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讀後感1---Gap的由來


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的英文書名是”The Behavior Gap”。指的是投資人因自身行為,造成本身拿到的績效比所投資的基金還要差,或是比他投入的市場還要差。這段差距就叫做Gap。

譬如投資人買基金,可能基金本身有5%的報酬,但投資人實際拿到的報酬是2%(或甚至負號也有可能)。美國晨星為了估算基金投資人實際拿到的報酬,推出投資者報酬率(Investor Return)統計數據。結果發現,絕大多數基金投資人實際取得的報酬,都不如基金本身的報酬。

譬如投資人與他所投入的市場報酬,往往也會有很大的差異。讀者朋友可以參考灰色的事實一文中Dalbar Study的數字。當美國股市從1986到2005間有11.93%的年化報酬時(以標普500計算),一般股市投資人只有3.9%的年化報酬。

投資人如何傷害自身績效?很簡單,追高殺低。

書的開頭就列出作者與投資人客戶的對話,相當生動。在2009年春,作者的客戶在股市下跌30%後,想要出場觀望,等狀況好轉再說。

“先出場,等狀況回穩。”這個理由看起來真是太漂亮了。

問題是,股票市場從來沒有穩過。等你覺得很穩當的時候,指數早就不知道漲到那裡去了。

當時想要出場觀望,而且也這麼做的人,現在回顧一定悔不當初。當時這是一個非常盛行的論點,但2009三月全球股市強力反彈後,我們很少看到有人出來”懺悔”。老理由,就是只挑好的講,壞的自動略過。沒人出來承認不代表沒發生。整體投資人績效就是這樣被拉下去的。

作者接著又描寫當股市表現強健,他的客戶喜滋滋的想要多放一點錢到股市中的嘴臉。換句話說,許多人當油價變貴會抱怨,會少用油,但股票變貴,會很高興還想要多買。整體投資人績效再次往下掉。

當我們看著書中這些描述,往往覺得這是”其他人”的事。是”其他人”在追高殺低,”我”才不會。這是一種過度自信的症狀。容易把他人的行為與判斷,當做非理性、情緒化與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所做的決定。自己的行為則是理性與有充份理由。

假如追高殺低都是其他人的事的話,那奇怪了,難道晨星還有Dalbar Study的統計數字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嗎?

這就像草原上出現了羚羊的屍體,但問過每一隻獅子後,牠們都說自己吃素。這奇怪了,那到底是誰殺了羚羊呢?

我們就不用否認了。我們就是吃肉的獅子,我們就是追高殺低的投資人。

書中有一句說得很好,”其實我們不知道股市未來會如何,何不就照計畫走。”

投資界常有人鼓吹什麼投資需時時調整,密切注意的言論,這真是太累人了,也往往帶來反效果。一個不必隨著市場狀況一直做調整的投資計畫,才是真的高竿。

待續…



後記: 當初收到出版社邀約為此書寫推薦序時,我看到”The Bahavior Gap”在美國就有William Bernstein推薦,就覺得大概八九不離十,會是相當中規中矩,不浮誇宣稱什麼大賺、必勝等方法的理財書籍。一看之下,果然不錯。而且還有些獨到之處。很高興藉由翻譯,國內又多了一本這樣的書。

目前類似“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由英文翻譯成中文,較為簡單易懂,內容也相當中肯的理財書籍有:

投資人宣言(The Investor’s Manifesto)

散戶流浪記(A Fool and His Money)

有錢21招(The Little Book of Main Street Money)

投資的奧義(The Elements of Investing)

華爾街銀行家的最後告白

愈來愈多這類書籍的出現,一定可以吸引愈來愈多願意使用簡單方法投資,脫離大師累死人投資法與業者吃死你投資法的投資朋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真希望我第一次買股票就知道這些事”讀後感2---最佳化vs最大化

The Only Three Questions That Count讀後感----科學與工藝

我用死薪水理財輕鬆賺千萬(Millionaire Teacher)讀後感1---不要買賠錢貨

4 comments:

MLet.Wolf 提到...

上網查了一下發現這本書是9月4日出版的。
綠角兄你的手腳也太快了吧…呵呵…
-----狼-----

MLet.Wolf 提到...

原來是因為綠角兄寫推薦序難怪手腳這麼快。
綠角兄的投資之道已被認同才會請你寫序。
恭喜!!!
-----狼-----

綠角 提到...

謝謝啦~
我也很高興國內有愈來愈多這類的理財書籍

匿名 提到...

真希望國內出版商別再一直替理財書籍取這麼「白話」的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