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hite Coat Investor”讀後感2---醫學生涯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The White Coat Investor”特別的地方,在於書中有專門章節,分別討論醫學教育、住院醫師訓練時期的決定對財務的影響。

譬如作者很訝異,不少美國大學生很輕易的決定要多留在學校一年,讓自己有更好的成績,或是某些更好的履歷,來通過醫學院的申請。

作者說,這些學生的問題,往往在於沒有及早準備。他們不是不行,只是沒準備。多花一年,當下看似乎沒什麼,但這一年的損失,要想作是行醫時一年收入的損失。這其實是很嚴重的財務代價。

特別是醫師訓練完成進入主治醫師生涯,往往都已經30歲以上了。執業生涯比一般工作上班的人短,少一年的工作收入,影響更為顯著。

這個思考方式可以應用在台灣高中生很常見的,已經考上醫學系,但重考一年,再考排名更前面的醫學系的做法。

要怎樣的醫師生涯,讀排名前面的醫學系,才真有差異?損失的一年收入足夠彌補嗎?不少高中生可能沒有仔細想過。

台灣有公費醫學生,美國軍方也有類似的制度,叫Health Professions Scholarship Program(HPSP)。軍方替你付學費,每月還有2000美元的生活補貼,甚至還有2萬美金的簽約獎金。但畢業後要成為軍醫,派駐基地或海外。作者自己就是走這條路。

也跟台灣一樣,在主治醫師階段,拿到的薪資遠低於外面的醫師。作者分析了這個制度,加上他自己的經驗。結論是,這不是獎學金,這是簽約讓軍方日後可以用遠低於行情的價格購買你醫療專業的合約。很不划算。

所以作者建議,除非你真的想成為軍醫,請找尋其它方法付醫學院的費用。

在選科時,要同時考量興趣、生活形態跟收入。

興趣的確很重要,因為這會是醫師日後每一天做的事情。

譬如作者自己在實習時,發現自己對婦產科跟急診有興趣。但他在婦產科實習時,發現住院醫師看起來很慘(原文:miserable),自己在科內每週工作100小時,住院醫師留在科內的時間更多。更糟的是,主治醫師也都在。

而急診醫師下班就下班了,不管經過多忙的一個時段,急診醫師可以交班。不像婦產科醫師,可能熬夜接生開刀後,隔天早上,又是一個整天行程。(這是非同小可的壓力,而且很多醫師是把這種生活當正常日子在過)

醫學生很可能會對不只一科有興趣。假如都有興趣,選收入好,生活型態比較符合自己需求的一科。

作者有句話說得好:
”Money isn’t everything, but to pretend it doesn’t matter at all is probably a mistake.”

金錢或許不是一切。但假裝金錢完全不重要,或許也是個錯誤。

這些章節真的是講得太好了。很可惜,在台灣還沒有看到一位醫師,以過來人的身份,寫下台灣經驗的分析。不然這樣的內容,對於許多根本沒仔細想過醫學之路,走一步算一步的台灣醫學生,會非常具有指引與參考價值。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White Coat Investor”讀後感1---醫師投資人的特別與平凡之處

“The White Coat Investor”讀後感3---抵抗誘惑

5 comments:

beginner 提到...

你可以寫醫生的過來人經驗啊

Cary 提到...

可以推坑綠角大身先士卒寫下第一本嗎 XDD

Unknown 提到...

謝謝綠角大的分享

綠角 提到...

阿財
不客氣~

綠角 提到...

Learnman
謝謝分享這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