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Think About Money”讀後感2---壽命延長、更難退休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書中有段關於股票與債券的討論,非常有趣。

想想看,股票與債券這些金融資產代表什麼?

它們其實就是工作者與無工作者之間的交換。

持有股票與債券的人,他們不用工作就有所得。為什麼?

因為替這些發行股票與債券的公司工作的人,他們努力的產生價值。讓公司取得資本的成本,低於公司的獲利能力。因為這些工作者的努力,所以持有股票與債券這些金融資產的人,才有獲利,才有收入。

所以,持有股票與債券,度過退休生活的人,他們依靠的,正是當下還在工作的人。

問題是,隨著壽命延長,依賴人口:工作人口的比值,愈來愈大。

換句話說,愈來愈多退休的人,要靠相對愈來愈少的工作人口來”扶養”。

假如生產效率的提升無法彌補這個落差的話,結果必然是,股票與債券報酬降低。

這會產生幾個後果。

閱讀全文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讀後感1---為什麼快樂這麼難


“How to Think About Money”的作者是Jonathan Clements,之前我看過他寫的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

這本書的序是投資金律作者William Bernstein寫的。伯恩斯坦先生看過本書稿件後,就主動要求希望為這本書寫序。

序就非常值得一看。William Bernstein提到,錢可以買三種東西:

首先也最重要的,錢可以買到時間
再來,錢可以買到經驗
最後與最不重要的,錢可以買到東西

這個三分法很漂亮的囊括了金錢的用途。

錢可以買到時間,有兩層意義。第一,有了足夠的錢,我們可以利用時間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做老闆或其他人希望我們做的事。第二,錢可以買到服務,節省時間。有些事情,譬如家務、交通等,多花點錢會有更大的便利性,讓自己手上有更多時間。

錢可以買到經驗,我也認為有兩層意義。

閱讀全文

SPDR Citi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Inflation-Protected Bond ETF分析介紹(WIP,2017年版)

美股代號WIP的SPDR Citi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Inflation-Protected Bond ETF 成立於2008年三月13日。

WIP原先追蹤的是德意志銀行全球美國除外抗通膨債券指數(DB Global Government ex-US Inflation-Linked Bond Capped Index),在2016換成Citi International Inflation-Linked Securities Select Index。不過投資範圍沒有改變,仍是投資全球美國以外的抗通膨公債。

這個指數由美國以外的已開發市場與新興市場所發行的抗通膨債券組成。債券必需與當地物價指數連結,到期年限至少一年以上。

WIP以採樣法追蹤指數。

WIP內扣總開銷0.50%。這在債券投資,是偏高的費用。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WIP資產總值4.8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5萬股。跟去年相比,資產總值與成交量都還在減小。4.8億美金的資產總值還可以接受,但每天5萬股的成交量就有點稀薄了。

閱讀全文

可預測與不可預測(The Predictable and the Unpredictable)

柏格先生(John C. Bogle)在”Investing in the 1990s”文中,對美國股市與公債的未來十年報酬進行估算。在文章開始的頭幾段,他就寫下兩個基本原則:

First,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securities is unpredictable.

單一證券的未來表現是無法預期的。

Second, the performance of portfolios of securities is unpredictable on any short-term basis.

由多支證券組成的投資組合的短期表現也是無法預期的。

換句話說,所謂的期望報酬,指的是投資組合(或說是一個資產類別),它的長期(一般是十年以上)的預期報酬。這才會有一點可預測性,這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這兩個不可預測的原則非常重要,值得牢牢記住。

我們再看一下第一原則:

The performance of individual securities is unpredictable.

所以,當你看到有某某證券分析師,投資明師,或網路大師,跟你說:

“某某股票,基於對於某某產品的持續需求,財報上的什麼數字、智商高於平均的總裁等等因素,所以股價會持續上漲。”

你要知道,他等於在說,單一證券的未來價格是可以預期的。

他也等同在說,柏格先生說的是錯的。

Well,一個全球聞名,在業界50年的大師。跟台灣一個離開台灣就沒人知道的”大師”相比,你覺得誰的論述比較有份量?

