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2---無法滿足的投機者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美國走出大蕭條之後,在1937年五月到1938年六月,再次陷入衰退。當時正是羅斯福總統當政,所以被稱為The Roosevelt Recession。

當時有各種解釋,第一種是說1929開始的大蕭條根本還沒有完全結束。第二種說法則是,這是一個新的循環開始。

不管如何,這次衰退美國還是走出來了。而且跟上次一樣,在各種工業生產指數都還沒有呈現復甦時,在1938年股市就開始上漲了。

作者有一句話形容的很妙:”It caught the commentators unprepared.”。股市評論家根本沒想到。

看來這是衰退之後股市反彈常見的狀況。有經歷過2008金融海嘯的朋友,可以回想當時,各媒體是如何形容2009的反彈叫”無基之彈”

其實,從這本日記與歷史經驗看來,反彈本來就是無基。以為各種經濟指標會先反應出來,等同宣告全部投資人”市場接下來要大漲囉!”,然後投資人就可以據此買進,好好的享受之後全部的上漲,那才是投資幼童的天真想法。

而且反彈一開始非常迅速,錯過初期的上漲,就會錯過大部分的上漲。(作者舉例的Republic Steel,股價在兩週內從12漲到17塊。)

這種經濟活動難以解釋股市的狀況,在1940年再次發生。歐戰在1939德國入侵波蘭後爆發。美國介入愈來愈深,一開始是做為同盟國的軍需品提供者。而美國國內消費者在擔心戰爭與通膨的狀況下,也大肆購買,進行屯積。美國工業受益,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但這時候股市停滯,根本沒有什麼大漲的表現。

以為工業生產指標或是什麼經濟指標會明確的告訴投資人,何時該買,何時該賣,是過度單純的想法。

書中記錄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資料,就是在194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登錄所有21到35歲的年輕男子,準備徵召備戰時,有35萬人因為營養不良被判定不適服役。這表示新政其實沒有把美國從1929開始的大蕭條完全拉出來。當時高達15%的失業率,代表許多家庭仍是靠社會救助在基本溫飽邊緣生活著。

是戰爭讓美國政府進行比新政更大規模的支出,大幅拉高工業產能利用率與人力需求,才算真正實行了凱因斯式,由政府支出來挽救經濟的介入模式。

作者從事的律師行業,似乎讓他聽到不少顧客跟朋友在這段期間真實的投資故事。

他提到有位朋友,在1935年以每股3.125買進1000股Warner。他一直持有到1937年初的高點,每股18塊。這是好幾倍的獲利。他這時用這些股票做抵押,買了更多Warner的股票。`

然後遇到The Roosevelt Recession,虧損殆盡。一年之後,死於心臟病發。

當然事後看我們跟作者都知道這是很錯誤的操作。但在1937他融資買更多股票時,那可是市場繁榮,前景看好啊。他用更多的錢來複製先前的成功經驗,可說是完全合於”常理”啊。

但這裡作者寫了一句,我認為是全書最精闢的投資見解:

Every speculator gets washed out sooner or later.

每一位投機者早晚會被掃出市場。

為什麼?

因為他不知道何時停止。

作者說,就算他這位朋友成功在1937年的高點,Warner每股18塊時,獲利了結出場。他之後仍會拿著這些資金,進行下一次的投機買賣。因為他永遠想著要更富有,永遠想著更高的報酬。而因為沒有人可以在無情的市場起伏中,每次都做對,遲早他會跌一個永遠爬不起來的大跤。

投機,以無上限的獲利為目的的市場參與法,最終往往走向落寞的結局。他們不是被市場打敗,而是被自己打敗。

失敗,在一開始,就已經深植於這些投資的思考模式中了。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Great Depression---A Diary讀後感1—大跌才知穩定可貴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讀後感續1—投機與投資的分別

投機的結果---一位市場老手故事的省思

富貴險中求的結果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讀後感1—投機嘉年華

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讀後感4—基金業者的投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