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排名的變化,以台股基金為例(The Exception or The Rule?)

2009年台股基金評比已經出爐,我們可以更新一下台股基金績效輪動的最新證據。我們看2006、2007、2008這三年的台股基金前十名,在接下來的年度的表現。

以下這張表格,是之前在台股基金2007年績效評比觀後感中統計的表格。我們可以看到06年前十名的台股基金,在07年的排名。(圖表可點擊放大觀看)


06年排名前十的基金,在接下來的年度,只有兩支仍在前十名,有六支基金排到一百多名。它們大多無法維持好成績。

以下這張表格則出現在股海勝經的第三章”挑選股票,一個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遊戲”。從中可以看出07年的前十名基金,在08年的排名。

只有一支基金能維持在前十名。大多”好”基金的績效是無法維持的。

最後這張表格,是08年前十名的基金在09年的排名。


08年的前十名在09年的表現相當難看。有七支掉到百名之外,一支被合併(表現優異的基金會被合併嗎?),沒有一支可以維持在前十名。

假如有兩條規則,一是”表現好的基金,未來會維持好表現”。一是”表現好的基金,未來大多不會有好表現。”請問,看過上面三張表後,你覺得那個規則比較貼近事實?比較可能成立?

過去表現優異的基金能繼續維持,是規則還是例外。你做事,要根據規則還是例外?

這三張表格,三個年度,再次驗證基金的好表現難以維持。這是Simple fact,事實。我請倡議挑基金要看過去績效的人,提出對等的Simple fact,證明這會是有用的方法。

你說這三個年度還是有維持好表現的基金?譬如永豐永豐基金,在06、07、08這三個年度,都在前十名。Very well!在每一個年度,絕大多數的基金優等生會變成平庸學生或甚至留級生的現象裡,你還能針對性的挑出有持續好表現的基金?說你見樹不見林,你還真難辯駁。

績效很重要,沒錯,績效當然重要。連不相信主動投資,只相信被動投資的綠角,都知道績效很重要。我們不需要主動投資人一再跟我們”開示”,績效很重要。三歲小朋友都知道績效重要,都知道投資要追求績效。我們也知道,我們沒那麼笨。

但假如績效很重要的下一個推論是,”因為績效很重要,所以要仔細評量過去績效,以挑出未來的好績效。”抱歉,我們還是沒有那麼笨。這種論述,還是讓相信的人去相信就好了。

假如你真的在意績效,你會發現,指數化投資是最佳出路。我們就是在意績效,所以選擇指數化投資。

我不知道在這三張表格面前,為什麼還有人在用過去績效在挑基金?

法律,可以嚇阻一個人被別人傷害,但無法阻止人被自己傷害。”過去績效可以挑出好基金”這種傷害自身財務健康的思考,只有你能自行解除。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十週年新版讀後感4—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

4433選基金有用嗎?以台股基金為例(Fund Selection Criteria)

台股基金績效與費用分析(Higher Cost, Lower Return---Evidence from Taiwan Equity Mutual Funds)

台股基金2010年績效回顧

相信績效,或是信任經理人?(Mutual Fund without Mutual Trust)

台股基金2007年績效評比觀後感

選基金請用5050,不要4433(Professor Malkiel’s 5050)

一樣的頒獎臺,不一樣的本質(Pretending Luck is Skill)

差點消失的得獎基金

28 comments:

白河夜船之蓮貓 提到...

所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第一塊拼圖 提到...

只憑過去績效的確無法預判未來績效的好壞。但是不是「不存在任何方法可以預判未來績效」,我就存疑了。永豐永豐跟永豐中小這兩檔頭三年都維持相當好的績效(13名也算很好了),即使去年掉到88名,報酬率也有79%約當於大盤,另一檔則50幾名。我在意的是,這段期間經歷大多大空頭,所以絕大部分基金都無法持續其績效,但他們大致上做到了,而這可能表示:

1. 他們運氣實在太好了,是連續丟N次銅板都丟出正面的那一個。
2. 他們有相當能力掌握多空、配置或選股。

我的意思是,你不能直接判定永豐一定是第一種情況,然後說那是「樹」,尤其若你把永豐旗下所有基金拿出來看的時候,其績效的連動性頗高,因此我猜他們投研的管理制度應該不錯,而這點是否有價值? 如果有,他就能對未來績效提供一點訊息。

fura 提到...