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想看。

閱讀全文

主動的指數化投資人與被動的主動投資人(Distinction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Investing)

在投資世界,常把主動選股,試圖超越市場投資人,稱為主動投資人。而把進行指數化投資的人,稱為被動投資人。

直覺上,似乎主動投資人很努力的在研究著,而被動投資人在投資方面就很輕鬆。

沒錯,進入指數化投資的世界後,的確投資會很輕鬆。就單純持有低成本指數化投資工具,持續的參與市場。

但問題就在,進入指數化投資之前,指數化投資人其實是相當”主動”的。

第一,指數化投資是非預設選項。

沒有人天生會選擇指數化投資,因為這個概念違背直覺。天底下那有什麼領域,是不努力會勝出的?每一個人在剛開始接觸投資時,都會直覺的認為,多努力會多有所得。

投資人一定要積極的去閱讀、思考之後,才可能逆轉這個直覺想法,去採用指數化投資。

換句話說,假如在接受投資觀念時,採用被動的態度,就被動的接受自己的直覺,被動的接受許多金融業者、財經雜誌、投資老師希望投資人接受的觀念,你就會變成一位主動投資人。

只有主動的去學習跟思考,才有可能進入指數化投資的世界。(註)

第二,指數化投資不易實行

閱讀全文

怎樣都不對的指數化投資(Indexing Can’t be Right)

我喜歡指數化投資,十年來我也寫了許多文章,倡導投資人應該使用指數化投資工具,而不是再去採行,太常被證明徒勞無功、或根本適得其反的主動選股。

我也知道,這個方法不可能所有人都採用,一定還是會有人去做主動投資。我不以說服每個人為目的。

但這些年下來,我看過許多批評指數化投資的”論點”之後,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這些論點會自相矛盾。

幾年前,指數化投資還沒有像現在那麼普及時,有一個批評指數化投資的論點是這樣的。

指數化投資工具追蹤市值加權指數。因為公司股價上漲,自然會造成市值上升,該公司在指數中的比重就會上升。公司股價高,在指數中的比重就會高。公司股價低,在指數中所占的比重就低。所以指數化投資工具就是一種內建的,追高殺低的工具。

看起來真是言之成理啊~

(當時,我還寫有一篇對於指數化投資的常見誤解---續2討論這個問題。)

譬如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指數化投資工具,0050,它在六年前的前五大持股如下表:


看來這幾家公司,0050都有追高的嫌疑。特別是比重最大的台積電,一家公司就占了0050近15%的資產比重。

時間來到2017,我開始聽到反對指數化投資的論點是:

“0050有什麼厲害,我買台積電就贏它了啊!”

幾年前,反對的論點是說,指數化投資會太偏重高市值的公司。

現在,反對的論點是說,你只要靠一支在指數中看來”比重過高”的股票,就可以擊敗0050了。

在一瞬間,0050持有台積電不論是15%或是30%都不是問題了,這些主動投資者可以藉由100%持有台積電,擊敗指數。

這根本是前後矛盾的”論點”啊。

這讓我們想到一些事情:

首先,這些論點往往都只有表面有理,實際上都不對。

假如市值加權是一種系統性追高的做法,那麼在投資時,只要減少投資高市值的公司,加重投資低市值的公司,就可以簡單擊敗指數了。

事實並非如此。

高市值,不代表這家公司就已經股價過高。低市值,也不保證這是值得投資的公司。

然後以事後知道的事情,說”買xx股,就可以擊敗指數”,這是低階的投資謊言。

這就像在樂透開獎後,說”你只要選某些數字,早就發了”一樣。這是連國小學童都騙不過的啊。

對於這些倡導買某某股,就可以勝過大盤的人,唯一驗證方法,不是請他看過去買什麼會贏,而是請他說說看,現在買什麼股票,未來十年,或是未來二十年會勝過大盤。日後見真章。

