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型基金業者的紅海競爭策略(Old Dogs, Old Tricks)

綠角最近看到2017一月份的Money雜誌,內有一篇文章報導了台灣基金業者的處境。

管理資產總值從2000年台股萬點時的3000億台幣,到2016十一月,縮水到1700億。同期間定期定額人數,從64萬人減少為47萬人。

換句話說,這是一個近幾年來,愈做愈小的產業。

這現象不只在台灣,在美國也是一樣的情形。據美國晨星統計,,從2015年初至2016八月,美國主動型股票型基金流失超過1500億美金的資產。

美國當地主動型基金業者流失資產的理由在於,投資人大幅轉向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台灣本地雖然沒有”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讓放棄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投入,但很可能是出自相同的原因。投資人已經懂得看證據,開始厭惡高成本主動型基金。

而且,金融國際化,現在台灣投資人自行透過美國券商使用美國當地的低成本高效能指數化投資工具,根本不是什麼難事。
(難的地方通常是投資人自我設下的心理障礙。)

而該篇報導還特別提到這些基金業者如何”突破紅海困局”。結果居然是繼續發行單一產業、單一地區、特別功能的基金。還是用”看好”在宣傳。還是高內扣費用基金。

其實,這些業者根本無法突破困境。因為這類型標的,正是他們目前困境的成因。

金融海嘯之前,就看好新興市場、能源、原物料。

近幾年則看好生技、高配息、美國股市。

一次又一次把投資人推去追高。

基金公司賺到經理費,行銷業者賺到佣金。唯一虧錢倒大楣的,就是基金投資人。

這種”服務模式”能持續下去?

基金業者還在玩讓自己陷入困局的老把戲,卻希望會有不同的結果?

假如某家基金業者真有心,真想跟其它業者做出區別,至少推出低成本的主動型基金,或者更好,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

資產管理公司應以服務投資人的心態來做事業,而不是老是想著要怎麼從投資人身上挖錢。

服務好,自然有賺錢的機會。整天只想著剝削投資人,投資人自然會跑掉。

希望台灣業者可以看到雙贏路線,而不是整天只想走自己贏、投資人輸的路線。

後者不是紅海而已,而是海會消失,變小池塘,然後乾掉的。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在意投資人的資產管理公司才會有低費用(Serving Investors with Low Expense Ratios)

買基金,你買的到底是什麼?(Don’t Buy Mutual Funds Out of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賣基金的時候,買基金的時候

錯誤的ETF推銷方式(The Wrong Way to Promote ETF)

易於推銷還是值得投資(To Promote or To Invest)

基金公司的經營重點(How Lucrative is Asset Management Business)

2 comments:

家榮余 提到...

說得真好! 非常認同! 台灣金融業者,嘴上喊著"服務"投資人,實際的行為卻是想著要怎麼"從投資人身上挖錢"。

幸好我已經跟著綠角的腳步,前進美國券商,使用低成本的指數化投資工具,不必再被台灣的金融業者"假服務,真剝削"了,呵!

綠角 提到...

感謝家榮的認同與分享~

的確
當地業者對我們不夠好
我們可以直接去比較好的環境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