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Globalization讀後感5—自由交換的障礙


儘管國際貿易有那麼多好處與優點,但在推行時,仍有不少阻礙。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些宣稱是”例外”的狀況。這類說詞常像是”國際自由貿易原則上是沒錯啦,但有些狀況還是必需限制一下。”

作者一一剖析這些反對的理由。

第一個,外國產品傾銷(Dumping)。

害怕外國傾銷的理由非常直接易懂。外國公司以不合理的低價,外銷某種產品。只要撐得夠久,就可以把本國生產同類產品的公司逐出市場,讓它們做不下去。這樣一來,外國公司就可以取得該市場的獨占地位。

看來為了避免外國公司傾銷,設下關稅或懲罰性條款是必要的。

這就是大多人對”傾銷”的理解。這本書帶讀者想一想,這種狀況實際發生的可能性。

假如同樣製造A產品,甲公司可以比乙公司更有效率的生產,譬如生產一單位,甲公司只需要10塊錢,乙公司需要20塊的成本。那麼在市場上競爭時,甲公司可以用更低的訂價,譬如15塊錢,將乙公司驅逐離開這個市場。(15塊小於乙公司的成本,這是乙公司無法承擔的低價。)

這等於是市場在跟乙公司說,你使用人力與物料的方式,太沒有效率。我們社會不應該將資源交給你製造產品A。你應該找到同等或更具效率的生產方式。不然就應該將資源用於生產其它產品。

藉由這個過程,社會將資源轉到最具效率的生產者手中

這在經濟上是完全正當也應該發生的事。這不叫傾銷。這是資源更有效的利用。

傾銷會造成問題,在於低效率的生產者將高效率的生產者趕走。

譬如乙公司,雖然生產成本較高,但公司資產雄厚。於是訂出8塊錢的價格。每單位虧12塊錢,沒關係。它只要撐下去,過一段時間,甲公司無法承受,退出市場。那麼乙公司就可以獨占,再把價格調高。

這就會有問題。這是資源的低效率利用。

問題在於,一個低效率的生產者能否將高效率的生產者趕走?

實際情形是,很難。

在八塊錢的訂價時,每一單位的產品,甲公司虧2塊,乙公司虧12塊。你生產效率比別人低多少,每單位就會比別人多虧多少錢。

而且不是每單位多虧錢而已,還會虧很多。譬如原先產品A的市佔率,甲公司80%,乙公司20%好了。甲公司虧錢,不賣了,慢慢退出市場。乙公司要用每單位8塊的價格,把整個市場吃下來。它不僅每單位虧很多,它還要賣出一大堆,比過去產量多很多的虧錢貨品。

簡言之,要進行傾銷戰的假如是一家低效率的生產者,它在財務上的負擔會遠遠超過高效率的生產者。

高效率的生產者自己沒錢來打價格戰?

資本市場的存在意謂市場上會有投資者,很樂意資助高效率生產者打這場戰,把低效率生產者趕走。

也就是說,一般人害怕的傾銷狀況,只是一個可能性,現實中發生的機會非常低。低效率生產者很難,或根本沒辦法用傾銷的方式,把對手趕走。這種狀況就像一個心肺功能較低的人,要跟一個心肺功能高強的運動選手比誰能閉氣較久一樣。

第二種是外國政府補助。

假如外國政府補助特定企業,讓這些企業可以用低價將產品輸出。造成輸入國本國產業無法與之競爭。這樣不是應該保護本國企業嗎?

直覺答案是Yes.

但我們可以再想一下。

所有經濟活動的目標是在滿足消費者。我們要再強調一次,工作與產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消費者。不是工作與產業它們一旦存在,就必需一直存在。

工作與產業,為的是要達成消費者滿足。而不是為了這些產業與工作的存在,消費者必需牽就它們。

大多人身為消費者,但卻從特定產業的角度思考,就是這個問題暴露出來的有趣矛盾。

對於外國補助,大多人想的是,為什麼要讓本國產業因外國補助,處在不利的競爭態勢?

這是用生產者的角度去想。

對於外國補助,為什麼要立下關稅障礙,害本國消費者無法用更低價格買到東西?

這才是消費者的角度。

外國納稅人喜歡將自己的毛皮剝一層下來,用稅金資助特定產業,讓我們可以用更低價格買到產品。這有什麼不好?這簡直就是它們送錢給我們。

但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的想法是為了保護少數的業者,要犧牲全國消費者的利益。

很有趣,而且很多人會幫業者說話,完全忽略掉,消費者才是經濟活動的服務對象。而不是消費者要服務業者。

而且假如外國政府補助的是原料類的產品,譬如鋼材。這會讓國內製造業者有更低的進貨成本,對某些產業還有幫助呢。

外國政府假如資助特定產業,造成它們的競爭優勢,那勢必會造成其它業者力量相對薄弱。資助需要錢,所以要對企業課取更高稅率,或是民眾被課稅以致可用於消費其它產品的金額縮減。大多人只看到被補助的優勢,沒看到為了籌措補助的資金,對其它方面造成的掠奪。

假如我們要對外國政府資助的特定產業課較高的關稅,那麼外國相對變弱的業者,是不是關稅稅率要降低,這樣才”公平”?

