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ization讀後感1--專業分工與交換的必要


這本書是Donald J. Boudreaux所著。這是一本關於全球化的經典論述。很多關於國際貿易的迷思與誤解,都可以在這本書得到解答。假如你試著瞭解全球貿易的第一本書就是這本,日後你會一眼看出那些論述是在用不通的邏輯試圖解釋其實不難解釋的現象。不過可惜的是,在出版五年之後,這本書仍沒有中譯本。

這本書不厚,共只有八章。第一章就開門見山,解釋什麼是全球化。

簡言之,全球化就是全球性的專業分工、合作與競爭。

書中舉了一個漂亮的例子。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身上的襯衫是那裡來的。

棉花可能來自印度的棉花農。化學纖維來自台灣的石化廠。棉花的種子是在美國研發。織布、裁切的自動化機器是德國製品。衣服版型的設計師是西班牙人。而整件衣服是在馬來西亞做的。

沒有一個”聯合國襯衫委員會”計畫與協調全球各種專業人士的努力。設計自動化機器的工程師與培養棉花種子的基因學家,也絕對不知道你在幾年後會買襯衫。但這件衣服就這樣做出來了。

這就是全球化。你可以在身邊數不盡的產品中,看到全球化的身影。

我們為什麼需要”全球化”?

我們先從簡單的講起。為什麼需要專業分工?

專業分工可以增加人類物質財富。為什麼?

因為分工可以從幾方面增進生產效率。

首先是減少交通時間。假如某一個工作者身兼兩職。白天他要到工廠生產線工作,下午他要到城市另一邊的農田耕作。假設兩個工作地點間的轉換車程每天要一個小時。這一小時就是無法從事任何生產的時間。假如他可以只選其中一個工作。那麼他每天就會多一小時的生產時間。

第二個是專門從事某個工作可以促進技能。將每天的時間專心投入一個工作,跟分散投入十個工作比起來,前者一定會讓這個工作者更快達到熟練的程度。也有更大的機會在不斷的練習中,發現更好的生產技巧。

第三個是,分工讓工作內容有可能被機器取代。分工到很細的階段,有些很簡單、機械式的生產動作,最後都可以用自動化機器取代。在農場、在工廠,我們都可以看到機器的輔助。有了機器之後,人力可以被釋放出來,從事之前沒有辦法從事的生產工作。

光是分工這個舉動,就會透過以上機制帶來更大的生產效能。

但有個先決條件。要分工,就一定要交換。

假設有個自給自足的農莊,他們生產所有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衣服、交通工具與醫藥用品。

在分工體制下,這個農莊後來只專門生產藥品。這代表,原先他們需要的其它用品,包括食物與衣物,都必需要跟外界交換取得。

假如一個人只專心生產某樣東西、提供某種服務,他就一定要交換取得其它生活所需。

所以,假如你贊同專業分工所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你也必同時體認到交換的必要性。

要分工,就一定要交換。

而交換本身,會再藉由比較優勢原則,進一步提升物質富足。

那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在全球的等級進行分工與交換。

我們來看個極端例子(其實也是書中最後一章所舉的精采例子)

假設有棟公寓,裡面有十個住戶,他們不約而同都是反全球化者。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宣稱自己為反全球化社區。自己生產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斷決跟外界的交換。

住戶甲,從事農業生產。住戶乙,從是布料織作。住戶丙,提供醫療服務。住戶丁,負責發電。住戶戊,負責教育學童,等等…

以此類推,你會發現,狀況很不樂觀。就算這十個住戶都是某特定領域的專門人士,一定還是會漏掉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視為理所當然的產品。

就拿3C用品來說好了。幾乎可以保證,這十個住戶的社區,一定做不出手機。一支都做不出來。別說智慧型手機了,連最傳統的愚笨型手機都做不出來。做出一個微處理器或是機殼,需要的分工人數都遠遠大於這個社區。也不用談藥品分類中的抗生素、高血壓藥與糖尿病藥物。

他們一定會缺東缺西,缺一大堆。生病沒藥醫、沒洗衣機、沒冷氣、沒自來水、沒有專科醫師。就算剛好有位住戶是醫師,他也沒有藥、沒有手術器械來提供醫療服務。

假如真有這麼一個社區,你可以預期看到的是,中古世紀的生活水準(或應該更差,因為分工人數實在太少),一個遠遠落後當代應有生活水準的社區。

當這個社區宣布要跟外界的交換與分工系統脫離時,他們同時也保證了自己無比低落的生活水準。

這個例子的讓我們看到,少數人脫離全體人類專業分工的代價。

作者明白指出,即便是以國家為單位,像美國這種可以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假如脫離全球貿易,一定會造成全體國民生活水準的下降。(書中估計美國人民平均年收入中的7000到13000美金是來自於二次戰後,美國國際貿易的進展)

(書中有個有趣的題外話。被喻為當代經濟學起源,由Adam Smith所寫的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為什麼要書名要叫”探尋財富的成因”。為什麼不追究貧窮的成因?理由很簡單。因為貧窮不必成因。貧窮是人類的default mode,預定模式。你只要離開物質財富的基本條件,像上述的十戶社區,你就會掉回貧窮的Default mode。)

所以,愈多人一起從事專業分工、愈多人一起來想資本要如何運用,愈能達到增進生產效力,共同富足的目的。

目前,地球是全體人類居住的領域。所以要達到最大的物質富足,就要以全球化的規模來進行專業分工與交換。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Globalization讀後感2—物質繁榮的必要

Globalization讀後感3—貿易與工作機會

Globalization讀後感4—對貿易順差與逆差的常見錯誤看法

Globalization讀後感5—自由交換的障礙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2---工作與交換

Influence讀後感1—人是互相的

The Birth of Plenty讀後感---經濟發展的四個條件

“繁榮的悖論”(The Prosperity Paradox)讀後感----開創新局的創新

The Way the World Works讀後感1---資本的兩種形態

“拚經濟”讀後感

3 comments:

兵者,詭道也. 提到...

專業分工的確有其必要,但在專注分工的同時,不可荒廢有關國家安全的產業,像是食品、電力、能源、電信、國防。

科威特因為專注發展能源,累積龐大的國家財富,卻未發展相對應的國防,導致伊拉克的入侵,幾近亡國。

綠角 提到...

關於國防或是選票問題
這些實務面
其實書中也有深入討論

建議可以看書
你會看到一個架構很完整
邏輯很通暢的論述

綠角 提到...

每次寫自由市場經濟或貿易的文章
總會有些留言想要"討論"

但是這些意見往往讓人一看
就知道是完全沒看過 也沒想過相關論述
全評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在"瞭解"這些問題

這些社會經濟議題有個很大的困境
不懂的人不會覺得自己不懂
他會認為 這些東西 我有看法 我有意見
我就可以評論 我就是懂
跟數學不同
不懂微積分的人 通常會知道自己不懂

很多重要問題
都有很多聰明的腦袋想過了

我真的建議
對這些問題有興趣的朋友
多看一些相關書籍

像這本就是很好的傑作

這個部落格
沒有說服每一個人的目的
不要找我像要爭吵似的討論
我覺得很無聊
我的時間可以做其它有意義多的事
譬如再多看一頁英文書 再多跑一圈操場
我都覺得跟網路上一個"匿名"
不敢用本名來發表負面看法
藏在一個布幕後的某人"討論"
要有意義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