請問綠角兄
台灣50在2007 2008 2009年的報酬率個是多少呢?

綠角 提到...

Issac
請問你知不知道驗證基金表現是能力還是運氣的數學算法?

才三年的表現
就可以說是能力了?
呵呵

不論多空頭
只要這些基金收取投資成本
它們就會大多跟不上指數

mock 提到...

一直以來都有讀過綠角許多文章。大多數都會提到基金跟ETF,對基金幾乎是貶抑,沒看到稱讚的。

showfu 提到...

  看到 Isaac兄提到的這句話:「2. 他們有相當能力掌握多空、配置或選股。」心底不由自主地打了個冷顫;這..這能力該是屬於接近神的範疇吧(預知未來!?)。

  似乎還可以試著用 Isaac兄的另一觀點:「1. 他們運氣實在太好了,是連續丟N次銅板都丟出正面的那一個。」來解釋之;不過,還得考慮到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當我們二、三十年後回頭審視該檔基金時,「可能」這三年「剛好」是「絕無僅有」的「唯一」三次擲出了銅板的正面,而其他的十幾二十次都「不巧」正好是反面,再加上有一次銅板飛太遠,飛出界外去了,遍尋不著,所以不納入計算!?天曉得??沒別的辦法,這得靠時間來揭曉答案。

  最近正在讀柏格先生(John Bogle)的《enough》,很建議大家以及 Isaac兄去買來閱讀,應該可以更容易就理解 綠角要表達給大家的觀念是什麼。題外話,和前陣子讀的《投資金律》、《聰明投資人》等書籍比較起來,這本著作著實容易閱讀許多,但讀起來卻格外心情沉重啊~~~。

  又一個題外話。如果沒記錯,這檔基金這兩年剛換了基金經理人(約莫兩年前閱讀理財雜誌時讀到的,現在我選擇多讀書= =)。如果堅信主動選股方式的投資人,物色、比較個半天,正巧看到這兩、三年的績效就貿然投入,那..鏘鏘鏘鏘,恭喜老爺賀喜夫人,剛好抱錯大腿!!

Allen 提到...

其實我反而有個想法是,因為永豐永豐先前是集團內的明星基金,所以在操盤時或許會有傾集團力量去作帳的可能性,所以在09年表現不好時,還是將他撐盤至大盤平均水準,不過這有點陰謀論

nera 提到...

比較表格內含各種不同種類的台股基金哪
建議用同一類的基金互比 比較有信服力

綠角 提到...

mock
我貶抑的是
高內扣費用的基金(包括高內扣費用的指數型基金)
影子基金
有佣基金
投資策略講不清楚的主動型基金
追逐市場熱門推出的當紅基金

基金是個好的投資工具
只要你能分辨那種基金是對投資人好
那種基金是對金融業者好

謝謝showfu的分享

nera
這些基金都叫台股基金
我不是拿股票基金和原物料基金比
或是拿美國基金和歐洲基金比

當然你分類要做得更細也可以
只要去download台股基金年末的績效分析
你很快就能得到答案
看你要用科技類還是中小型類股
都可以

第一塊拼圖 提到...

to showfu:

1. 我很清楚綠角的觀點,及信仰。
2. 我沒有說過憑過去績效抱大腿這件事。
3. 我知道該基金經理人換到別家當副總了。
4. 我同意運氣佔很重要的成分,但我只想點出:不應全然排斥其他可能性。
5. 如果主動式基金及投資人全都不見,只剩下ETF及定期定額投資人,證券市場會是什麼樣子?

阿堅 提到...

5. 如果主動式基金及投資人全都不見,只剩下ETF及定期定額投資人,證券市場會是什麼樣子?

不用擔心..只要有媒體和XX財金台存在的一天,主動式基金就不會消失!!!

showfu 提到...

致 Isaac:

  我的留言讓你覺得不舒服,在此向你致歉!!

