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組ETF跟ETF的根本差別(Self-Made ETF is NOT ETF)

由於追蹤指數的ETF基本上就是買進一籃子證券,然後持續持有。所以有些投資朋友發展出了”自組ETF”的觀念。認為自己挑選幾支證券後,然後持續持有,就等於是自己持有一支”自組ETF”了。還可以省下經理費。

這個”自組ETF”與實際ETF之間,仍有不小的差異。

首先是,選股原則。

追蹤指數的ETF,其選股會根據其所追蹤指數的指數建構規則來進行。這是一個事前就想好,以白紙黑字的指數公開說明書明定下來的規則。指數建構規則是ETF投資策略的穩定基礎。

但對於自選股票的投資人來說,他們的選股,往往不是根據一個陳述基本原則的投資策略白皮書(Investment policy statement)定下來的。事實是,一般投資人的想法與策略常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

他的經驗會變,他的財務知識會變,他對市場的觀感會變。

之前看好的股票,現在帳面上已經虧了50%,還要留在投資組合中嗎?
過去不會看的財報數字,現在注意到了。某家公司還要留嗎?
過去大家看好某某公司,現在大家改看好其它公司。我要跟著改嗎?

投資人希望藉由這些調整,掌握投資機會,帶來更好的報酬。

但實際狀況是,投資人也很可能因為這些操作,損傷自身績效。

自組ETF,你不太可能不看、不管、不變動這個投資組合。自組ETF的投資策略穩定性,跟追蹤指標指數的ETF比起來,有不小差距。

第二,流動性與分散性差異。

ETF可以讓你透過一支標的就持有上百支或上千支證券。前者譬如標普500 ETF,後者譬如美國全市場ETF,VTI 。分散性非常好。

分散的優點在於,單一公司的災難不會成為你投資的災難。

一般投資人,有能力管理一個由100支不同證券組成的投資組合嗎?你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研究那麼多公司,管理那麼複雜的部位嗎?

另外,持有ETF的投資人,假如他的部位要變現,他就直接賣出這支ETF極可。非常簡單。

但持有20支股票,自組ETF的投資人,假如要變現,要怎麼做?

是只賣一家公司股票,湊足自己想要的現金?但這樣會扭曲投資組合中各公司相對比重。

還是20支股票都等比率賣出一些?這樣可以維持投資組合,但要下單下20筆。

你覺得那個比較好?還是兩個都不好?

自組ETF,分散與流動性都比不上真正的ETF。

最後,交易成本。

把許多證券包裹起來做成ETF。假如這支ETF發展起來,成為市場上的主力投資工具。其買賣價差是會低於其組成證券的。可見下圖:




本圖取材自Vanguard的研究報告”ETF Market Resiliency”。

它顯示的是,在一個典型交易日,標普500 ETF的買賣價差,跟標普500指數成份證券買賣價差。

由上到下,總共有四條線。夾在中間那兩條線,是標普500 ETF的買賣價差。最上跟最下方那兩條,是標普500指數成份證券買賣價差。

標普500 ETF買賣價差的那兩條線比較緊密。ETF的買賣價差,比組成它的成份證券還要小。

也就是說,就算你是資金部位龐大,可以自行買進標普500那500家公司股票組成投資組合的法人,你自己買成份證券,也未必比買ETF划算。

自己買,要付出更高的買賣價差成本。

自己買賣證券,不易達到跟ETF一樣的低交易成本。

總結來說,自組ETF有投資組合沒有固定建構規則、分散性較差、流動性較差,買賣成本較高的問題。

雖然省下經理費,但自行管理投資組合的時間與精力,也是一種成本。

自己做,成效未必較好,也未必划算。

追蹤全市場指數,費用低廉、指數追蹤效果良好的ETF,是一般投資人好用的工具。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存股的致命缺點1(The Dismal Outcome of Betting on One Stock)---無法退休的存股投資人

如何看出誰不懂ETF(How to Identify Nonsense about ETFs)

集中投資,是增加報酬,還是適得其反?(Concentration, Good or Bad for Investment Return?)

大多股票是不賺錢的(Minority in Number, Majority in Return)

2 comments:

coco 提到...

綠角大,
圖下面有二個地方:標普500指數成份證券「賣」賣價差。

綠角 提到...

謝謝幫忙
已經修改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