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的悖論”(The Prosperity Paradox)讀後感----開創新局的創新


繁榮的悖論”作者是Clayton Christensen。

本書的主題是”創造市場的創新”。

什麼是”創造市場的創新”?

且讓我們回想1900當時的世界。

當時的人,幾乎沒有人擁有汽車、幾乎沒有人打過電話、更不用說手機這種東西。沒有人聽過錄製的音樂、沒有電燈、沒人看過電影。沒有人坐過飛機。沒有人用過電腦,也沒人寫過Email。

那是一個現代人看到,會覺得:”天啊,這是要怎樣生活的世界?”
(100年後的人,回頭看我們現在2020的世界,可能會有一樣的感覺)

從過去沒有人用電腦,到現在人人用。從過去沒人打電話,到現在人人有手機。這就是創造市場的創新,從無到有。

從原先對大眾來說,根本是”零消費”、不會花任何一分錢的地方,變出一個大家都需要的產品跟市場。

這是推動世界前行的創新,也是讓國家走上發展與富裕之路的創新。

創新有三種。第一種是持續性創新。

這是很多公司在做的事情。譬如推出新一代的筆電、新一代的汽車、等功能愈來愈強的產品。

這些產品大多是針對本來就已經會買這些東西的族群,讓這些消費者持續購買自家公司的產品。讓自己在面對同業的競爭時,不要落居下風。

第二種是效率性創新。譬如公司發展出新的管理方法與製造流程,可以用更低的人力與生產成本,就創造出一樣好或甚至更好的產品。

很多礦業公司與製造商在這方面努力。其實這些效率的提升,反而可能造成需要聘顧的員工數量縮減。

第三種創新就是本書主題,創造市場的創新。譬如福特將汽車從少數人才能擁有的稀少產品,變成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般生活用品。

這種創新會改變消費者的生活。汽車讓一般民眾可以通勤上班,形成工作區與居住區的分別。假日可以出遠門遊玩,促進了旅館、餐飲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這類創新也會改變公司。公司成功的創造出市場後,面臨大量需求,會擴建廠房,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也會改變社會。更多的汽車與車主,代表政府需要關注這個族群,提高馬路品質。對於駕駛的開車能力與汽車狀況,也設下查驗機制。

一個沒有到有的過程,這個社會不是擁有了一個新的交通工具而已。它會擁有所有運作這個交通工具的基礎與它所帶來的好處。

同理可應用於電腦、手機等從無到有的過程。

作者的論述重點在於,一個國家要進步,要追求”創造市場的創新”。他反覆的舉例,很多在貧窮國家的努力,根本是弄錯重點。

譬如以為只要引進反貪腐機構,或建了港口、鐵路等大型基礎建設,就可以讓這些地區富裕起來。

作者舉了一個好例子。國際慈善團體在一個無法取得乾淨用水的地方挖了五口水井,想幫當地人解決問題。結果最後只剩一口井可用,其它通通淤積了。問題就在於,這是一個沒有辦法持續利用水井帶來足夠價值,然後去維護水井運作的地區。

重點在於,基礎設施是一種承載跟傳輸價值的工具。假如沒有價值讓它承載跟傳輸,它就沒有用。

舉個極端的例子。譬如我們回到過去,在人類仍在遊牧,也還沒有文字的時代,大舉鋪設光纖線路,說要替他們帶來網路基礎設施。讓他們瞬間進步,這有用嗎?

根本沒用。這些人就根本沒在用網路。他們連電腦都還不會用啊。

沒有價值讓這些基礎設施承載,這些基礎設施就沒有價值。當地社會不會花費額外的人力或資本,去維護沒用的東西。

書中提到一個非洲國家利用跟中國的借款,新建了一條鐵路,然後發現根本無法回本的事例。這個建設會變無用,但它欠中國的錢會持續存在。假如這些國家持續抱有這種只要有基礎建設,繁榮與富裕就會接著來的觀念。它們只會為自己累積債務,而不是累積財富。

”創造市場的創新”才會帶來必要的相關基礎設施。而且因為它們有用,所以會繼續存在下去。

也就是說,這類創新往往不是由政府主導什麼龐大計畫的成果。往往是個人看到目前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然後投入精力與資本,進行經營的成果。

從無到有,這代表在已經具備各種已知現代設施的進步社會,要再更進一步,一定要是看到沒有人看到或想到的東西或地方。這是困難的事情。

這也可呼應”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書中的論點,台灣目前已經進入這個局勢。你無法在台灣引入手機、引入開心手術,就帶來龐大進展。這些我們都有了。

難嗎?

進步從不簡單。

我們現在用的手機,你看這篇文章用的電腦,不就是從過去從來不知道這些東西的人類社會中發展出來的。

”創造市場的創新”是一條全體人類必需走的路。因為這正是真正的進步之路。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謬誤與真相》(Economic Facts and Fallacies)讀後感2---窮國就是需要援助?

The End of Poverty讀後感

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2---工作與交換

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讀後感

從A到A+(Good to Great)讀後感1---科學的研究方法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1---公司才是最重要的創作

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1—創業,你可以有其它選擇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