而且什麼叫資助?實務上很難定義。

一個政府,在工業區建了發達的交通系統,有火車站,有平直的高速公路,連接到大吞吐量的深水港,這種基本建設算不算資助?

一個國家,用心於開創性的教育方式,讓該國資訊產業不斷產生像Google, Facebook, Apple這類領先業者,這算不算資助?

一個政府致力保護私有財產權與法治社會,花費大量成本在執行面上,這算不算資助本國企業?

原則上是,本國的貿易政策,不要因為外國政府有沒有資助而設限或改變。以消費者的角度出發,才是正確的觀點。

第三種是發展中的新生企業。英文叫Infant industry。

Infant industry又是一個取得很漂亮的名詞。Infant這個字會引發人的憐憫之心,認為這是需要照顧的小寶貝。

事實上是,用於照顧這些新起產業所花下的成本,是確定的。但未來能否回收實屬未知。人類的Infant大多會長成大人,但長不大的業者卻是常見的例子。

而且為什麼Infant industry就要用國家的力量,全民的錢來資助。假如它真那麼有未來潛能,私有資本市場一定會有想要把握機會的投資者,願意資助。

第四種是國防理由。有些國防物資,假如能以便宜成本儲積的話(譬如油料),最佳準備方式不見的是發展本國業者,而是開放貿易,用儘可能的低成本從國外獲取屯積。

看過這些討論,你會發現很多直覺式,看起來很簡單的國際貿易做法,背後其實都有很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在法案施行上,立法者會為了他所代表的選區,支持高關稅法案。譬如來自汽車工業區的議員,就算他自己也明白自由貿易的好處,但政治現實是,假如他還想選,他就一定要支持對進口車課高稅的法案。

而且議員間還可能有一種名為Logrolling的利益交換。譬如來自汽車產區的議員小明,跟來自萵苣產區的議員小張,他們就講好,小張支持小明的汽車關稅法案,小明就支持小張的萵苣關稅法案。

在政治考量與特定利益團體的推動下,代議政治非常不利自由貿易的推行。就算原則上議員知道自由貿易的好處,他還是有可能推動高關稅與保護主義的法案。

解決方法就是在國家政策層級就訂好自由貿易的主軸。這樣這些議員也比較能跟選民交待,就是說我雖然贊成保護你們,但國家整體政策就是自由貿易,關稅全都要很低或是根本沒有。

人同時存有兩種矛盾需求。我們希望生活過得愈來愈好,使用的產品愈來愈先進,可以用愈來愈低的代價取得愈來愈好的東西。同時我們又希望工作穩定,生活安穩。

但先進的產品與服務,其實就是靠著淘汰舊工作與舊產業換來的。

假如沒有競爭的壓力,誰會費心一直做出更好更新的東西?

更繁榮的生活,是靠壓力換得的。

愈來愈進步的生活與穩定不變的產業結構,兩者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東西。

為了提升生產效率,我們需要專業分工。而因為分工,我們一定要交換。

分工與交換的人,跟你處在國界的同一邊或是不同邊,效果是一樣的。沒有道理說,唯有分工與交換的對象是本國人,才會帶來經濟繁榮。跟外國人分工與交換,就會帶來潛在威脅。沒有這樣的道理。

限制了分工與交換,表面上看來似乎給了某些人生活與工作上的安穩,但代價是全民的生活水準。

開心的接受更好的物質生活,同時也勇敢的面對工作變動的壓力。這是身為一個現代人的必備態度。

這本書雖然份量不大(147 Pages),但邏輯清晰,沒有任何累贅的論述。作者用各種思考實驗與實際數字,帶領讀者直到問題的核心,脫離人云亦云的膚淺想法。每一頁翻過,都讓人有新的認識。最可能的閱讀體驗會是在不斷期待看下一章的過程中,在最後一頁懊惱作者寫的份量太少。這可不是一本只講道理的書,它對於現實狀況也有很多的解說。

這本書可說是綠角在2013看過最精采的一本書。我給予很高的評價。看完之後,關於國際貿易許多之前想不通的環節都有豁然開朗之感。不必複雜的解釋,正確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這本書之於國際貿易,就如同投資金律之於投資。這個主題假如你只想看一本書,那應該是這本。

(目前Globalization一書仍未有中譯本。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透過Amazon直接訂購原文書。因為是精裝本。所以價格是較高的$49.5。但我認為,完全值得。)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2—物質繁榮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3—貿易與工作機會

Globalization讀後感4—對貿易順差與逆差的常見錯誤看法

Free to Choose讀後感---價格的作用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經濟發展的四個條件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從遠古到現代的貿易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