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部落格回應中綠角看到一則留言,大抵是在抱怨債券市場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歐洲有些國家公債變成負殖利率的現象。譬如下圖,就是我在六月17日查詢的結果,二年期德國公債殖利率是負的。
這位朋友的抱怨在於,買債券還負殖利率,沒利息還要倒貼,根本沒道理。
德國公債負殖利率現象不是什麼新鮮事,在2011就發生過了,我在2013年以前的”債券啟示錄”課程的第三節課”國際公債”中,也有討論過這個現象與其成因。
這則留言反應出很多投資人的心態。就是,市場上只要出現他看不懂的現象,就直接跳到”這沒道理”的結論。
可是我們可以想想看,這種成交量龐大,流動性佳的已開發國家公債的殖利率是誰定的?
難道是一個不講理的政府規定的嗎?
不是。是所有交易買賣這張債券的投資人共同決定的。
所以,這個有些投資人覺得沒道理的現象,當時買賣這些債券的人,全都是認為有道理的。
這個現象其實有道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這裡有個重點,就是,我們不去評論支持這個負利率現象的道理,是否正確。這不是重點。
而是,我們應該可以比較謙虛、”體貼”的想一下,為什麼有人會認為這樣是有道理的。
而不要直接以為,就是自己一定對。
事情有時候恐怕是剛好相反。
從理解市場,瞭解他人想法的過程中,我們才能進一步擴展自己的視野。而不是永遠局限在自以為對的範疇之內。
假如想不透的現象,就直接歸類於”根本沒道理”,那你能想得通的事,就永遠就只有那麼多了。不會有進步。
但瞭解了他人的想法,不代表就認同這也是合理的。每分每秒,市場投資大眾都會有些想法。有些合理,有些不合理,很多都是事後才知道的。
在這方面我們不做評斷。我們不藉著判決投資大眾當下是對是錯來做投資指引。
譬如,我們不會一看到德國公債變負殖利率,就覺得”這沒道理”,於是就放空德國公債。我們也不會說,某某市場已經太高,所以就出場或放空。
這種操作模式,帶來往往的是傷痕累累的投資經驗。因為,一個人很難持續的比市場聰明。沒有那麼聰明的個體出現過。
那要怎麼做呢?
用資產配置的方式,就可以帶我們穩穩的走過市場的起伏。
這位朋友的另一個抱怨是”美國將升息,債券大跌”。
這是近期常見的說法,可是是錯的。
正確的觀念是,央行調升目標利率後,債券有可能下跌,不是一定會下跌,甚至上漲也有可能。
詳細討論請參考適時進出債券市場的妄想
升息後要債券全都下跌,基本假設是一個平行移動的殖利率曲線(Parallel shift of yield curve)。實際經驗狀況,未必如此。
這個問題其實和第一個有點像。
“升息,不是債券要下跌嗎?市場上怎麼還有那麼多”傻瓜”會繼續持有債券呢?”
其實,這背後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你願不願意去瞭解其他人的想法呢?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4債券大屠殺(Pigs Get Slaughtered)
面對殖利率上升,單支債券與債券基金的異同(Bonds vs. Bond Funds in A Rising Yield Environment)
預期升息,所以要撤離債券?(The Threat of Rising Interest Rates is Overblown)
看到美國公債被拋售的新聞,會讓你擔心嗎?(Central Banks Dumping US Treasury?)
債券投資的危險行為(Tightrope Walking in the Bond Market)

我是留言負稅率沒道理的人
回覆刪除在電視、報紙等報導下,
好像不調整配置,就等著損失一樣,
而當損失也真的發生時,信心也被動搖。
投資好壞不是技術、能力問題,而是觀念、信心問題!
感謝綠角大大,
給大家正確投資觀念。
有信心繼續投入資產配置。
謝謝您的體諒與支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