再來,這些矛盾的論點顯現的是,有些人是為反對而反對。

指數化投資絕非人人有益,它是對投資人有益,但對主動型資產管理業者、證券商、教選股的老師與媒體雜誌,非常有害的投資方法。

愈多人採用指數化投資,他們會愈難以生存。

所以他們當然有很好的理由來反對指數化投資。但很抱歉的,說出的往往就是這種邏輯不通的言論。

這種反指數化投資的說法,其實不是”論點”,是”抹黑”。是批評者想要怎麼說,就可以怎麼說的。

這些說詞,缺乏理性,且有憑有據的基礎。

指數化投資,可說是世上最常被污衊與污名化的投資方法。

一個值得投資人採用的簡單投資方法,卻遇到那麼多的阻力。

不過這也剛好是指數化投資人的試煉。一個人云亦云的投資人,是不願意或無法去分析這些看法的。唯有自行具備理性分析能力,願意多想一下的投資人,才會看穿這些不斷丟往指數化投資的煙霧彈。

而拒絕人云亦云,願意自行多動腦去想,也剛好是成功投資的條件。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證明自己,或是享受報酬?(Buy and Hold Can’t be Right)

愈大愈強,美國股市近五年的特別現象(The Bigger, The Better)

超級困難的指數化投資(The Mental and Emotional Challenges of Indexing)

對指數化投資的不實指控(Biased Opinion)

指數化投資要義(The Essence of Indexing)

指數化投資的全球、全資產類別優勢(Indexing Outperforms in Almost Every Market)

指數型基金的雙重領先優勢(Active Mutual Funds Disappoint Investors)

0050波段操作策略的根本盲點(Everything is So Easy with 20-20 Hindsight)

不是指數化投資的Direct Indexing (Direct Indexing is Not Index Investing)

閱讀全文

PowerShares DB Commodity Index Tracking Fund分析介紹(DBC,2017年版)

上次討論分析DBC的文章,已經是2012年發表的。此文進行資料更新。

美股代號DBC的PowerShares DB原物料指數ETF(PowerShares DB Commodity Index Tracking Fund),成立於2006年二月3日。追蹤DBIQ Optimum Yield Diversified Commodity Index Excess Return指數。

該指數由14種最重要的原物料期貨合約組成。DBC持有的14種原物料類別與比重如下表:



類別

比重

Gasoline(汽油)

13.90%

Brent Crude(布蘭特原油)

13.10%

NY Harbor ULSD

(紐約港超低含硫量柴油)

13.00%

WTI Crude(西德州原油)

12.42%

Gold (黃金)

7.47%

Natural Gas (天然氣)

5.28%

Copper ()

5.22%

Soybeans (大豆)

5.22%

Zinc ()

4.93%

Aluminium ()

4.78%

Corn (玉米)

4.76%

Wheat (小麥)

4.65%

Sugar ()

3.53%

Silver ()

1.72%

(2017十月資料)

這14種原物料可以區分為能源、工業金屬、貴金屬與農產品四大類。最大類別是能源,占57.7%。

就像大多數的原物料ETF,DBC也是以期貨投資這些原物料。

閱讀全文

Paul Samuelson”Challenge to Judgment”讀後感2---六十年師徒情誼

“Challenge to Judgment”除了在財經界的重要地位之外,圍繞著這篇文章,其實有個有趣的故事。那就是指數化投資的實際推行者John Bogle與理論推行者Paul Samuelson兩人的友誼。


這兩個人第一次有所關聯,是在1948柏格先生就讀普林斯頓大學時,當時用的經濟學課本” Economic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就是Samuelson的著作。

1974年,Samuelson在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創刊號,發表”Challenge to Judgment”這篇文章。

