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看201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 時,看到底下這張圖時,心中頗有感觸:
這張圖統計的是美國當地投資業界的狀況。從2007年初,到2014年底,指數化投資工具吸收了一兆美金的資產,同期間主動管理的股票型基金流出近6600億美金。
指數化投資工具從1970年代開始發展,從一個被看不起,一個被認為不值得存在的東西,到現在成為大勢所趨。
愈來愈多投資人(包括法人與散戶)都發現,他們不必花大錢請經理人,或是花很多心力自行研究,光是透過指數化投資工具參與市場,就是一個可以擊敗大多主動經理人與主動選股策略的絕佳選擇。
這個選項好到太難抗拒,優勢太明白易懂,於是,美國當地投資人做出的選擇,讓我們看到上面那張圖。
這時我就想到,假如我們比對同期間,台灣指數化投資工具與主動型基金吸收的資產,會是怎樣的情形?
會是像上圖一樣,投資人明顯的轉換陣地,從主動到被動陣營嗎?
恐怕不是。而是主動型基金吸收的資產,遠超過指數化投資工具。
這真是太悲慘了。
我們看個假想例子。
假設美國當地研發出一種新的抗癌藥物,經它治療過的患者,五年與十年存活率都是舊藥的兩倍。而且藥價更便宜。美國民眾與醫師都已經紛紛開始選用這種藥物。
我們台灣醫藥界與民眾會如何看待這種低成本高效能的藥物呢?
我想答案應該很明顯。
那就是,當然要引進!
假如已經出現了一個成效卓著的新藥,台灣卻有醫師和藥廠,在這些擺明的證據前面說:
”啊,這沒什麼啦!你看,舊藥的五年存活率還是有10%啊,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啊,說不定你就是那幸運的10%啊!”
你做何感想?
台灣的基金界就是這樣的情形。
在指數化投資工具擺明的優勢前面,有些業者和”老師”說些像底下這些話:
“指數型基金沒什麼啦。你看,主動型基金還是有10%勝出啊。好好選,你就會是那幸運的10%啊!”
(儘管有時勝出機會其實是0%。)
“你知道指數化投資工具就是給不懂選股的人用的嗎?”
(儘管有很多投資專業法人都選擇指數化投資工具,他們還是會這樣說。這些人看不起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態度,就跟1970年代美國剛出現指數型基金時一樣,大概落後現代四十年的時間。是一個完全落伍,跟不上時代的腐舊觀念。)
最糟最糟的是,居然有投資人附和這種說法。說還是要自己努力,基金表現落後指數不是問題。
我不知道同樣這批人,假如在明明有治癒率80%的藥物存在的狀況下,台灣卻只能用治癒率10%的藥物,他會不會說,”藥差沒關係啦,還是要多靠自己!”
台灣投資人,就是一群在明明有更好投資選項的狀況下,被蒙蔽,被集體大量推銷高費用主動型基金的悲慘族群。
一位初接觸投資的台灣投資人,除非他自行深入研究,不然他第一個接觸到的,通常不會是指數化投資工具。
假如醫師或藥廠為了自身利益,遲遲不願引進成效更好的新藥,大眾會做何感想?(註1)
假如投資業界為了自身利益,遲遲不願引進或發行成效更好的指數化投資工具,投資人應做何感想?
很多人甘之如飴!
為什麼?
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原來自己是被如此對待,他根本不知道更佳選項的存在。
覺醒,是改變的第一步。
期待有愈來愈多的台灣投資人,能知曉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威力。用自身的行動,自行取得成效更好的投資解藥。
因為你認真賺來的每一分錢,應為你工作,而不是成為資產管理公司的獲利工具。
註1:台灣引進新藥或新療法的最大障礙,恐怕是健保的過低給付。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5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誰在用ETF投資
看績效就不必看費用的荒謬理論(A Ridiculous Theory about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nd Expense Ratios)
基金稅,你交了嗎?(The Taxing Burden of Expense Ratios)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註1真的太悲情了。 想知道綠角大對這件事怎麼看,這根本令人不敢把自己的晚年寄託在台灣。
回覆刪除貼近"The Market" 而不是"Trying to beat the market"才是正道
回覆刪除匿名朋友
回覆刪除關於台灣的健保我有寫過一些文章討論
您可以查看一下
Learnman
回覆刪除謝謝分享~
匿名朋友
回覆刪除正是如此~
有感
回覆刪除Trying to beat the market = trying to be beaten by the market! 但如果擇時進出與主觀選股對某些人有娛樂價值 那也沒轍了
我覺得綠角財經課程應當納入國民義務教育
回覆刪除謝謝匿名朋友的分享
回覆刪除的確 所有打敗市場的嘗試
其實都是冒著落後市場的風險
謝謝匿名朋友對課程的支持
謝謝Learnman的分享
2006年是我剛開始接觸投資時,當時的我急著吸收很多財經知識,我上網搜尋相關知識,我甚至訂閱了財經雜誌,但所有的媒体、廣告、專欄、投資介紹不是個股就是基金,尤其基金廣告更多,公車看板、捷運看板、報紙、商店街看板、網頁廣告...等都一直重覆出現,當時的我知道的ETF只有台灣50而已(我在證券商工作,我發現很多人不知道美股ETF耶,同事們也是以台灣個股為主要投資標的),直到去年無意間看到綠角在商週財富網的文章,才知道原來美國這個投資環境有這麼多優質的ETF商品可供投資人選擇,算算我晚起步了10年多,這10年間我就是常常追高殺低,或賺個20%、30%就跑了(其實是害怕賺得回吐回去,最重要是對自己的持股沒信心,根本不懂這家公司做什麼),或者說是風險趨避者(被2008吓到了,賺了一點就跑了),回頭看錯失了很多參與市場的報酬,但我想市場永遠都在,現在只要存到一筆錢就會慢慢投入低成本ETF(EX:VTI、VT...),綠大的文章還有盡心推廣被動追蹤指數低成本ETF,讓我茅塞頓開,我想台灣投資人真的很可怜,不是他們不想投資ETF,而是根本不知道有這樣好的商品,也沒機會知道,另一方面則是民智仍未開啊....
回覆刪除感謝小小的分享~
回覆刪除這真的是很經典的經驗
鋪天蓋地,全都是主動型基金與主動操作的廣告、報導與書籍
你要有點機緣還有運氣
才會遇到指數化投資的說明
然後你還要動點頭腦
試圖打破人類直覺
才會認同指數化投資
這真的是難上加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