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讀後感3---故事的力量

書中提到一個有意思的實驗。受測者在閱讀兩份單資料後,決定要捐贈多少錢。第一份資料是類似”馬拉威的飢荒已對當地三百萬兒童造成嚴重威脅…”,還有糧食產量降低多少百分比,有幾百萬戶家庭受到影響等統計數字。

第二份資料則是類似”某某某小朋友(指名道姓)將因為您的援助走上全然改觀的生命之路”。

結果閱讀第二份資料的受試者,願意捐助更多的金錢。

實驗結果很明顯的指出,當報導單一個案受害的慘況時,說服力會遠勝過陳述有幾十萬、幾百萬人受害的統計數字。

當人們覺得看到、體驗到他人的悲慘時,會有更強的動機伸出援手。統計數字的效果,屈居下風。

這個實驗結果很有啟發性。假如想要說服許多投資朋友,關於高費用基金的害處。與其列出幾十萬投資人整體平均付出的費用的相關統計數據,不如列出一個案例,直接說明從台灣的高費用基金轉到美國的低成本投資工具,每年可以省下多少錢。

後者的鮮明程度,與可以立即應用的特性,可以讓更多投資朋友馬上體會到差別所在。

同樣的,這個實驗也指出了想以數字說服他人的難處。

假如你拿出統計數字說,絕大多數,99.9999%買大樂透的人,都不會中大獎。但某人說,鄰居剛好中了前一期的大獎,下一次,說不定就是他。一個生動活現的例子就擺在那裡,會讓人非常真實的體會到這個可能性,而有過度樂觀的期待。

同樣的,在投資的世界,我們也可以舉出例子,而且是真的存在的例子,說,某某人做期貨,大賺。某某人做選擇權,翻身。某某人做外匯,發了。某某人做股票,天天數鈔票。就像大樂透得主一樣,這些”投資方法”都可以找到實例(還好目前還沒有出現,”某某人做ETF,發了”這類說詞)。

而這些真實存在的案例,會讓人覺得投資果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我精研一道,必可到達羅馬。但假如看統計數字的話,你恐怕會發現,通往地獄的路,同樣是不只一條。

黑天鵝書中有提到,人腦本身就是傾向於用故事來理解這個世界。德國就是有納粹興起,所以走向大戰。美國就是有腦殘銀行家,所以引發次貸風暴。歐洲就是有花錢不知節制的國家,所以才有歐債危機。

這些我們在事後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因為…,所以…”。其實,在它們出現前,都不是一件容易預測的事。

不然,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實驗。請那些”天天”對歐債問題慨陳其詞,已經瞭解到比18層地獄還要深的財經專家,預測一下,下一個金融風暴,會出現在那個國家的什麼區塊?是拉美,東歐、東南亞還是紐澳?是股市、債市還是外匯?還是我們現在根本還沒想到的金融工具?

這些專家會丈二金鋼摸不著頭緒。

但問題發生後,你又會看到他們天天在分析。

想要說服他人,選用故事模式會很簡單的達成目的。我們自己,也容易被故事,而非統計數據所說服。

這本書的中文書名叫”不理性的力量”。英文書名其實是”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不理性的光明面。

作者在自序中就指出,我們常將不理性三個字當作負面描述。彷彿它們就是當今許多亂象的起點。

但是,假如不是敝帚必自珍的不理性,我們怎會疼愛自己的小孩遠勝過其他?假如不是不忍見到他人受苦的惻隱之心,怎會有那麼多奮勇救溺的英勇故事?

不理性,讓我們更有人性。

假如人腦全然理性,我們跟機器人有什麼分別?

或許我們可以說,不理性就是人性的特點。

我們不可能改正不理性。生而為人,不理性就是我們的一部份。如何發揮不理性的正面效果,避開其負面影響,就是我們想要瞭解不理性的原因,也就是這個主題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讀後感1---薪酬過高表現太差

不理性的力量(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讀後感2---敝帚必自珍

尋找投資護城河(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讀後感續1---說故事的魅惑

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常見的投資謬思---分不清的故事與通則(Tales and Principles)

5 comments:

紫秘林 提到...

人類的不理性,在於「人」是會使用"感情"看待身邊所有事物,也就是理性的相反-「感性」。我們無法定義「理性」亦或「感性」才是正確的處世之道,但可以想像的,若世界所有人都變成"絕對理性"的生物,那世界會變得有多冰冷。這世界也是因為存在著不理性,存在著感性,世界才會有多采多姿不同的面貌,才有人文、藝術的存在,人類因有著不理性而可愛。

綠角 提到...

謝謝佑子的分享

ayz847 提到...

國內基金內扣費用越來越高。已經比同類型的境外基金更高了。譬如忽然客臨華美,最進新募集高收益債基金,經理費1.8%保管費0.25%合計2.05%。居然比已經夠高的聯博全高收(AT)的1.83%還要高出一截!

難道說,國內投信公司的研究團隊,其數量與素質都高過國外資產管理公司?所以值得投資人付出比境外基金更高的代價(費用)。還是因為本國基金投資人的無知或縱容?

結論是,買投信的基金不如買投信公司的股票!哈~~

Hankeley 提到...

樓上的Ayz847老兄說得好
國內投信新基金的總費用率越拉越高了
同樣是管理50支股票
0081港恆生ETF的經理費只需要0.05%
寶來上證50這支ETF的經理費卻要收1.2%
真的是很誇張
而像VGK這種管理跨歐洲多國459支股票的ETF
Vanguard管理技術也不比國內投信來得差
總費用率也只要0.14%
在台灣只能買到一堆成本過高的基金
想來真的是很悲哀

綠角 提到...

感謝ayz的分享
這真是太貴了

也謝謝Hankeley的分享
Vanguard的指數追蹤經驗與技術
還是全球有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