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life is everything you need and some of what you want. If you have everything you want, you appreciate none of what you have.” Morgan Housel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老千騙局(Liar’s Poker)讀後感---菜鳥業者的推銷生涯
作者後來被調去倫敦分公司,和一些潛在客戶接觸,談債券交易。作者某次回到公司時,聽到交易員說AT&T公司債是好標的,所以就推薦客戶買進。結果客戶買進之後就虧錢。作者才發現自己是被交易員利用了。交易員根本是想出脫這些公司債。他與他的客戶,就是出貨對象。受害客戶每次打電話與作者聯絡,就是在訴苦與抱怨,讓作者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當作者感到不平時,交易員卻提醒他,到底是在為誰工作。賣出這筆債券,雖然客戶虧了,但公司躲掉了持有這些債券的虧損。
書中還有一個故事,就是所羅門自己持有Texaco公司債。在Texaco瀕臨破產時,這些債券變成燙手山芋,成為”優先券”,就是優先要賣給客戶的證券。原來金融機構迫不急待,跟我們客戶說,再不快買就會錯失的機會,竟然是這樣的東西。金融機構眼中的”優先”與強力推銷的項目,完全是以自己,而非客戶為首要考量。
這些故事,直指金融業與客戶間的利益衝突。有時,或者說大多時候,客戶以為金融業者是替自己著想,以為業者拿出這些東西來賣,是為了照顧客戶,讓客戶得到某些好處。基金與投資產品中的”高收益”、”穩定配息”、”本金保證”等說詞,很容易讓客戶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業者只想從賣出這些東西中得到某些好處。賣產品的佣金與回扣,或是賣出這些東西的風險轉移才是業者的重點。他們想的,其實是從客戶身上撈點好處。
更糟的是,他們可以演得很像。或者,根本不是演的。在你對面的,直接跟你接觸的業者,可能就像當年被派到倫敦的作者一樣,金融菜鳥,一臉青澀,也想要替客戶著想。但卻沒想到,公司內部交待下來的”獲利機會”,卻是賠錢陷阱。
金融業者需要這樣的業務人才幫忙推銷。當這些業務人員,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在幫客戶,而是在殘害客戶時,受不了自身良心譴責的人,就會選擇離開。唯有衷心相信,自己的唯一主人是公司,所得全都是公司所給的人,才能厚顏的存活下來。
不論是稚嫩的菜鳥與油條的老手,他們都為公司工作,不為客戶工作。
這樣一個以剝削客戶為主的商業模式,根本就是殺雞取卵。但現在很多業者,仍在不斷的重覆剝削客戶的營運方法。這個業務人員做不下去了,就招一批新的進來。這些客戶”開發”完了,就換另一個目標客群。這種短視近利的營業模式,一定會替自己帶來惡果。
除非,目標客群不知道自己被利用了。
很糟糕的是,以台灣有1010支有佣境外基金,0支免佣境外基金的狀況,以及投保率超過100%,保額卻明顯不足的情形,但卻沒有很多客戶在意。客人不知道自己被剝削,很可能就是現在的狀況。
從80年代到現在,每筆交易,太常都是無知的一方被利用。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老千騙局(Liar’s Poker)讀後感---一個交易部門的興衰
基金費用的長期變化---The Use and Abuse of Mutual Fund Expenses讀後感
美國股票與債券市場的根本結構差異(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Equity and Bond Markets)
基金通路酬佣揭露
免佣基金的成長(The Dominance of No-Load Funds)

喜歡這本的話, 也可以看看andy kessler的 Wall street meat.
回覆刪除主要是講他當初在2000泡沫之前當分析師看大家一起吹網通泡泡的感覺.
最近在閱讀"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作者Charlies T.Munger是巴菲特的合夥人
回覆刪除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例子:要如何讓產品漲價後還能賣得更多?
Munger共列出4種答案,其中一個他最不認同的方式卻非常有效:提高價格,把額外的收入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方式來促進銷售,例如,開放式基金的銷售回扣...
謝謝Elitie的分享
回覆刪除Mr. K說得很有意思
回覆刪除一般市面上的東西
譬如同樣一罐可口可樂
某個銷售通路訂價愈貴 就會愈難賣
但基金不一樣
把基金加上佣金 經理費分成等高額費用
銷售通路就會幫你努力的賣
貴 不見得難賣
投資人接受這種高費用大多出於兩個原因
一是不知道小小的一兩趴 其實是很嚴重的費用負擔
貳是對投資的預期報酬 估算太高
而這兩者都是不對的投資立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