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偉大的航海冒險



講到貿易,書中也提到了兩大航海成就。一是繞行好望角,一是歐洲人航抵美洲大陸。

在磁性羅盤發明之前,航海要靠天文導航。在起大霧或是雲層厚重的天候中,水手將完全失去導引。我們常看電影中,船隻在暴風雨之後失事迷航。事實上,不必到那麼惡劣的天候。來個連續幾個陰天,就會出事了。

除了技術上的困難,還有個問題就是錯誤觀念的延續。在達伽馬(Da Gamma)繞行好望角之前,托勒密(Ptolemy)的地理概念已經流傳了兩千年之久。在他的世界觀中,非洲是一直向南延伸到南極,根本無法繞行。

由紅海或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路途皆由回教控制,歐洲國家探尋繞行非洲南端的主要動機,就是找到一個完全沒有回教勢力控制的貿易路線。

在大西洋的航程逐步向南推進,歐洲人先是到了赤道非洲。過了赤道非洲之後,還有一個困難。假如船隻繼續採用沿岸航行的路線,在赤道非洲以南,將面臨向北吹的南風,船隻要前進會更形困難。

有位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的船長找到了解決方法。就是船隊向南的路上,要先向右轉,往南美洲的方向走個幾百海浬,走到再幾百浬就要到巴西海岸時,再轉向非洲南端航行。這樣一來,就可以避開不利的風向。

想到這個實驗,是在沒有衛星導引的年代,在四望都看不到陸地的大洋上進行。失敗是以自己與整船水手的性命為代價。這些中古世紀的航海者,膽子真是不小。

達伽馬在繞過非洲好望角後,到達印度西岸的Calicut。回程飽受壞血病之苦,回到里斯本只有當初不到一半的水手。但是船隻載回的香料價值,是此次航行費用的60倍。葡萄牙皇室很快的發出更大的艦隊前往印度。

歐洲艦隊在與當地政權接觸的過程中,引爆了衝突與爭戰。兩邊都有相當殘暴野蠻的行徑。

哥倫布則是相當固執的一個航海家。從書中可以看到,當初他的航海計畫有著太過樂觀的估計。他出航的目的是要找到穿過大西洋直達亞洲的路線。

當時的人已經約略知道,由歐洲出發,東行,到達亞洲所需的距離。只要將地球的圓周減去東行距離,就可以算出假如由歐洲出發,西行,到達亞洲所需航程。

這個距離相當長,就算沒有美洲擋在中間,以當時船行速度也要四個月的航程。當時沒有船隻可以進行那麼久的航行。哥倫布為了讓他的航海計畫看起來可行,採用最樂觀的估計,使用最短的地球圓周與最長的東行距離來估算,得到短很多的西行航程。

到達美洲後,他也相信自己到了亞洲。一直要到第三次航行,他才漸漸轉念,體認到自己到了一個根本不是亞洲的目的地。

從肥沃月灣、埃及這些只涉及臨近國家的貿易,到跨洲數千海浬的航線,人類為了貿易的需求與利潤,終於將整個地球納入自己的掌握中。也鋪下了政治與歷史發展的軌跡。


本書中文版是貿易大歷史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從遠古到現代的貿易發展

A Splendid Exchange讀後感---貿易黑死病

Masters of The Word讀後感1—控制與被控制

“星際效應”觀後感(Interstellar)


8 comments:

匿名 提到...

建議綠角大將同一本書分段的讀後感標題加上(一)、(二)…,這樣比較好區分。

侯岳峰 提到...

好想看...但好像沒有中文翻譯.....

綠角 提到...

感謝建議
以前我寫讀後感是有分1,2,3,4的
後來覺得用副標解釋就可以了
我再來想想看怎樣比較好

綠角 提到...

的確還沒有中譯本

Unknown 提到...

大陸有出,[茶葉,石油,WTO]就是中譯本

匿名 提到...

綠角大您好:
因為分段一、二、三…,讀者只要記得上次看得是一或二或三…,且有順序可言;但只加副標題的話,讀者就要記冗長的副標題,而且因為沒有順序會比較不好找。
謝謝您的用心!

綠角 提到...

謝謝分享
我都是查有無繁中翻譯本
簡中看起來還是不太順

綠角 提到...

這樣好了
兩篇以下的讀後感就不編號
三篇以上的 就會編號
很謝謝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