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ETF有點認識的投資朋友會知道,大多ETF追蹤特定指數。所以近年來ETF大量出現,除了代表某些熱門指數(譬如S&P 500),可能同時有好幾支ETF追蹤之外,也代表有許多新的指數出現。
這些新出現,用來讓ETF追蹤的指數,有什麼特性,Vanguard在這篇標題為
ETF and Index Development的研究報告中,有詳細討論。
文章開始先講解一些基本定義。
在此借用文中的圖來解釋。
圖片的中間有一點,叫Index-live date。這代表從這天開始,指數編製公司在製定指數規則後,第一天開始用真實市場資料來計算指數值。從這天開始之後的指數表現,叫做Index-live performance。
在Index-live date之前,假如有合用的過去市場資料,那麼指數編製公司就可以計算出,這套指數編製規則假如用在過去,會帶來怎樣的表現。這段過去表現,叫做Index back-filled performance。這段過去表現的起點,叫做Index inception date。
這個Index inception date的名詞需要小心。它直接翻譯成中文,會像是”指數成立日期”之類的說法。但是,我們要知道,指數編製方法可能是這個日期之後好幾年才制定的。
譬如指數的Inception date是1980年一月一日,代表它用過去市場資料可以推算到1980當時的指數值。但Index-live date可能是1990一月一日,或其它在1980一月一日之後的日子。
Index-live date之後,假如該指數被資產管理公司用於推出ETF,就會有個ETF Inception date,也就是追蹤該指數的ETF成立日。
瞭解這些基本定義後,進一步就可以看到其中有趣的現象。
這張圖表是Index-live date與ETF Inception date,這兩個日期相隔多久。也就是從指數開始有實際資料計算數值到ETF發行日隔了多久。
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長條。在2003以前,大多ETF與其追蹤指數的開始日期,相差在三年以上。
但最右邊的長條,代表2008以後,這個時間差大多縮短到180天以內。
從指數推出到ETF推出,兩者間隔有愈來愈短的傾向。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假如指數的Back-filled performance明顯優異,這是否能預測它的live performanace也會表現良好。
答案是否定的。
這個圖展示的是,在Index-live date之前與之後的五年,指數的表現與美國整體市場指數相較如何。(藍色表股市指數,土黃色表所有指數)
結果發現,在Index-live date前,這些新推出的指數整體而言有遠勝過市場大盤的成績。但在代表Index-live date這條虛線的右邊,這些新指數就像過了午夜12點的駿馬,紛紛變回老鼠的原形。它們的”超額”報酬,全都變負的。
換成ETF成立日之前五年與之後五年,也是完全一樣的形態。成立前贏,成立後輸。
很明顯,業界會挑選過去表現勝過大盤的”好指數”來發行ETF。但這些ETF發行之後,整體而言往往無法持續過去的好表現,成績開始落後。
ETF當初發行時,雖是一種追蹤傳統指數的投資工具。但現在已有許多變形,包括使用
策略指數或是根本沒有追蹤任何指數的主動型ETF。
主動管理業者將ETF視為另一種推銷管道,就像被動管理業者也可以藉ETF擴大客戶基礎一樣。
因此,推行過去績效良好的指數,用它來推銷新的ETF以及過去的好績效未來無法持續,這些跟主動基金業界類似的狀況開始出現,應不讓人感到意外。
這篇文章明白展示,就算某個ETF所追蹤的指數,用Back-filled績效,展示出相當卓越的成績時,這也絕不代表這支ETF發行後,就是打敗市場的保證。實際狀況常是剛好相反。
就像主動基金業者,總是在主打過去表現優異的基金一樣。待買進後,你就會發現等著的往往是”另一種光景”。
用來防備主動型基金宣傳花招的策略,也同樣適用於ETF業界。
不管這些繁複的新指數與新ETF如何推出,投資人只要選擇一個大範圍的指標指數,挑一個低費用但同時有高執行品質的資產管理業者,ETF挑選過程仍會是一個相當簡單的程序。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ETF基本知識與投資入門(ETF Basics)
台灣ETF與美國ETF的差異(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TFs in Taiwan and U.S.)
ETF
綠角不贊同的ETF(Not All ETFs Are Created Equal)
有興趣的朋友可另外參考Rick Ferri最近與 S&P Dow Jones Index Chief David Blitzer的訪談。
回覆刪除http://rdd.me/rtgw3rgx
指數百百種,但一個好的指數編撰,在操作面上還有很多很多的細節要考慮阿...
這個實在太有趣了,沒想到In-Sample and Out-of-Sample Test的差別可以呈現得如此戲劇性。(不知道我在說甚麼的朋友請看綠角大的【不笨的方法(In-Sample and Out-of-Sample Test)】)
回覆刪除唯一具有預測性的還是只有小型股和價值股的溢酬,但這溢酬能不能克服週轉率帶來的費用問題恐怕也是無法預測吧(不知道我在說甚麼的朋友,請搜尋綠角大的【指數型基金的邊界】)
感謝分享。
回覆刪除一個小地方可能是筆誤。
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長條。在2003以年
-->
我們可以看到,左邊的長條。在2003以前
感謝J的分享
回覆刪除有意思的文章
謝Rib的Comment
Vanguard這篇報告的確很有趣
很多In-sample有用的方法
一放在Out-of-sample環境
就變沒用了
謝謝阿甘指正
回覆刪除已經修改
謝謝~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一些看起來很厲害
其實很淺薄的主動投資論點
在那邊會被釘得滿頭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