄洪池的容量。約當是六個台灣股市。
這還只是一個蓄洪池,標普500還有其它蓄洪池,像VOO, IVV。
當要同時買進或賣出標普500的需求,超過這些ETF全部的流動性容量後,才會需要直接買賣標普500成份股。
而ETF同時持有許多成份股,居然造成許多不太明白ETF作用機制的人宣稱:
“ETF同時買進與同時賣出這些證券,會造成市場波動加大。”
這就是誤以為ETF跟傳統共同基金一樣,有人買進100萬的ETF,ETF的經理人就要買進100萬的指數成份證券。這種錯誤觀念所帶來的錯誤想法。
事實是,在ETF的流動性範圍內,是有人買進100萬的ETF,就有人賣出100萬的ETF。ETF根本不用去買賣成份證券。
所以假如有天,你又聽到有人在說”ETF造成市場波動增加”。而這個人還自稱”投資專家”的話。
這就像一個修車師傅說:”裝避震會讓車子震盪更大喔!”
或像是一個防洪專家說:”建蓄洪池會造成市區更容易淹水喔!”
你就知道,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他們根本不是專家,也不懂自己評論的領域。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綠角財經筆記閱讀指引---ETF
ETF的價格發現作用(Price Discovery by ETFs)
關於指數化投資的誤解與實證反駁(Critics and Rebuttal)
ETF照妖鏡(ETF as Truth Mirror)
黃花與泡沫(Dodo and Bubble)
ETF造成市場過度波動?(ETF, the Culprit of Volatility?)
你該擔心指數化投資泡沫嗎?(The Oversold Bubble of Indexing)
感謝綠大解釋最近財金節目是是而非的論點
回覆刪除雖然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投資人提高風險意識
但也總是造成過度恐慌
想請問綠角大,在一個多長的週期內etf會去因為總量差異做調整?進而影響實際持有股份數。
回覆刪除張先生
回覆刪除不客氣喔~
這篇最近股災後Vanguard的文章中,也提到Bond ETF作為滯洪池的效果:
回覆刪除80%的交易發生在Bond ETF的次級交易市場上,也就是持有ETF的人之間,而沒有引發太多對真正的債券市場直接買賣。
股災期間Vanguard旗下的Bond ETF交易量也擴大了3倍。
https://vanguardblog.com/2020/03/20/bond-etf-discounts-during-recent-volatility/?cmpgn=RIG:OSM:TSM:RMTGFB:03202020:TXL:IMG:XX:XX:MECN:ETF:OTS:XX:XX::BL:sf231743362&sf231743362=1
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