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2---令人佩服的富人


對一個年收入300萬的人,擁有200萬的淨資產其實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年收入40萬的人,200萬的資產已是個小成就。

不同的收入層級,所應該達到的資產層級自然不同。如何估算在自己所屬的層級中,是否有存到該累積下來的資產呢?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簡單的估算法。

算式是: 年齡 * 稅前總收入 / 10

譬如40歲,年收入80萬,那麼他至少應該有40*80/10=320萬的資產。

假如是一個很會存錢的人,累積資產至少要是預期資產的兩倍以上。在上面的例子,就至少要有640萬的資產。書中把這類人稱做Prodigious accumulator of wealth,簡寫為PAW。

假如資產不到預期的一半,延用上述的例子,就是連160萬都不到,那就是很不會存錢的人。這些人是Under accumulator of wealth,簡稱UAW。

這個算式可以讓讀者很快的評估自己落在什麼層級。

在接下來的討論中,作者以實例討論財富是怎麼累積出來的。重點是,高收入不一定可以累積出高額財富。假如過著過度消費的生活,弄到入不敷出都有可能。中低收入者也不一定財富就會輸給收入較高者,假如他們很會存錢,那也可以累積可觀財富。

真正有效的財富累積,來自於”攻守兼具”的方法。攻,指的是擴大收入。守,指的是控制支出,也就是存錢。在這方面,很多美國富有家庭採分工的方式,由先生主攻,負責帶來家庭的主要收入。太太主守,詳細規劃與控制家庭支出。兩者搭配起來,有相當好的成效。

真正存很多錢的家庭,常是夫妻兩人都很願意存錢的人。只要有一個人很會花錢,在財富累積上就會比較辛苦。

攻守兼顧是家庭理財很重要的概念。有些人講理財,就一直講如何存錢,完全把重點放在這上面。其實再怎麼會存,都有上限。上限就是收入總額。要攻,拉高收入,才能增進財富累積的速度。這點,在“膽小存錢,不如勇敢賺錢”書中,作者也有提到。

總結來說,這本書澄清了,”會花錢就是有錢”的假象,讓讀者看清,其實大多富翁,之所以”有錢”,正是因為他沒”花錢”,沒把錢送出去。

這本書也讓非美國的讀者看到,美國當地與”印象中”不同的富有階層。

很多外國人看美國,就覺得這是一個過度消費、鋪張的社會。它有這個問題沒錯。但美國有不少人仍有著勤奮,檢僕的個性。他們生性低調,媒體上看不到,但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巴菲特先生,本身就有這種性格。富有,但生活非常節約。指數化投資教父柏格先生也是,過著樸質的生活。當初貴為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出差紐約,還不惜跟旅館櫃檯討價還價,要便宜的房間住。舊衣一穿再穿,弄到小孩看不下去,幫忙買新衣。在慈善或公益方面,兩人都貢獻了大筆資產。

他們都是美國這類富人的典型。錢可以存就存下來,從不用在過度的物質享受。慈善或是回饋母校,那就是一擲千金,毫不手軟。

這是真正令人欽佩的富人。因為他們表達出,身而為人,所能達到的更高價值,一個克制、奉獻、服務的精神。

研究投資理財,學習財富累積之道,也學習財富之上的更高價值。


後記:本書的中文版是"原來有錢人都這麼做"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讀後感1---會花錢不等於很有錢

巴菲特2015致股東信讀後感1(Buffett’s Letter to Shareholders)—波克夏的雙重本質

理財的重點(YOU are the Biggest Asset in Your Portfolio)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讀後感8---有錢人的樣貌

6 則留言:

  1. 我覺得應累積財富估算法太粗糙了,算式顯然不適合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也沒把贈與/遺產這部分算入

    回覆刪除
  2. 這讓我想到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回覆刪除
  3. 綠角你好

    有以下疑問
    1.年收入並不會一直相同,通常是由少到多。假設現今收入較高但以往較低的中年人,用這種簡略算法,少於預期值的話,可以說是資產累積能力不足?

    2.這裡所謂的資產是否包含任何形式?例如房地產也是嗎?

    回覆刪除
  4. 關於算式的討論
    還煩請直接看書
    會比較精確

    我文中只有很簡單的引用
    書中的說明我就沒提了

    回覆刪除
  5. 謝謝各位朋友的分享與討論

    回覆刪除
  6. 財富是工作的附贈
    這個想法不錯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