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2—低成本投資,大勢所趨

美國的股票型基金投資人,在2015平均付出的內扣總銷是0.68%。是2010年以來,連續第六個年度的下降。如下圖:


這個數字可以讓我們看到,美國股票型基金投資人付出的費用等級,在台灣,要ETF投資人才能享有。美國ETF投資人享有的費用等級,像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美股代號:VTI),0.05%那種費用率,台灣沒有任何可堪匹敵的類似工具。台灣投資人現在付的,股票型基金1.5%的經理費,連2000的美國都跟不上。

這簡直是落後一個世代啊。


上面這張圖則可以讓我們看到,美國股票型基金在2015的平均內扣費用率是1.31%。但資產加權的費用率是0.68%。這代表美國大多投資人偏愛低成本的投資工具。這才會造成資產加權的費用率低於簡單平均。


上面的圖則可以看到,不論是股票型基金,主動型基金,指數型基金還是目標日期基金,都是六到七成的資產,集中於費用比處於最低的四分之一的基金手上。這個統計的確可以驗證美國投資人整體來說,是有費用意識的。


上圖則是美國當地指數型基金自2002以來的發展。指數型基金管理的資產總值由2014年的2.05兆增加到2015年的2.2兆,多了近1500億美金。圖中也可以看到,除了2008全球股市重挫造成指數型基金資產規模縮小之外,其餘年度都是上升的態勢。


這個圖則可以看出,在美國,不論是主動型基金還是指數型基金,自2000以來,都是呈現費用下降的態勢。譬如股票主動型基金,平均內扣費用從2000年的1.06%降到2015的0.84%。股票指數型基金,平均內扣費用則從0.27%降到0.11%。

2015年美國整體基金界流出1020億美金,但指數型基金是流入1660億美金資產。換句話說,主動型基金基金大失血,經歷龐大的資產流出。如下圖:

這是2007年初到2015年底,每一個月份,股票指數型基金與主動型基金的資產淨流入與流出。我們可以看到,指數化投資工具是一路上揚,累積愈來愈多的資產。主動型基金則是一路失血。

從這些數字與資料,相信讀者朋友可以看出美國資產管理業界的趨勢,那就是不論業者或投資人,都傾向於降低費用。而投入指數化投資陣營的資產,更是愈來多。

當我在201320142015,直到今年,每年看到這本Factbook,又看到美國當地基金成本又更低了,然後回頭看到台灣基金業者,還是只會在不同的熱門主題背後,繼續跟投資人收1.5%的經理費,這個差距真的很大啊。
(台灣近年也出現更多樣化的ETF,也是有些進步。但基金呢?)

你還處在一個沒有較低費用的基金讓你選擇,也沒有太多指數化投資工具讓你選擇的投資環境嗎?

然後覺得這一切都應該逆來順受,本當如此,對你的財富成長不會有什麼嚴重負面影響嗎?

機會,恐怕從來都不屬於不願把頭抬起來看看的駝鳥。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2016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蓬勃發展的美國ETF

2017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讀後感1—主動型基金的潰敗

美國基金業者的嚴峻處境(Massive Redemptions of Mutual 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

美國晨星2021基金費用研究讀後感2(What I Learned from Morningstar 2021 US Fund Fee Study)---收高費用就沒資產可以管理

太多人在做指數化投資了嗎?---美國的狀況(Is Indexing Too Popular?)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不開立美國券商戶頭的理由---不知自己正在付出高昂代價

3 comments:

匿名 提到...

最近看到晨星的研究員Russel Kinnel撰寫了一篇文章:基金費用如何有助於預估基金報酬?--建議投資人將費用比列為主要的基金篩選指標之一。內文明確提到:「驗證結果:費用確實有助於預估投資成功與否--此次的研究發現,費用比較低的基金,通常具有較高的成功比,代表費用較低的基金,有較高的比例於市場中存續,且較同類其他基金有較佳的績效表現。反之,費用較高的基金,成功比則較低。」這再一次證實:你付出越多成本,你獲得越低回報。但遺憾的是:臺灣金融業者總是口口聲聲宣稱要重視費用率的重要性卻總是作於此相反的事、且台灣投資人還不但渾然不知還說「就算是費用率高只要績效好就沒問題」!這真是天大的諷刺與挫折!

綠角 提到...

感謝分享~

的確是這樣啊~

匿名 提到...

低成本投資在先進國家已是大勢所趨,為何台灣投資人愛當鴕鳥?

選股型基金 變弱了

2016-05-30 03:58 經濟日報 編譯劉雲/綜合外電

企圖打敗指數的基金經理,正逐漸輸給費用低廉的被動型或指數型基金,理由是投資人憂心操盤績效不佳與高額手續費,而避開選股型基金經理。

根據晨星(Morningstar)資料,2007年迄今,「被動型」共同基金的資產相較於「積極型」基金,成長速度超過四倍。

被動型管理是指追蹤市場指數,並以較低成本進行持股布局。

上述資料也反映投資人對積極型基金經理的憂心,近來更有學者與消費團體抨擊積極型基金,指他們物非所值。

監管機關已展開對積極型基金管理行業的審視。英國主管機關對基金手續費正進行調查,作為全面檢討基金行業的一部分。

晨星被動基金研究部的歐洲主管碧悠指出,被動型基金成長快於積極型基金的趨勢將會持續。

晨星資料顯示,全球被動型基金資產總額,自2007年以來,成長230%達6兆美元;積極型基金資產僅增加54%至24兆美元。

維持數十年的情況至此有了明顯轉變。積極型基金之前受惠於股市和債市榮景,基金公司可以快速募集新基金,收取高額手續費。

但自金融危機以來,低利率的市場環境衝擊投資報酬率,導致投資人對成本更加重視,從高費率的積極型基金轉向費用低廉的被動型基金。

正當英國金融監理當局出手要求基金業者討檢討基金手續費時,他們卻忘了:內扣費率才是真正的投資殺手啊!投資人,你該作的事很簡單 --立即贖回高費用低報酬的劣等基金並勇於向他們Say NO!記住,沒有人買次等貨,就沒有次等貨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