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基金費用的錯誤想法(Misconceptions about Expense Ratios)

談到基金費用時,有種”相當特別”的說詞。這類說法通常像這樣:假如一支低費用基金,內扣費用0.5%,績效10%。另一支高費用基金,內扣費用2%,但績效有15%。請問你要選那一個?

講出這類說法的人,試圖用這個假想例子說明,基金的費用不重要,績效才是重點。為了好一點的績效,多付點錢,又有什麼關係呢?

表面看起來相當有道理。的確,有的基金在收取較高的費用後,仍創造出不錯的績效。為了這些績效,付出較高的費用,又何妨呢?

譬如在台股基金。0050這支ETF的總開銷約是0.4%,而大多台股基金光經理費就是1.5%。有沒有收費高貴的台股基金贏過0050的例子?當然有。

事後看,誰都知道選那一支費用高貴的基金會有勝過低成本基金的表現。

問題是,沒有人可以參與過往績效。沒有人可以事後挑出績效優越的基金,然後跟基金公司說,請你給我過去三年的報酬。

我們投資人拿到的,是未來的績效。

你如何知道,未來那支高費用的基金會有優異的表現?

常理告訴我們,高費用的基金,通常會表現不好。

因為市場報酬的餅就那麼大,透過費用,分給別人的愈多,留在自己手上的就會愈少

過往事證告訴我們,基金的表現的確與費用成反比。費用愈高的基金,往往表現愈差。

台灣股市是這樣,在國際市場也是這樣。

所以。當回望過去,我們可以輕輕鬆鬆的找到幾支有著優異表現的高費用基金時,這決不代表,在未來,去忽略費用,可以讓投資人繼續選到表現優異的基金。

基於常理,基於事證,假如你在意基金的績效,那麼費用就是重點。

高費用基金具有優異表現的個案存在,不能讓我們忽視,基金費用愈高整體平均績效愈差的事實。

回顧過去,我們很容易可以找出個案。但面對未來,持續存在的大方向,也就是費用愈高績效愈差的事實,才是我們挑選基金,進行投資的重點。

試圖用高費用基金也有好表現這類說詞說服投資大眾的人,強調個案、忽略事實。與彩券的銷售手法相同。買大樂透就有機會成為獨得億元的個案。但事實是,絕大多數買彩券的人,什麼獎都不會得。

投資,應該用這種賭博心態嗎?

投資界常有一種態度,把注重費用視為枝微末節,把看重績效當做抓大方向。事實是,真正在意績效,真正懂得什麼因素會影響績效的人,就會在意費用。

“低費用基金,內扣0.5%,績效10%。高費用基金內扣2%,但績效有15%”,還有”基金績效都已經反應內扣費用,所以只要比較績效就好”這類說詞,只有表面看起來有道理,其實內裡空洞。只要稍微深思一下,就可知道其中的荒謬之處。

會說出這種話的人,恐怕從沒仔細想過這些話的意義。但身為一位明智的基金投資人,不應被膚淺且不切實際的話語,輕易說服。

費用很重要。假如你在意績效,你就應該在意費用。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費用的危害(The Devastating Power of Fees and Commissions)

買高費用基金,就是讓別人爽快花你的錢(Funds with High Expense Ratio Can Ruin Your Financial Life)

你是在買基金還是背貸款?(Mutual Funds Expense Ratio Can be Higher than Mortgage Rates)

常見的投資謬思---績效至上(Short-term Performance Proves Nothing)

常見的投資謬思---賺小錢才要注重成本(For Every Investor, Cost Matters.)

常見的投資謬思---分不清的故事與通則(Tales and Principles)

看績效就不必看費用的荒謬理論(A Ridiculous Theory about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and Expense Ratios)

6 comments:

昨夜小樓又東風 提到...

想起凱因斯曾說:「歷史性報酬率沒有價值,除非我們能夠解釋報酬的來源。」

匿名 提到...

參考基金操作的歷史性報酬沒有意義。那麼歷史性的金融統計資料有意義嗎?
買指數基金或者指數型金融商品也只是抱持著以歷史性的角度來看,整體經濟是上漲的假設
最後要強調,我不否認高手續費對於基金表現的衝擊

綠角 提到...

歷史報酬有些用途
假如用來估計風險
比較有用
假如用來推估未來報酬
恐怕用處不大

謝謝各位朋友的分享

昨夜小樓又東風 提到...

看到留言,瞬間想起一本書中說過的話:
再高明的操盤手,也是因為其運用的方法和偏好,在某種市場狀況下比較有效。這些條件一旦出現變化,原來的方法就不在那麼有效。因此,要挑出攻無不克的經理人很難,正如找出獲利超高的股票一樣。尤其當大多數人挑選基金的標準,都是看近期的績效時,這個道理更加清楚。

綠角 提到...

感謝caralchunhg的分享
沒錯
正是如此

大可財經週報 提到...

感謝分享,這種說法倒真的很常聽到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