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1---知足有多難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這本書是"The Psychology of Money"的作者Morgan Housel為The Motley Fool寫的專欄匯整而成的書。

第一章就提到,甚麼叫足夠?

文中提到兩個實際例子。

前麥肯錫總裁Rajat Gupta。出生於印度,在哈佛大學畢業後,加入麥肯錫。一路做到總裁,可說是有名有利。

從麥肯錫退休後,Rajat成為一些知名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寶僑、美國航空、高盛。

出席這些董事會,讓他每年有兩百萬美金收入。

2008九月,高盛董事集會,討論是否要接受巴菲特的50億美金投資。

根據SEC調查報告,Rajat得知這個消息後,打電話給避險基金經理人Raj Rajaratnam。Raj隨即買進17萬5千股的高盛股票。

Rajat被美國檢方以內線交易起訴,最後被判刑。

第二個例子是馬多夫。我們現在知道他是一個金融詐騙者。我們常常忘記,他本身其實也有經營”正當”的公司。他的證券事業,每年可以帶來1億美金的合法收入。

這些故事往往讓我們懷疑,這些已經賺那麼多錢,有可觀的事業成就的人,為何還要貪圖更多?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走非法的路,賠上自己大半生累積的名聲?

主要理由就在於,他們仍不滿足。

身為旁觀者,我們常會用一種指責的口氣說,這些人已經擁有這麼多了,居然還不滿足。

言下之意,就是假如我跟他們一樣那麼有錢,我一定不會那麼笨,犯下這種錯誤。就享受這些財務成就就可以過很好的日子了。

這恐怕把事情想得太簡單。

當我們看到這些層出不窮的,已經擁有大筆財富的人,還在試圖用非法的手段獲取更多財富時,我們必須體會,假如自己無法掌握到”知足”兩個字的意涵,不知道甚麼時候該告訴自己”夠了”,那麼自己在相同的狀況下,也可能會犯下類似的錯誤。

知足,是一個在實際生活中遠比想像中更難達到的境界。

我們常常想像自己賺到多少錢,就會夠了,就不需再追求了。

事實往往是達到這個目標後,我們心中就出現更大的新目標。看著旁邊還是有許多比自己有錢的人,想到自己也還有工作賺錢的能力,何不繼續賺呢?

一直要到身體出現重大疾病,或是發現錯過家人相處時間時,才發現自己因為金錢上的不滿足,錯過人生真正重要的財富。

追求財富,是許多人剛步入職場或是剛開始累積資產時,念茲在茲的唯一目標。

但到了某個時間之後,你一定要思考,甚麼叫做”夠了”。

踩油門一路前行相對不難,知道何時該踩剎車則需要智慧。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2---不要找尋風平浪靜的投資時刻

“Everyone Believes it; Most Will Be Wrong”讀後感3---大家認為最值得投資的標的

The Psychology of Money讀後感1---好運無法學習

“Same as Ever”讀後感1—用無效率帶來高效率

50 Years in the Making讀後感1---2008金融海嘯的長遠成因

More straight talk on investing讀後感2---不知足,難成功

“夠了”讀後感

收入增加後,你不該省的錢(Money Well Spent)

散戶流浪記(A Fool and His Money)讀後感續1---散戶的困境

The 5 Mistakes Every Investor Makes and How to Avoid Them讀後感4---懂得享受財富成果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