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 of the best things about reading is that you’ll always have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when you’re not reading.” James Patterson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Globalization讀後感3—貿易與工作機會
對於開放全球貿易有些共通的恐懼。其中大者,莫過於本國工作機會的喪失。
作者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簽定前,美國總統候選人論戰為例。當時的候選人裴洛先生(Ross Perot)認為,一但開放自由貿易。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將流失,被工資較低的墨西哥工人取代。
聽起來很有道理,這也正是許多國家的人民排斥這類自由貿易協定的主因。但後來的實際狀況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1994一月一日生效。生效前一年,也就是1993,美國失業率是6.9%。協定生效後一年,1995,美國失業率是5.5%。
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人擔心,外國更有競爭力的某項產業會取代本國該產業的工作人口。
但重點在於,外國為什麼要出口這些東西給你?
外國出口東西到美國,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資助美國,是因為它們想要交換美國的某些東西。
這段的標題下得很好,Foreigners Sell only to Buy.
只有當外國人想要跟你買東西時,他才會賣東西給你。
書中舉了個例子,假設這世界上只有美國跟日本兩個國家。而日本人不喜歡任何美國的產品與服務。這世界上,沒有一個日本人,會想要美國的任何東西。在這種假想狀況下,請問,日本會不會出口到美國?
你的答案應該是,不會。
在這種狀況下,日本不會出口任何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到美國。因為它出口到美國後,無法換到日本人喜歡的東西。
因為日本人不想要美國的任何東西,所以無從交換。
那日本人會不會因為想要美元這種貨幣所以出口到美國?
答案還是不會。
日本人都不想要美國的產品與服務,那他要美元做什麼?
所以,只有當日本人,想要從美國那邊換取某些東西時,它才會出口到美國。
貿易一直是也將永遠是一個雙邊交換的過程。
假如日本出口價值100萬美元的汽車到美國,它一定希望可以換到等值或甚至更有價值的美國貨品、服務或資產。
所以,當兩個國家貿易往來,譬如當日本的汽車業比美國更有生產效率,造成日本開始出口汽車到美國,造成美國本土汽車業萎縮之時。日本汽車出口,代表它同時也希望從美國這邊,拿到與它出口的汽車等值的貨品、服務或資產。
譬如日本可能想用這筆出口賺到的錢,跟美國買木材。這會讓美國的伐木業更繁榮,可以雇用更多伐木工人。
所以當美國本土汽車業萎縮之時,美國的某些產業,會因日本更大的需求而擴張。這些產業也往往因此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許多人只看到,用關稅保護本國產業時,能保住本國工人的工作機會。但卻沒看到,這會讓原本在其它產業會出現的工作機會就此消失。
現有的工作消失,向來比較表顯可見。而潛在工作機會的消失,卻要知道貿易交換的原理,才能體會。
用關稅保護本國產業,也會造成本國的人才與資源,留在與外國相比,沒有生產優勢的產業。而不是把資源轉給本國的強項。
很多人將工作機會的消失,當成是自由國際貿易帶來的問題。
工作的變動與消失,不是自由貿易的問題,是現代經濟的特色。
原先存在工作為什麼會消失?
只有一個根本理由,因為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
當消費者不要某種產品時,製作這個產品的工人只好失業。
製造業與服務提供者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不是消費者要滿足製造業的需求。
我們看個假想例子。假如某天,基於某種未知的原因,全台灣的人都開始吃素。這會造成國內的養豬、養鴨與養雞業者很大的困境。可是沒辦法,恐怕它們只能接受這個狀況。因為是消費者不要他們了。
難道為了要保護飼養業者,政府要規定人民,每天至少有一餐要吃肉嗎?
為了保護業者,所以要限制消費者選擇的自由?
這個順序不對吧。
生產者是為了消費者而存在。這些工作是為了滿足消費者而存在。
但現在很多人將工作當成一個終點、一個目標。工作只要存在,它就是應該要一直存在,儘管犧牲消費者的利益,限縮消費者的選擇,也沒有關係。
用高關稅讓消費者只能在國內業者產出的品質較低價格較高的產品中選擇,這種做為和假想例子中為了保護肉品業者所以規定人民必需吃肉一樣,都是傷害消費者的行為。
本來生產者應該要服務消費者,現在變成消費者為了生產者要做出犧牲。
這是本末倒置。
要保障的,是消費者選擇的自由,是消費者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的權力(這正是經濟成長的果實:更低的花費、更高的享受)。
也正因為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喜愛的產品,業者才會有壓力,必需不斷推陳出新,吸引消費者。假如一個產業受到保障,消費者必需遷就它,那麼這個產業難免會有不求進展的老大心態。
我們再看個例子。在汽車普及之後,馬車銷聲匿跡。難道政府應該為了保護馬車車廂製造廠還有養馬場,要對汽車這個新產品課以重稅,讓它很難跟馬車競爭嗎?
這一看就知道是明顯阻礙進步的行為。新東西不斷的出現,就是舊產業消失的原因。
我們希望用更好的產品,用新的發明,我們就必需接受舊產業可能會因此消失的可能。而你自己的職業,可能就是下一個舊產業。這就是現代人所面臨的現實。
假如一個人,希望不斷的更新更好的智慧型手機、3C用品、大眾運輸工具與生活品質,卻希望各種工作都能衡久不變,穩定存在。基本上,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工作機會的消逝與新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特色,不是自由貿易產生的問題。
人類需要更好的物質生活,一定要分工。分工之後,一定要交換,才能取得生活所需。交換時,具有比較優勢者專門從事該項生產,才能提升全體福祇。
交換是一個互利的過程。交換的兩人處在同一個國家內是這樣,兩人處在國界的不同邊,也還是這樣。
外國人會賣東西給你,只因為他也需要你生產的某些東西。他賣愈多給你,他也就想換愈多東西回去。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Economics in One Lesson讀後感1—關稅保護誰
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2—物質繁榮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4—對貿易順差與逆差的常見錯誤看法
Globalization讀後感5—自由交換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