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勒索”讀後感1---恐懼的總合


情緒勒索”的作者是周慕姿小姐,她是一位諮商心理師。

“情緒勒索”的英文是Emotional blackmail。這是由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提出的觀念與論述。這本書是作者周小姐,特別針對台灣狀況進行的討論。

“情緒勒索”其實很常見。

父母對小孩說:”我們那麼辛苦的把你養大,你怎麼可以這樣做?你應該要聽我的話,這都是為你好啊!”

公司中長官對新進職員說:”你怎麼那麼不知好歹,現在工作難找,都是我推薦你,你才有這個職位。你怎麼可以推拒我對你的工作要求?”

這就是情緒勒索。

這個過程由幾個步驟組成。

首先是要求。兩人關係中,先由一方提出要求。

抵抗。被要求的一方,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提出拒絕與懷疑。

壓力與威脅。要求的一方以社會倫理或對方害怕失去的東西,施加壓力或要脅。譬如,”你就是要孝順、要遵從前輩指示”、”你不這麼做,就會沒工作,就是不孝的子女。”這類說法。

順從。被要求的一方,發現對方講的似乎有道理,踩住自己害怕失去的東西。於是順應對方要求。

舊事重演。要求的一方發現這個方法可以順利迫使對方屈服於自己的要求。只會食髓知味,再次施展。

為什麼一個人會成為“情緒勒索”他人的人?為什麼一個人會被“情緒勒索”?

書中都有深入解釋。

首先是,怎樣的人會容易去“情緒勒索”別人。

問題的起因,在於自我需求與他人需求的衝突。

譬如公司內的長官。他的自我需求,是要這個新人做這件事。但這個新進人員覺得這是不合理,額外,多出的要求。這有衝突。

譬如家庭中的父母,他們的自我需求是希望小孩從事某個職業。但小孩對此沒興趣,想做其它的事。這也是衝突。

重點是,怎樣處理這個衝突。

會成為情緒勒索者的人,他們會過度放大自我需求,完全忽略他人需求。

請特別留意,這未必是”自私”兩個字就可以簡單解釋的。更深層的原因,往往是對於被拒絕的恐懼。

“被拒絕”,這三個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

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人際關係中很正常的一部分。人與人往來,本就互有需索。你本來就不可能時時滿足自己的所有要求。

但對於某些人來說,被拒絕,代表自己被否定。這種不安全感可能與小時候的成長過程有關。假如父母常以拒絕小孩的要求做為懲罰的手段。而不是基於一些事實與理性理由來讓小孩知道,那些是合理可行的要求,那些是不合理也無法辦到的要求。這個小孩從小就會學到,被拒絕,就是否定你這個人,你做錯了什麼。

這樣的小孩長大之後,再次面對這種可能被拒絕的狀況,心生恐懼,害怕自己被拒絕,被否定。所以為了完全避免自己被拒絕的可能,他All in。情緒爆發、以上壓下,倫理道德琅琅上口,目的就是要對方屈就,讓自己不再被拒絕。

看起來氣勢凌人的情緒勒索者,其實他心中是恐懼的。

而怎樣的人會成為被勒索者呢?

往往就是自我價值低落,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

自我價值不是自信,是對自己的看法。(作者在書中有非常漂亮的解釋與檢測方法)。自我價值低落的人,總覺得自己要完成什麼,要讓身邊的人滿意,自己才有價值。

所以當勒索者提出要求時,被要求的一方,就會開始覺得我這麼做是不是真的不好?是不是要滿足對方的要求我才是一個夠好的人?

出於對自身不完美,傷害對方,違反社會倫理的恐懼,被勒索者屈服了。成為情緒勒索的受害者。

而當這個過程一再反覆時,被勒索者將逐漸失去自我。他的所做所為,要完全遷就勒索者。

簡言之,情緒勒索可以說是,一個恐懼的人去傷害一另一個恐懼的人。這是兩個無法適當處理內心恐懼的人的互動模式。

就像電影”恐懼的總合”,美蘇兩國因為害怕,不斷升高衝突等級,最後就會實現他們心中最害怕的事,全面核戰。

情緒勒索也是一樣。勒索者害怕被否定,於是強勢要求。表面上他得到他想要的,但實際上,他會失去他真正在意的東西,一段互惠,互相敬重的人際關係。

被勒索者害怕自己不對,沒價值,以為只要答應對方要求,自己就是好的、有道德的,有價值的。但就在一次又一次的順從中,迷失自我,從來無法建立自我價值。

當你無法處理恐懼,恐懼之事將自我實現。

情緒勒索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如何處理心中的恐懼,避免在人際關係中成為加害與被害者,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情緒勒索”讀後感2---你如何評論你自己?

“好女人受的傷最重”讀後感---不要當自以為是的好人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讀後感---解決問題的成因,而不只是解決問題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非主流、突破性的人生指引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讀後感---陪伴就有價值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讀後感---經營家庭關係不能追求效率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