  但我倒覺得你擔心的情況不至於會出現;從當前的外在環境來看(ex.業者、媒體、專家(?),加上投資(機)人的心理與慣性等等),顯然機會渺茫。

  即使John Bogle從《柏格談共同基金》(1993)便開始大聲疾呼,到了《enough》(2009)仍語重心長,點出問題癥結所在;過了這十多年,即便基金的版圖有所變動(投資人覺醒?),但仍不至於出現你憂慮的情形。

  如果,真的出現了:「5. 如果主動式基金及投資人全都不見,只剩下ETF及定期定額投資人,證券市場會是什麼樣子?」坦白說,證券市場不會變成什麼樣子。

  因為開放式的指數型基金還是收費運作的,只是收的費用比主動型的少很多,且因為規模經濟的關係,隨著規模變大,收到的費用還會更多,不會變少。何況,買賣ETF也要收費的(而有趣的人性,則習慣於頻繁地買進賣出)。

  所以,證券市場不會變成什麼樣子,哦!如果有的話,可能體質會變的更健康、更好一點。加上投資大眾轉而專注於本業,經濟才能真的成長。買幾張紙,再轉賣幾張紙,並不會幫助經濟的成長。

  同理,費用收得「比較多」的主動型基金,同樣受惠於規模經濟,賺到快要翻過去了,卻「絕大多數」繳出比「收費低廉」的指數型基金低劣的成績單,這些業者難辭其咎!!

  好的業者,賺他們該賺的,多賺的部分還給投資人;更有良心的業者,服務之虞,還應該要教育投資人,讓業界的生態更趨於健全,美好的事物才會長久。這也是我讀《enough》之後,覺的心情沉重的地方。

  我看我讀 綠角財經筆記和《股海勝經》,我並不覺得 綠角全盤否定主動投資。

  葛拉漢把投資人分成防禦型與進取型,但他認為防禦型的投資人別做太過於積極的投資行為,而絕大多數的投資人確確實實是屬於防禦型的。《雪球》的最終章節中也寫到:「他(巴菲特)也希望人們相信他每天跳著踢踏舞去上班,樂趣無窮。」但事實並非如此。在我看來,綠角也只是傳達出這項事實罷了。其實,吃力不討好。

第一塊拼圖 提到...

to 阿堅、showfu:

誤會了,我並不是擔心主動式消失不見。

to showfu:

我是希望你思考主動式投資人對效率市場的貢獻。顯然你沒想到那裡去。另,我很推崇葛拉漢的觀念。

匿名 提到...

我最近試算了一下退休金的準備,有個令人驚訝的發現。

決定退休金能否存得夠,重點不在於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而在於你能夠多存入多少。

譬如說手邊也許已經存了一桶金,夢想自己投資得當以後就靠那桶來錢滾錢,應該是多數人包括我自己的夢想。不幸的是計算結果告訴我,主要在我能存入多少。

如果能存的金額有限,滾動的速度沒有你想的快。舉個例子: 如果你有一百萬來做長期投資,名目年化報酬率8%, 扣掉3%的通膨率,你只能實得5%。放個20年,也不過就是變成 265萬元現值而已。

試問人生有幾個20年? 還是努力賺錢多存些錢,比較實在。

綠角 提到...

匿名先生
我很同意你的計算
股市的報酬率不可能太高
能存多少錢
才是重點

匿名 提到...

我有一個想法 如果要投資台股
是否可以累積一筆錢來買小型台指
一來手續費(期貨商手續費和期交稅)遠低於一般台股基金交易手續費
再來是漲跌幅在最後結算是一定等同於加權指數
不知綠角是否覺得可行?

綠角 提到...

指數期貨的確是指數化投資可用的工具之一
我覺得可行
不過尚未深究細節

匿名 提到...

綠角兄
好久不見,我難得來,剛好看到我能回答的,就幫你回答一下台灣指數期貨是否可以運用到被動指數投資上.

理論上可行,比起0050能更貼近台灣加權指數.但很直接面臨三個問題.

1. 槓桿比.如果是要指數化投資台股,那槓桿比勢必要為一倍.所以假設現在8000點,那小台指就需要準備40萬為倍數作一口才是正確的作法.準備過多保證金,槓桿太低,將稀釋長期參與經濟成長的機會.準備過少,拉大槓桿比,那將是和老天爺賭命,隨便一個震盪就出場了,那也失去長期參與成長的機會.

