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人是誠實的(The Truth About Dishonesty)讀後感


在看過不理性的力量誰說人是理性的之後,這本”誰說人是誠實的”已經是我看完第三本Dan Ariely的書。就如同之前兩本著作,這也是一本有趣的書。

本書討論誠實這個主題。

過去以理性的面向分析人會不會犯罪時,是將得與失放在天平的兩邊。一邊是犯罪所得。另一邊則是被抓的可能與處罰的輕重。

這種分析模式名為Simple Model of Rational Crime,它導出的結論是,為了遏止犯罪,我們要加強執法或是加重刑責。讓壞人被抓的可能性提高,代價更重,那麼就可以減少犯罪。

作者則從行為科學的模式來解釋。人是否會犯罪,以及會做出多大的罪行,是兩種心態之間的拉扯。一邊是,覺得自己是誠信高尚的自我觀感。另一邊則是,對犯罪與欺騙所得的貪心。

當人們愈有能力解釋,這個小小的惡行其實沒什麼,不會傷害到自我形象時,就愈會去做這些舞弊或欺瞞的行為。

書中以一個接一個實驗呈現出人類的心理。

首先是,有機會時,大多人都會做出小小的詐騙。也就是說,人們大多需要一些提醒才會持續走在正途上。書中引用一個可以一分鐘開鎖的鎖匠心得。鎖不是用來防範真正要進入你家的人。想進去的人,一定能解開。鎖是用來防範大多數的一般人。讓他們不要有太容易犯罪的機會。

再者,我們一旦看到其他人出現欺騙的行為而且沒有被處罰時,我們會更容易說服自己這是社會上可接受的行為。

這個觀察,可以解釋為何公眾人物需要更高的道德標準。原因就在於大家都看得到。

假如大家看到公眾人物的不誠實,而且這些名人還藉著特殊關係,減輕了罰則,會對整體社會有負面影響。大家都會看到,也很可能都會覺得,這種欺騙與犯罪,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誠實,往往是客戶對許多專業人士的要求。譬如我們希望從理財顧問或是醫師那邊得到的,是以客戶利益為優先考量的建議與處理方式。

但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醫師,有了某種特定儀器後,建議患者從事該項儀器所能執行的治療的頻率提高。理財顧問,更是長久以來利益衝突的討論重心。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把自身收入放在客戶利益之前。

我們一直以為應對之道,就是公開與陽光政策。但書中的實驗讓人驚訝的發現,一旦揭露利益衝突之後,這些”顧問”,似乎更加大膽的推行不利於客戶的建議。他們似乎覺得,醜話既然都已經先說了,你客戶再沒注意到,那就真的是你自己的問題了。

還有對贊助者的偏愛心理。即使是一個看起來,你自己覺得不會影響你的小禮物或是贊助,它們還是會讓受禮者偏袒饋贈者。這些小東西在你意識中的份量,小於它實際的影響力。

從行為的觀點來看,當人們可以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時,就愈能接受欺騙與犯罪。所以創意與欺騙的可能,有直接相關。簡言之,愈有創意的人,愈有能力合理化自己的欺騙行為。在不損及自我觀感的狀況下,也就愈有可能欺騙。

創意,這一個公認良好的特性,竟與負面行為有關。

還有,抗拒誘惑的意志力是會被逐漸消磨殆盡的。意志力不是一個強度固定的東西,而是像橡皮擦一樣,你愈用就會愈少。

譬如當一個節食的人,從早上就開始抵抗各種美食的誘惑,別人早上吃蛋餅,你只能喝蔬果汁。別人中午吃三寶飯,你只能吃水煮菜配飯。一直到晚上。意志力終於在宵夜時刻崩盤,以喝高糖汽水配高油鹹酥雞,做為這天的最後一餐。吃得肚子鼓鼓的上床。一天的努力全毀於一旦。這個看似太常見的場景,正是意志力不斷受到挑戰的結果。

應對措施,則是不要讓自己的意志力常常被挑戰。掃除遇到誘惑的機會。並且把最需要意志力的事,放在一天的開始。我認為這些作法相當有道理。對人性有更深入的掌握後,對工作與目標,也可更有效率的執行。

整本書簡單易讀,卻又帶出許多我們從未想過的人性面向。或許”誰說人是誠實的”可稱得上是一本可讓人更誠實面對自己的書。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誰說人是理性的”讀後感---不理性的比較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讀後感1---薪酬過高表現太差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