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貼)
隨著瞭解與聽過指數化投資的人愈來愈多,在市場上流傳的,關於指數化投資的錯誤看法也愈來愈多。最常見的幾個例子如下:
“指數化投資人是一群小鼻子小眼睛,整天只會挑費用最低的指數型基金和ETF的投資人,只會看費用,什麼都不懂。”
不實指控。
指數化投資人不只在意費用,也很在意指數化投資工具的品質。
有很多面向可以評量ETF的品質,譬如指數追蹤的成效、流動性、資產總值、買賣價差等等。有很多可以觀察的面向。
費用是重點,但不是唯一的重點。
(譬如有些狀況,Vanguard的標的未必是最低費用的選擇,卻是最好的選擇。只看費用的人,就無法看出其中的差別。)
還有一種指控是說,”指數化投資只會推薦人家買ETF,什麼亂七八糟的ETF,都可以買。”
這是他自己的幻想。
指數化投資人會使用的,是投資大範圍、追蹤指標指數的指數化投資工具。而不是追蹤策略指數,投資小範圍產業和國家,以及槓桿跟反向的ETF。
請不要把建議用ETF來做指數化投資,自行解釋成推薦所有的ETF(包括爛貨),然後說推薦指數化投資,就是推薦所有,每一支ETF。這是自行擴大解釋,然後攻擊對方。這種神邏輯,實在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最後,有人說指數化投資人無法接納其它投資門派的看法。
通常會這麼說的,往往就是無法接受指數化投資的主動投資人。他們無法接納指數化投資,卻要怪指數化投資排斥他們。這是標準的本位主義,自以為是。
主動投資盛行久了。不論是基本面,技術分析等門派,從來就不會有人質疑他們排除其它。
但很奇怪,指數化投資一站出來,就常常被這樣懷疑。好像不能博採各家,就是心胸不夠開闊。
這完全是主動投資的沙文主義。它可以容不下指數化投資,但採行指數化投資前不能不考慮它。
我不是天生就帶有一個叫指數化投資的基因。我知道什麼是主動投資,我也投資過主動型基金。是後來的分析、比較與經驗,讓我完全認同指數化投資的做法。
事實上,大多指數化投資者都是從主動陣營轉換過來的。經歷了一些事,有比較務實的體認,才換到指數化投資。
而且,有人真的管太多了。
假如我買了一個公寓,旁邊就有人說,"你怎麼不買大廈、不買獨棟呢?你有偏見"。
譬如我在星巴克點了拿鐵,旁邊就有人說,"你怎麼沒點星冰樂、沒點美式呢?你有偏見"。
譬如我在投資時選了指數化投資,旁邊就有人說,"你怎麼沒選主動投資法呢?你有偏見"。
前面兩個狀況,大家都知道是提出問題的人白目。但提出第三個問題的人就比較合理了嗎?
其實一樣白目。
我買怎樣的房子,點怎樣的飲料、選怎樣的投資方式,那都是自己的選擇。
房子就買一間、飲料就是當下要喝的,投資方式就是要一直採行,就是只選一個。這有什麼問題嗎?
去管這類問題,這些人之後就要管你擦屁股用那隻手了。
”什麼,沒用雙手?你有偏見!”
總結來說,這些不實指控有兩大根源。
一是對指數化投資不夠瞭解。以為指數化投資就只會計較費用,以為指數化投資是不分黑白推薦所有的ETF。問題,其實出在他自己身上。
二是指數化投資威脅到他。譬如他是專講主動投資的,他是專門賣高內扣費用基金的。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興起,會嚴重妨害到他。問題,還是出在他自己。
我不希望有些投資朋友本來覺得指數化投資值得採行,卻因為這些站不住腳的論點,重回高費用主動投資的老路。
看清楚,到底有問題的,是被評論的對象,還是提出評論的人。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ETF的盛行不等於指數化投資的盛行(The Popularity of ETF is NOT the Popularity of Indexing)
你該擔心指數化投資泡沫嗎?(The Oversold Bubble of Indexing)
“沒研究,就指數化”的真正意涵(This is Not a compliment)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買高賣低vs.持續投入
對主動型基金的平衡報導(A Balanced Report for Active Funds)
指數化投資無法致富的缺點(Indexing Can’t Make You Rich?)
主動的指數化投資人與被動的主動投資人(Distinction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Investing)
指數化投資不利公司監理與營運的迷思(Indexing Means Active in Corporate Management)
怎樣都不對的指數化投資(Indexing Can’t be Right)
超級困難的指數化投資(The Ment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of Index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