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這一年我們常看到像這樣的媒體報導:
”ETF資產已經達到幾兆美金。而大多ETF就是呆呆的跟隨指數,所以這些大量的資金已經過度推升指數成份股。”
事實上,這些陳述用在主動型基金恐怕會讓人覺得更加觸目驚心。
根據2017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 的統計,美國當地ETF的資產總值是2.5兆美金。共同基金是16.3兆美金。
ETF總支數1716,基金則是9511支。
共同基金資產,大多放在主動型投資工具。譬如美國的股票型基金,大約只有25%的資產是在指數型基金,75%在主動型基金。
所以近年常被用來負面描述指數化投資跟ETF的話語,用在主動型基金會像是這樣:
“上千位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手中握有十幾兆美金的資金。他們就是市場的主力。經理人,也是人。就跟一般投資人一樣,有羊群行為,有恐慌與快樂的情緒。
當他們集體看好特定產業或是類股時,大舉買進,將造成股票價格不合理爬升。當他們集體感到害怕時,整批撤出市場,將造成股票價格大幅滑落。
大量資金放在這些可以全權由自身判斷來買賣證券的主動經理人手上,將造成市場系統性風險放大,容易產生過度上漲與過度下跌的情況。”
這看起來是不是合情合理呢?
而且基金業者很有意思,他們還會視”市場需求”來發行基金。1990年代美國基金業者新推出1600支基金,大多是網路科技、電訊基金。這些主動型基金從市場上募集資金,為泡沫再添柴火。
在金融海嘯前,基金公司大舉推出拉美、能源、東歐、原物料相關基金,又是追高的經典之作。讓投資人在上漲中買進,然後在下跌中不知所措。
而且很有趣的是,很多關於指數化投資的批評,其實是對於市場狀況的批評。因為,市值加權指數就是反應市場結構。
所以假如有人批評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說詞像這樣:
“ETF已經有XX兆的資產,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放在市值大的公司上。”
其實,市場狀況就是:
“整體市場有更多兆的總價值,而且也是絕大多數放在市值大的公司上。”
很多人的說詞看起來是指數化投資工具的問題,但其實是對市場現況的描述。假如這是問題,他的陳述不應是指數化投資工具不能投資,而是這個市場結構不對,這個市場不該這樣。
(這是典型的主動投資人思維。”市場上其他人對這支股票的評價都不對,我才知道正確的合理價。市場上成千上萬投資人共同決定下來的市場結構不對,我才知道正確的市場結構應該是怎樣。”)
假如指數化投資工具的資金,大部分放在市值大的公司,那是因為市場結構本來就是這樣。
資金在主動型基金經理人手上,才是更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放大。
系統性風險的由來之一就在於投資人信心崩潰。美國在1929的崩盤,1973,1974兩年合計超過50%的股市下跌,難道是指數化投資帶來的嗎?當時根本沒有指數化投資概念,市場上都是主動投資人啊。
總結來說,說指數化投資工具會擴大系統風險的說法,往往只是找一些表面有理的說詞讓指數化投資背黑鍋。事實上,這些說詞放在主動型基金上,恐怕更加貼切呢!
當然了,你不會在媒體上看到這些陳述用於主動型基金。因為誰才是媒體業主要的廣告主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ETF照妖鏡(ETF as Truth Mirror)
2018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主動型基金仍是市場主力
2019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ETF對整體股市的衝擊
對指數化投資的不實指控(Biased Opinion)
不可批評的高費用主動投資(Thou Shalt Not Criticize Active Funds with High Cost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