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ood life is everything you need and some of what you want. If you have everything you want, you appreciate none of what you have.” Morgan Housel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教學的技術”讀後感—如何真的把人教會的技術
“教學的技術”的作者是王永福先生,知名企業訓練講師,也是許多講師的老師。我看過他寫的“上台的技術”。
先從書名說起。書名是”教學的技術”,是技術,不是藝術,作者的意思是,教學有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可以採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習效率。而這個方法是可以傳授跟學習的。
這本書,就是要教讀者朋友這套系統做法。
教學是一個很常見的活動,從小學生入學開始學習基本知識,到出社會就業,學習公司內部運作知識,相關專業技能,到成年人階段不斷的吸收知識。我們常常上課,有時也有機會成為站在台上的講師。
如何有效的將知識與技巧,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其重要性,就像發電廠的電要能到達住家,自來水廠的水要能到達城鎮一樣,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個流動。
假如站在講台上的人,都可以有效的傳達知識,整體社會的運作效率會大幅提升。
整套教學的技巧,從開場,運課,到課後評價與改進,這本書有詳細且完整的說明。
而且是平實且實用的文字說明。看了之後,讀者馬上可以應用。
運課方面,作者非常強調分組,讓學員有參與感,並藉由積分機制,形成良性競爭。
參與感會讓學員不僅知道,而且馬上運用。競爭,會讓學員一直黏在課程中,不會分心去玩手機或打瞌睡。
作者講得很好。講述法是最直接的。老師就直接講結論,重點就好。何必再讓學員討論,想過很多錯誤想法後,再告訴他們呢?
但有效率是對講師有效率,假如學員沒有學到,這反而是最沒效率的方法。
作者以學員是否有學習到的核心考量,在書中反覆出現。譬如上課開場的準時問題,為什麼要跟小組互動而不是跟個人互動。
也就是說,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員學會,這才是重點。不是讓講師交差。這種以學員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教學法,才是真是有效的教學法。
對於課程遊戲化的核心,Points, Benefits, Leaderboard,作者分別用專章一一說明。讓讀者明白知道,遊戲化的主要作法與目的,還有跟”團康化”的分別。
在課後評量方法,作者有一句話:”心中有個完美課程的樣子。一次次的改進,朝這個目標前進。”
這句是教學專家講的話。因為假如你仔細想這句話,你會發現,這是當一個講師真的把講課當成人生志業時的想法。
每一次課程,不再是一個需要完成的功課,而是一個事業的每一個中途站。見證了自己目前的能力,也為未來的進步打下基礎。
全書最後,關於講師的職業之路也有相關討論。
近年來,”講師”似乎成為一種吸引人的職業。作者提到了許多朋友跟他詢問,想走這條路。
作者講到了一個重點,就是,教學的技術其實是一種外在的技巧。重點是你有沒有一個核心。一個你真的很懂,有實際經驗,也比大多一般人更深入瞭解的核心專業知識與技能。
一個人是因為有了這個核心,才有可能成為講者。別人才會願意聽你講。
而假如這個人又有了教學的技術,那叫如虎添翼。他可以更有效的把自己知道的事情,讓其他人也知道,學會運用。
但假如一個人沒什麼特別的專長核心。他就立定志願”我要成為專業講師”。這條路會很辛苦。因為你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其他人想聽你說的東西。
這個人學再多的演講與教學技巧,那就叫”如貓添翼”。再怎麼添,還是貓啊。
作者在書的開頭寫了”Why me!”。企業內訓時,一開始講師就要跟學員建立連結,讓學員知道,為什麼今天是由我來擔任講師。
但其實講師之路,在站上講台之前,有個更重要的問題是”Why you?”
企業為什麼會找你這個人來當講師,為什麼有人要聽你講?
這個問題,就有賴”核心”。你要知道別人不知道的東西,別人想知道的東西,要有比別人強的專業核心,這才是成為講師的先決條件。
而有了這個基本要求之後,假如還能在教學技巧上精進,那就有機會開啟一條精彩的講師之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上台本事”讀後感—人生就是一場上台演出
“千萬講師的50堂說話課”讀後感—演說的目的
“說出影響力”讀後感
“聲入人心”讀後感—用心說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