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8---礦產為國家所有,真的比較好嗎?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名為”Energy in Abdundance”,充沛的能源,專門討論能源供給問題。這本書寫於”能源危機”的1970年代。在這樣的”共識”與氛圍中,作者寫下這樣標題的文章,可說是充滿勇氣。

作者的核心論點可以用這句話描述: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energy anywhere on earth that has not been caused by government.”

能源短缺是政府造成的,不是地球真的缺能源。

怎麼說?

作者從針對礦產所有權的兩種基本態度談起。

首先是12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Frederick Barbarossa。他規定,所有土地中的礦產所有者,就是國家,不屬於任何個人。國家與皇室才有開採這些礦產的權利。這個概念一直延續下去,英國、德國,都採這個概念。也可見於中華民國憲法第143條:

“附著於土地之礦,屬於國家所有,不因人民取得土地所有權而受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權利金的英文叫”Royalty”的原因。因為你在使用本來屬於皇家(或國家)的東西。

第二位要角是美國第三任總統,Thomas Jefferson 。他對美國西部開發的看法是,這片廣大的土地要以合理的價格賣給拓荒者。讓他們不僅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也讓他們擁有土地內蘊含礦產的所有權。用獲利的可能,吸引人們去居住與開發這片廣大的土地。

傑佛遜的觀念造成美國石油產業自1859年以來的龐大發展,以及延續至今的領先石油開採技術。

在討論美國油業的專書The Great Gamblers,作者Ruth Sheldon寫道:

“Oil is found in abundance only if a great many people are looking for it at once in all sorts of unlikely places.”

只有當大量的人,同時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找尋原油時,原油才會大量出現。

也就是說,美國的原油產業是靠著成千上萬,懷著致富夢想的開拓者,在一個又一個可能地點,挖井鑿油造成的。對於個人來說,結果從完全失敗,到大筆財富,皆有可能。其中的成功開採業者,Exxon, Texaco, Mobil等,就是美國大型石油公司的前身。

The Way the World Works作者統計,在過去122年間全球地表挖下的330萬的油井中,有250萬座,是挖在美國本土48州上面。

也就是全球其它大多地區,不管是已開發的歐洲,或是非洲、亞洲的開發中國家,都處在一個相對”未開採”的情形。

為什麼?

因為美國是唯一從殖民地時代獨立後,放棄Barbarossa觀念的國家,把礦產所有權直接給予擁有土地的人民。其它從法國、德國、英國等強權過去殖民地獨立建國的地區,全都採取礦產屬於國家的觀念。

也就是說,美國並不是有什麼特別懂石油開採的人、或是具備對石油產業特別親近友好的資本市場,所以才發展出龐大的石油產業。

美國發展出石油產業相關的技術、人力與資本,理由非常的簡單,就是因為美國這個地方的所有權制度有利於原油開採。人民努力去做,因為個人可能從中得到龐大利益。

喜歡搶占道德至高點的人這時候往往就會站出來說:

“怎麼可以把這種把原先屬於國家,屬於全民的龐大利益,就交給少數人,幾間大公司享用呢?”

事實是,把這些礦產利益牢牢的握在國家手上,人民就不會有去找尋,去冒險的動機。這些資產根本不會”浮上檯面”。

讓個別人民有機會擁有這些財富,國家與全體國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新的聚落與城市,繞著原油產業產生。新公司的獲利,養活眾多員工,讓他們可以去消費,也讓國家可以從中收取稅收。

以國家為礦產的所有者,國家不會受到致富美夢的趨動去積極找尋礦產。書中有一句:

Governments are constricted by bureaucracies and inhibited by accountability.

政府受到官僚體制與責任的限制。

多次在”不可能的地方”鑽探原油,政府會被罵到臭頭。

但個人可以這樣去做。美國石油產業的成功,就建立在許多個人看似不可能的夢想上面。

這和The Wisdom of Crowds 書中的觀念一樣。政府無法決定未來成功產業是那一個。下一個明星產業,下一座豐沛的礦產在那裡,交給眾多人民去找,才能找到。

還有美國近年的頁岩油革命。難道美國油就是特別多。石油他們有,頁岩油也都是他們的?全球其它整體面積比美國大那麼多倍的地區,就是無法匹敵?

不,其實是政府與制度造成的限制。這就是作者在這章開頭寫的,能源短缺是政府造成的原因。

地球的能源蘊藏量,其實沒有前人想的那麼少。

當然我們不該因此就揮霍使用能源。以環保的觀點來看,我們還是用我們該用的能源就好。

作者的這些論點重點在於,能源生產中根源於制度的問題,太常被直接忽略了。

The Way the World Works一書雖然寫成於1970年代。但今天看來,還是頗能讓讀者瞭解,這個世界運作的真正原理與方式。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1---資本的兩種形態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2---工作與交換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3---全民健保對台灣經濟的傷害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4---高稅率不等於高稅收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5---通膨與稅制的交互關係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6---凱因斯的債券魔術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7---布列敦森林體系的成立與破滅(The Rise and Demise of Bretton Woods System)

3 comments:

傑Cafe 提到...

這個論點在 William Bernstein 的The Birth of Plenty (繁榮的背後)書中對於財產權的確立而造成經濟成長的探討相互呼應,也因為先前做了該書的閱讀,今天看綠角的這篇文章才更有能力體會,謝謝綠角. Jerry.

綠角 提到...

Jerry
不客氣
很高興對您有點幫助

綠角 提到...

謝謝Learnman的分享

愈大的公司代表愈多工作人員,愈大的利益
在政治上愈可能有人願意出面替他們"爭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