1975年,柏格創立的 Vanguard資產管理,推出標普500指數型基金。

1976,Samuelson在Newsweek專欄中,很高興的說,自己的呼籲得到了回應。

這些往來之外,兩人在現實世界中,也有幾次面對面的直接接觸。

閱讀全文

Paul Samuelson”Challenge to Judgment”讀後感1---投資新時代的序幕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Samuelson於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發表”Challenge to Judgment”。

”Challenge to Judgment”這篇文章在投資界非常有名。它是財金學界第一篇擲地有聲,公開懷疑主動投資效用,並呼籲成立指數化投資工具的文章。

我多年前就已經聽聞這篇文章。但到最近,才真的把它全文看完。

這篇文章有三個特點:

第一,對主動投資的懷疑。

文中有單一句子形成的段落,是這樣寫:

Superior investment performance is unproved.

這在當時一定是引起軒然大波。所有看到的主動經理人大概都會站起來開罵了:”你說,我們努力了那麼久,無法交出更好的報酬?”

請記得喔,當時是1974。柏格還沒發行標普500指數型基金,也還沒有實際投資工具證明指數化投資的勝出。

但這裡Samuelson先生也特別說明了,這個說法常被誤解的地方。很多人會以為學界認為,沒有人會勝過市場。

不對,有人會勝過市場。

就像你請電腦產生一百個隨機數字給你。然後你去算這100個數字的平均。這100個數字中,一定會有些高於平均值。

隨機就會產生勝出者。

但投資界往往把所有勝出者視為非隨機,並且希望投資人如此相信。這個觀點才是大有問題。

Samuelson的看法是,你無法事先認出這些勝出者是誰。

譬如,距今30年後,在西元2047,當時很可能又會有一位新時代巴菲特出現。一個靠投資累積百億資產的人。

請問,他是誰?

有誰可以現在就跟我說?

或許到2047年回顧,勝出的主動投資方法,根本不是價值投資,而是成長投資法?或我們現在根本沒留意或是還沒浮現檯面的主動投資法?

好,就算一個經理人被驗證有持續勝過市場的能力。通常這會需要20年或更久的績效數字,才能證明這是非隨機。一個人的職業生涯能有多久?二三十年,這個經理人也通常要退休了。

第二,投資成本的考量。

這是學界人士寫的文章,其中對於主動投資的落後,當然有用到像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這個詞,但Samuelson也有務實的考慮到投資成本。

他在文章中呼籲專業經理人,降低週轉率,持有更分散的投資組合。

第三,這篇文章的時間。

此文發表於1974,距今43年前。一般人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時代。

看一下你的身邊,你會發現今天的物質文明真不是1974當時可以想像的。

但當今許多人的投資思維,仍停留在1974之前,一個以為主動選股就可以輕鬆勝過市場的年代。

這是錯誤而且過時的想法。

更妙的是,在美國已經推出這個想法43年之後,台灣居然開始出現很多美股大師,要教台灣投資人,如何在美國股市,選股致勝。

天啊!

這就像醫界,在抗生素發明之後,有個國家的醫學院推出一個課程叫”如何不用抗生素擊敗感染”。

當你得到全身性感染,躺在加護病房中與死神拉鋸時,你要不要給一位接受”如何不用抗生素擊敗感染”訓練的醫師治療。

還是你比較喜歡懂得如何用抗生素,具有現代觀念的醫師?

