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公司”(Company For One)讀後感1---順序不對,公司發展就不對


一人公司,單從書名來看,會以為它談的就是由一人組成的公司。

這個人既是老闆也是員工,提供給客戶的服務,就是他自己的專長。

沒錯,書中的確有些例子是這樣由一人組成的公司。但這其實不是這本書的重點,這本書講的主題是公司追求成長的問題。

成長會有什麼問題?

大多人潛意識中,在看待一家公司時,會有”大艦巨炮”主義。

譬如一個對話

某人:”你是總裁,你們公司是?”

“我領導的是xx公司,有兩萬名員工。”

哇!多令人肅然起敬的說明啊。

那假如是這樣呢?

某人:”你是總裁,你們公司是?”

“我領導的是我自己成立的xx公司,只有一位員工,就是我自己。”

感覺是不是差很多?

我們總覺得,大公司就是強、大、興盛。在大公司中工作或位居高職,是一個更令人羨慕的情景。這代表更大的權力與更高的收入。

所以,既然大公司那麼好。一開始成立的小公司,不應都往成為大公司的目標前進嗎?大公司,也都是從小公司變來的嘛。

有些公司就真的開始走這條路。從創業初期,就以可以從投資人方面取得多資金,或甚至是”預期”公司日後會有多少收入,進行組織的快速擴充,想盡早成為大公司。

一旦投資人發現投入的資本沒有回報,或是預期中的公司收入沒有實現,這條成長路徑就無法維持。開始轉向走上衰敗。

追求成長,反而成為毒藥。

重點其實不是成長,而是做得好。

因為好,才有成長。

不是因為成長,就是好。

因為提供了令客戶滿意的產品與服務,所以需求愈來愈大,公司走上成長之路。這是正確路徑。

因為公司規模擴大,所以將會提供給客戶更好的產品與服務。這通常只是一種假設。未必是會實現的事實。

公司的經營者不應把羨慕他人的規模與收入,內化成追求成長的目標。

公司經營者應該著重在,到底有沒有提供令人滿意或持續進步的產品與服務。

這才是變好。

因為變好,然後規模才有擴大的可能。

不是因為規模擴大,自動就是變好。

這個公司經營的基本目標問題,其實有些傑出的企業領導者也有注意到,譬如指數化投資之父,John Bogle,就曾寫道:

“Market share is a measure, not an objective; and market share must be earned, not bought.”

市占率是一個指標,而不是一個目標。你必需贏得市占率,而不是買到市占率。

一味追求成長的公司,就是把市占率當目標。

不,應該是提供了很好的服務,所以有很高的市占率。

市占率是因為這家公司做了很多值得消費者、客戶稱許跟信賴的事,所贏得的。而不是因為這家公司花了很多錢打廣告,所以有市占率。

顛倒的行事原則,在基金界很常見。

基金業者要追求成長,達成獲利目標,如何實現?

很簡單,賣好賣的基金,並且跟基金投資人收取高費用。

前者,造成基金公司與行銷通路,聯合販售”後照鏡基金”。從金融海嘯前的能源,原物料基金,到現在的美國股市基金。全部在賣”之前表現好”的基金。

後者,造成基金公司與行銷通路,聯合販售高成本,有佣主動型基金。

後果是,前者,造成投資人追高。在一個市場、資產類別表現好之後,才買進。後者,造成投資人付出高額費用成本取得落後市場的報酬。

基金公司與行銷通路,應該是要服務投資人。現在它們為了追求收入成長,獲利成長,卻追求種種會傷害投資人的行銷策略與產品。

這就是典型的,順序錯置的後果。

而當投資人發現市場上真的有以投資人利益為優先的公司時,他們自然會做出選擇。

追求成長卻傷害投資人的業者醜態在對比之下,一覽無遺。將被投資人唾棄。

小心自己經營事業目的的優先順序。也小心提供產品與服務給你的公司,它們運作目的的優先順序。

經營一家以帶來高品質服務與產品為核心目的的公司,日常生活所需也使用以服務客戶為目的的公司的產品與服務。

你會有個踏實光明的事業生涯,你也會得到高品質的產品與服務。

順序對了,事情就對。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一人公司”(Company For One)讀後感2---抗拒社會標籤

追求成功?請小心成功的定義(Definition of Success)

John Bogle and the Vanguard Experiment讀後感4---成長的正確步驟

小,是我故意的(Small Giants)讀後感1—創業,你可以有其它選擇

“師父”讀後感----效率與保守

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讀後感1---公司才是最重要的創作

1 comments:

綠角 提到...

謝謝learnman的討論

第一個回應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