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life is everything you need and some of what you want. If you have everything you want, you appreciate none of what you have.” Morgan Housel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管控與自由的爭論
作者分別以第一到第五章,解釋五種動物本能,也就是人類非理性面向的表現。然後以此為基礎,解釋八個經濟問題。讓讀者看到,在加入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後,的確更可以解釋經濟現象。
這八個經濟問題包括,為何有經濟蕭條(信心問題),為何央行能對經濟產生影響(是處理信心與恐慌的問題,還是調降利率高低的問題)、為何有人失業,為何儲蓄率差那麼多等?
譬如在儲蓄率這章,假如人們是理性的,那麼相關的理性考量,就是現在省下一塊錢所犧牲的享受,與這一塊錢在未來能買到的物品與服務之間的選擇。除此之外,大多人必需為自己年紀衰老,沒有工作能力賺取金錢時做準備。為退休時段做足儲蓄,也應是合理考量。
假如這是大多人類都應進行的理性考慮,那就很難解釋為何不同國家,儲蓄率會差那麼多的現象。
有一說是歐美國家比較注重當下的享樂,所以面對喜好的商品,不會說No,錢就先花下去了。有人說亞洲國家人民比較懂得儲蓄,所以有較高的儲蓄率。
但其實儲蓄率不論高低,其實這些國家的人民大多從沒理性分析過,自己到底要存多少才算合適。幾乎沒有人是拿出Excel等試算軟體,仔細的分析出自己現在要存多少、要花多少,才是現在與未來的最佳平衡。
我們倒是常看到兩種極端。
一是訂下大額的儲蓄目標。譬如月收入4萬,然後訂下每個月存3萬5的目標,日常支出就壓縮在這5000塊中。
一是完全沒有儲蓄金額目標,看到喜歡的就先買再說,每個月最後花剩下的錢,才用來儲蓄。
一個過度儲蓄,虐待現在的自己。一是不知儲蓄,很可能未來的自己會遭受虐待。(但假如虐待現在自己的人,拿這些辛苦存下的錢去買高內扣費用基金,那麼他很可能將同時讓現在與未來的自己遭到虐待。)
這就是人的非理性面。
整體來說,因為有這些非理性面向的存在,作者贊同,政府管制是必要的。資本主義是需要管制的。
這點主張,與另一派認為市場應儘可能放任自由的經濟學家的想法相衝突。
大多人,假如沒有深入瞭解過自由派的論點,會很自然的偏向贊同管制的論點。沒管制怎可能會比有管制好?費心去管,總比放任好吧!這都是很自然的想法。(就像認為主動投資會帶來比被動投資更好的報酬一樣自然。)
我過去也曾這麼想過,不過最近剛好也正在閱讀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的著作Free to Choose。裡面關於”自由”的描述,真是讓人眼界大開。
連美國的制度,都有許多讓他覺得不自由之處。義務教育、全民醫藥保險,都是種不自由。真正的自由,到底可以到什麼程度。書中的文字令人耳目一新,而且立論相當紮實。也讓人覺得,台灣的教育其實是隱含了太多政府控制的思想與成份。你會以為自由這樣就夠了,其實你根本不夠自由。你以為政府在帶給你福利,其實它是在管制你的自由。
自由與管制,兩相對照之下,吵得精采,各有所本,真讓人覺得這些經濟理論頗有意思。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理性動物的非理性面
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讀後感---業餘總經大師的幻夢

無論自由或管制,各有精彩,也各有缺陷
回覆刪除還有比Friedman更極端的自由派,可以參考Walter Block的百辯經濟學。
回覆刪除不過他們支持自由的理由,並不是因為自由最能夠促進個人或社會的福祉,而是在於倫理上,我們沒有理由去禁止成年人相互同意的自願行為。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看來這是比較偏哲學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