這個問題,大多人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投資時,很多人會去選過時的投資觀念。

時代在進步。現代人要有現代人的做事方法。

在Challenge to Judgment發表43年之後,我們仍看到很多投資人仍在信奉過時的投資方法,根本不知道指數化投資所帶來的革新。

而在新時代,對這個早在四十幾年就已經推出的觀念,置若罔闻,還大力推廣古代投資概念的大師與老師們。他們比較適合閱讀的文章標題,恐怕是:

Challenge to Common Sense

或者更糟的狀況:

Challenge to Conscience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Paul Samuelson”Challenge to Judgment”讀後感2---六十年師徒情誼

“指數革命”(The Index Revolution)綠角推薦序---你不該錯過的投資革命

過度自信的病癥—偽大師才會說市場容易打敗(The Problem with Overconfidence)

“The Index Revolution”讀後感3---以創新為名的舊思維

不要因錯誤的理由使用美國券商(Wrong Reasons to Have A US Brokerage Accou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uminated讀後感1—正視市場效率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台北開課公告(2018二月3,4日上午與下午班)

綠角將於2018年二月3日(星期六)上午與下午以及二月4日(星期日)上午與下午,在台北分別開立"ETF關鍵報告"課程。

綠角全部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 2017九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7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7六、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7六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圖中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家ETF發行業者。美國的資產管理公司已經發行超過一千八百支ETF,管理2.5兆美金的ETF資產。)

當別人已經透過美國券商使用全球金融界的主力投資工具時,你卻還只能留在台灣,接受次等公民的待遇,買那些內扣費用貴到爆表一定會傷害績效的境外基金?

你是否以為ETF只要單純在美國開市時下單買賣即可,卻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愈好,內扣費用愈低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大幅增進你對美國ETF的瞭解,讓ETF成為你更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一千八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還有Email討論的管道。

閱讀全文

SPDR Bloomberg Barclays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分析介紹(BWX,2017年版)

美股代號BWX的SPDR Bloomberg Barclays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成立於2007年十月2日。追蹤彭博巴克萊全球公債美國除外指數(Bloomberg Barclays Global Treasury ex-US Capped Index)。

這支ETF的全名原先是SPDR Barclays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後來改為SPDR Bloomberg Barclays International Treasury Bond ETF。多了Bloomberg這個字。

理由在於美國的財經資訊管理業者彭博(Bloomberg),買下巴克萊銀行的指數編製業務。所以原先開頭名為Barclays的指數,全部改為Bloomberg Barclays。不過基本上這只是名稱上的改變,指數仍是同一個指數。

這個指數由美國以外的全球投資級公債組成,以已開發國家公債為主。債券必需是以當地貨幣發行、固定利率、至少還有一年以上才到期,才會被納入指數。

BWX內扣總開銷0.5%。0.5%的內扣費用在低殖利率狀況下,是一個可觀的成本。在主要的ETF發行業者中,發行SPDR系列ETF的道富資產管理,是最不願意調降費用的公司。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BWX資產總值達14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57萬股。跟去年相比,資產總值減低。

BWX追蹤指數的方法是採樣。

閱讀全文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7—法郎匯率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國政局紛擾。政府垮台、重新組閣,一再上演。1926有個新內閣,只撐了72小時,就要再改組。這樣的氛圍,再加上持續的預算赤字,帶領法郎匯率一路下滑。

便宜的法郎,代表居住或旅行法國,對美國人變得愈來愈便宜。到了1926,估計有45,000美國人住在巴黎,每年夏天還有20萬美國遊客,乘船跨越大西洋,享受巴黎的文化、風光與美食。

連美國駐法大使,都覺得法國東西太便宜了。1924年,當時的美國大使Myron Herrick買進一棟原造價100萬美金的巴黎豪宅大院。付出的價格,約當20萬美金。這個事件披露後,引起廣大法國民眾不滿。

而且美國當時對法國的戰爭債採堅持還款的態度。這更是火上添油。法國在一次大戰的傷亡人數是美國的20倍。法國人似乎很有理由要求美國減免債務。

法國人普遍產生一種觀感:”美國人不幫忙就算了,他們從一般平民到高官,全都在利用法國的苦難與低匯率。”

1924年夏天終於演變成暴力事件。一輛載滿美國觀光客的巴士在蒙馬特被暴民攻擊。

美國的”旅法注意事項”,開始教美國人應避免怎樣的舉動與言談,以免觸怒法國人。

法國財政與匯率的悲觀狀況一直要到Raymond Poincaré在1927年出任總理後才開始改善。這是Poincaré第四次出任總理。

他出任總理的那天,匯率是50法郎兌一美元。在一週之後,法郎升到35兌一美元。

(Raymond Poincaré)

閱讀全文

常見的投資謬思---少賺沒關係(Better Safe than Sorry? How about Safe and Sorry?)