2. 沒配息.指數期貨就是期貨,他不會給你任何配息,所以如果台股整個10年一直在小區間震盪,那你可能會是最悶的一個人.

3. 你抓不到換倉的時間.雖然理論上每個月結算期貨價會和現貨價拉平,但有個問題.你下個月的指數期貨怎麼下單?正常情況下每個契約都是有價差存在的,你如何每一次精準的同價位換倉,這成了很困難的一件事.就更別提一直換倉就是一直增加手續費一件事了(不過其實很少啦)

當然你可以說買超長期的期貨來操作,那就少掉換倉問題.這個我認同一半,你在期貨合約內的確是沒有換倉問題,但總有到期的時候吧?到時又要找一個新的長期合約來下,那個價差可不是短期可以形容,難度反而更高.

如果還要考慮資產配置再平衡等問題,或是中途需要用錢的提出問題,其實真的還蠻難做的.

個人小意見,給各位參考.

老阿誠

綠角 提到...

感謝老阿誠詳盡的分享

匿名 提到...

綠角先生:

想請問您,如果想在台灣債券配置一些部位,是否可以用定存解決呢?還是可以直接到郵局買進政府公債?或者有什麼值得考慮的低費用基金?

綠角 提到...

債券和定存是不一樣的資產類別

台灣的公債
我著墨甚少
目前比較可以期待的
是寶來有可能發行的台灣公債ETF

匿名 提到...

您好.真高興發現您這裡.我錢不多.但是想把之前一些錢慢慢領出來買美金.請問您.
1.我可以先開戶存基本的錢.以後再定期定額嗎?或者以後再開戶?
2.另外想請問寶富期貨基金可以考慮嗎?還是我就直接加入這裏.不要想太多?
3.我很支持您喔!雖然我英文很差.對於這些寶貴的知識和資訊要慢慢消化.而且也必須去搞清楚如何走第一步.下一步如何去做.所以可能會請問您.但是我也會自己用功一點.我的網址:give_love_make_smile@yahoo.com.tw
謝謝您了.
4.如果可以先開戶.我會先存錢進去.也請您幫我推薦.謝謝您.
5.雖然我閱讀了很多篇文章.但是仍然霧煞煞.所以問的問題也許您文章有.但我真的搞不清楚.所以很抱歉.但我就是一步一步慢慢去時實務操作.也會自己努力去了解.

綠角 提到...

你可以先開戶
先把錢放進去

或者後開戶
先把錢放在台灣
都可以

謝謝你的支持
慢慢學習吧

Mona 提到...

綠角:

您這篇說明的是台股基金的績效無法持續,
我想親自查詢境外基金是否也如此,
請問,哪個網站可以查到境外基金
「成立以來每一年」在同類基金的績效排名?
謝謝!

綠角 提到...

外國經理人沒有比較行
境外基金的好績效也無法持續

Rib 提到...

台灣販售的海外基金可查http://tw.morningstar.com/

其實一眼就看出沒有持續好機效的基金反而還好,這樣就不會有錯誤的期待,更糟的是看到十年常勝軍基金的報導,一窩蜂投入,然後該基金從此一蹶不振...

Rib 提到...

其實指數化的文章看久了之後,覺得這種例證的說明有時會有混淆焦點的副作用。

總是有人會試圖拿一些長期績效好的基金來做反例,也一直有人設法找出好基金並被其績效誘惑。事實上,連樂透彩那麼低的機率也總是有人會中,那麼多基金總是會有幾個奇葩出現,但誰真的知道那過去的成功裡面運氣佔了多少?

我目前抓住的核心概念還是在費用的問題和犯錯的可能性。投入市場就會承擔風險,企圖取得平均以上的報酬,自然就需要更高的風險。如果是以同樣的報酬為目標,內扣費用高的基金自然要承擔比指數型基金更高的風險。而且主動性投資,犯錯的機會一定比幾乎完全不會犯錯的指數型基金高。

所以買甚麼基金就看投資人想要投資或是投機,而基金的高額費用就是莊家抽頭了。

綠角 提到...

靠過去績效挑基金不是可行的方法
假如過去績效好
未來績效就會好
那大家投資基金不就保證賺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