在投資討論中常有這樣的說法:

投資人A:“你在台股8000點時就因為害怕市場高點,沒有繼續投資,結果錯失從8000點到10000點的上漲啊。”

投資人B:”這有什麼關係,有賺就好啦。不要太貪心。”

面對投資的獲利,不少投資人似乎會堅持著”安全至上”的原則。寧可錯過一段上漲,也不要繼續投入市場去面對下跌的可能。

這個做法似乎可以證明這是位明智、有節制的投資人。但實際上大有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一個人會開始投資,譬如將錢投入股市。一個最基本的出發點,不正是錢單純放在銀行帳戶,看來賺不了什麼錢,會有機會成本嗎?

投資最基本的目的就是希望參與金融市場的成長。但為什麼又會在錯過報酬時,說”少賺沒關係”?

假如”少賺真的沒關係”,那麼何必投資?錢就繼續放銀行就好啦。

這個根本矛盾顯示出,這種說詞在邏輯上站不住腳,往往只是用來遮掩錯過報酬困窘的一套說法。

再來,少賺當然有關係。

閱讀全文

ETF照妖鏡(ETF as Truth Mirror)

ETF這個投資工具很有趣,它融合了兩大特點:

指數化投資(註1)
股票交易彈性

這兩個特點,剛好可以反應出一個評論ETF的人,他的投資觀念以及他是否瞭解ETF。

首先,指數化投資。

這是一個非常違背直覺的投資做法。

初階,剛開始接獲投資的人,會很直覺的認為,”有研究,總比沒研究好”、”投入心力總該有回報啊!”。常會天真的以為,只要”去掉壞股票,擁抱好股票”,就可以帶來較好的成績,輕鬆勝過市場。

這是太單純的想法,也是直接把日常生活經驗用於投資世界。卻不知道投資世界有很多反直覺,反生活經驗的事情。不知道這點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美國股市ETF(VTI)與美股基金績效比較這篇文章中那可怕的比較表。

閱讀全文

美國券商TD Ameritrade帳戶間資產轉移申請_2017新版(How to Transfer Assets Between TD Ameritrade Accounts)

目前美國券商TD Ameritrade帳戶間資產轉移的方法已經跟之前文章中的說明不同,本文進行更新。


登入TD帳戶之後,點選”My Account”,再選Deposits&Transfers中的”Internal Transfer”。

閱讀全文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6—重新定義央行任務


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武裝衝突雖然已經中止,但戰勝的英國為了重返金本位,弄得國內失業率大增,經濟衰退。

法國跟德國一樣,有過度發行貨幣的問題(雖然程度較輕)。法政府仍連年編列赤字預算,心態是”沒關係嘛,反正德國之後就要賠錢了。”

德國陷入超級通膨,貨幣失去交換能力,經濟運作退化,中產階級受到嚴重的傷害。

各國紛擾之際,錢繼續找尋安全的處所。當時的解答,就是美國。

面對不斷湧入的黃金,當時美國央行的實際領導人Benjamin Strong,開始有新的想法。

閱讀全文

iShares 3-7 Year Treasury Bond ETF分析介紹(IEI,2017年版)

美股代號IEI的iShares 3-7 Year Treasury Bond ETF成立於2007年一月5日。追蹤ICE 3到7年期美國公債指數(ICE US Treasury 3-7 Year Bond Index)。

這是一個中期美國公債指數。指數名稱中的”3到7年”指的是到期年限。也就是ETF會一直持有將在未來三到七年到期的美國公債,它不會將債券持有到期。譬如一年之後,ETF原先持有的三年期債券變成二年期債券,ETF會將該債券賣掉,再買進一支在未來三到七年到期的債券。

IEI以採樣法追蹤指數,持有約100支債券。每年內扣總開銷0.15%。

根據美國晨星資料,IEI資產總值73億美金。平均每天成交量47萬股。

ETF自成立以來,各完整年度績效如下表:

閱讀全文

ETF發行公司的品質2—探求原因,而非注重表象(The Quality of ETF Providers in US)

產品發行

顧及投資人利益的資產管理公司,在發行新標的的時候,會表現出節制的態度,專注發行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標的。

優先考慮公司是否會賺錢,把投資人利益放第二位的資產公司,則常會發行追逐熱門,容易收集資產的標的。

換句話說,前者是投資導向,後者是銷售導向。也可以說,前者是專業導向,後者是商業導向。

銷售導向的後果就是,當風潮不再,一時當紅的資產類別不再熱門了,那麼這些標的又要面臨清算的命運。

清算,往往就是當初不當發行的後果。

所以頻繁的發行與頻繁的清算代表這家資產管理公司比較在意的是搜集到多少資產,而不是投資人的利益。

閱讀全文

ETF發行公司的品質1—什麼是好的是指數化投資資產管理業者(The Quality of ETF Providers in US)

很多關於ETF與指數化投資的討論,都是針對標的本身,譬如ETF的資產總值、流動性、追蹤怎樣的指數。但發行這些標的的資產管理公司,才是源頭。資產管理公司本身的品質,也會影響指數化投資的成果。

美國晨星最近就發表了一篇深入的報告,從幾個面向討論美國前十大指數化投資業者的品質。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台北開課公告(2018一月21日下午班)

綠角將於2018一月21日(星期日)下午,於台北開立"ETF關鍵報告"課程。

(想瞭解整體投資概念,以及投資組合設計原理的朋友,可以參加"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最新一梯課程是:”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台北2018一月20,21號班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評價,可參考:

“ETF關鍵報告” 2017九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7八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7六、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ETF關鍵報告” 2017六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圖中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家ETF發行業者。美國的資產管理公司已經發行超過一千八百支ETF,管理2.5兆美金的ETF資產。)

當別人已經透過美國券商使用全球金融界的主力投資工具時,你卻還只能留在台灣,接受次等公民的待遇,買那些內扣費用貴到爆表一定會傷害績效的境外基金?

你是否以為ETF只要單純在美國開市時下單買賣即可,卻從未注意過自己下單時ETF的買賣價差與折溢價?

你是否認為ETF只要內扣費用愈低就愈好,內扣費用愈低就會愈貼近指數表現,卻不知道要如何衡量資產管理公司的指數追蹤能力?

”ETF關鍵報告”可以大幅增進你對美國ETF的瞭解,讓ETF成為你更得心應手的投資工具。


ETF課程相關資訊如下:

課程特色:

1. 美國已有一千八百支以上的ETF。投資於全球各地市場,各種資產類別,使用多種策略。懂得美國ETF,可以大幅擴增自己的投資機會

2. ETF關鍵報告是針對美國ETF的專門課程,主題明確。從第一節課的基本概念,到最後一節課的交易需要注意事項,由淺到深,每個段落都有確切的學習重點。確認參加的朋友都能對美國ETF有確實的掌握。

3. 課程內容由台灣最早開始有系統的寫文章介紹美國ETF的綠角編寫與全程講解。課程中,投資朋友將可以看到綠角多年ETF的投資心得。還有Email討論的管道。

閱讀全文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台北開課公告(2018一月20,21日課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台北2018第一梯次課程已經完全額滿,而且有二十位朋友以上仍在候補,所以在此公告新一梯的台北資產配置班。

綠角將於一月20、21號兩天,於台北開立"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

(綠角所有開課時程,請見綠角開課計畫。)

之前參加過的朋友的課後心得,可參考以下文章: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7九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7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7六月與七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 2017六月台北與台中班學員課後回饋


前言:

我們應該根據穩定不變的原則,來計畫自己的投資。而不是根據每日一變,永遠讓人摸不著下一步的市場情勢來規劃投資。

但台灣投資人到底要如何做資產配置?

目前討論資產配置的書籍,大多是英文作品的譯作。鮮少以台灣投資人為出發點的資產配置書籍。

“資產配置戰略總覽”是一個以台灣投資人觀點出發的課程。

課程中將分享各種資產類別的特性、綠角從中選擇的方法、以及建構一個符合自身目標的投資組合的心得。期望能讓參加過的朋友,能對投資,對於各種金融資產的特性有正確且更完整的認識。

開課公告:

開課日期:一月20、21號


課程時間共九小時,分星期六與星期日兩天上課。以下為活動流程:

時間                                   活動內容                         
星期六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資產配置的理由
10:00-10:50          
資產類別介紹1  Q&A
11:00-12:00          
資產類別介紹2  Q&A

12:00-13:30                  午餐與休息

星期六下午

13:30-14:20          如何決定資產比重與投資工具的選擇
14:30-15:20          
報酬率預估(歷史經驗與目前狀況)  Q&A
15:30-16:30          
資產配置範例                                        Q&A

星期日上午

08:40-08:55          報到
09:00-09:50          定期投入方法(定期定額與定期定值)
10:00-10:50          再平衡與生命週期投資                                Q&A
11:00-12:00          投資組合的改進空間與資產配置的障礙 Q&A  

詳細課程內容可參考“資產配置戰略總覽”課程內容介紹這篇文章。

閱讀全文

“ETF關鍵報告” 2017九月台北班學員課後回饋

本文整理2017九月10號與17號,在台北舉辦的 “ETF關鍵報告”參加朋友的課後回饋。

課後紙本問卷回饋


課後網路問卷回饋

“這次課程收穫很多,釐清很多在網路自學學不到的知識,希望課程能繼續開下去。”陳先生


“六月有參加資產配置的課程,上完課後除了開始美國劵商開戶的準備另外也開始看ETF。看了許多後才發現原來對ETF還是一知半解,像是折溢價、追縱的指數、還有如何比較類似的ETF等等。跟上次資產配置的感想一樣,經過綠角循序漸進的講解後已經對ETF有完整的瞭解。”洪先生


“很清楚充份了解ETF整體運作,學習如何使用晨星網址查詢資料,對於我從未接觸ETF產品有很大幫助,知道正確方向。” 王小姐


“了解改如何投資、該注意哪些,不會盲從被騙。謝謝你們用心的準備安排,課程內容豐富。” 匿名朋友


“老師分享了美國ETF實戰的方法,包括: 1.如何利用晨星篩選ETF 2.如何解讀晨星ETF各項資料。

課程內容十分扎實緊湊,上完課需要好好消化。會再參考綠角部落格相關文章將個人欠缺的地方補足。” 蔡先生


“了解ETF的特性, 結構及篩選方法” 蔡先生


“ETF基本觀念的建立非常完整也很清楚,對於如何挑選ETF非常有用”曾小姐

閱讀全文

2017十月回顧

本文回顧2017年十月,綠角財經筆記的狀況。

十月最熱門的十篇文章分別是:

1. TD Ameritrade 2017新版免費交易ETF分析(Analysis of New TD Ameritrade Commission-Free ETFs)

2. Vanguard將於2017十一月舉行投資人大會(Vanguard Shareholder Meeting to be Held in Nov 2017)

3. 美國券商TD Ameritrade更改免費交易ETF名單(TD Ameritrade Modifies its Commission-Free ETFs Program)

4. Lords of Finance讀後感5—重返金本位

5. ETF挑選的基本原則(Basic Principles for Choosing ETFs)

6. 綠角開課計畫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