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的次等公民—續(Exploited Investors)

只有環球資產配置基金是這樣嗎?

我們來看台灣販售,註冊在盧森堡的富達新興市場基金(Fidelity Funds Emerging Markets Fund—A),與美國註冊的Fidelity Emerging Market Fund(代號FEMKX)。兩支基金皆屬富達旗下,經理人都是Robert Rekowsky。

下表是這兩支基金的持股,左邊是盧森堡註冊基金,右邊是美國註冊基金。資料皆取自富達官方網站。




讀者可以數數看,前十大持股,有幾支一樣的。


投資區域分布表,左邊是盧森堡註冊基金,右邊是美國註冊基金。前幾大投資區域幾乎完全相同(左欄的中國部份,右欄分成中國和香港),連百本比,都只有零點幾的差別。

最後來看它們的績效。


在過去七年,除了在2003,盧森堡的新興市場基金曾經贏0.34%以外,其它六年全部都輸,最少輸0.48%,最多輸2.08%。

你假如在2001年初,在這兩支基金分別投入一塊錢。到2007年底,盧森堡基金可以讓你這一塊錢成長為4.349,有334.9%的報酬。美國基金可以讓一塊錢成長為4.636,有363.6%的報酬。兩者差了28.7%。

這支完全打不贏美國老大哥的盧森堡富達新興市場基金,是台灣新興市場基金的翹楚。停止申購時,還會引起搶購?!

還需要例子嗎?我們換家公司,來看富蘭克林坦伯頓好了。就選最近比較有名的基金,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我們選用美元計價的Templeton Global Bond—A Income。美國方面,也有一支Templeton Global Bond Fund A(代號TPINX)。兩支基金經理人都是Michael Hasenstab。

下圖是這兩支基金的貨幣組成。左邊是盧森堡基金,右邊是美國基金。我們可以看到,前五大持有類別皆是美元、日元、瑞士法朗、瑞典克朗,與馬來西亞令吉。


下圖是這兩支基金的持有債券。左邊是盧森堡基金,右邊是美國基金。


雖然有些持股仍然相同,譬如南韓債券、瑞典債券、墨西哥債券、馬來西亞債券、European Investment Bank,但在比例與組成上的相似性,不像本文前兩個例子那麼明顯。

這種有所差異的投資組合,是否有替盧森堡基金帶來較高的收益呢?


答案是失望的。在過去七年,盧森堡基金只有在2007年贏過美國基金0.04%。其它六個年度全部都輸,最少輸0.41%,最多輸2.48%。

假如在2001年初,你在這兩支基金分別投入一塊錢。到2007年底,盧森堡基金可以讓這一塊錢成長為2.006,有100.6%的報酬。美國基金可以讓一塊錢成長為2.12,有112%的報酬。兩者差了11.4%。

使用同一家基金公司的分析師團隊,在同一經理人掌控下的基金,盧森堡註冊基金可以持續而幾乎沒有例外的輸給美國基金,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收費。我舉的這三個例子,盧森堡基金,光是經理費,就超過美國基金的總開銷。(請見下表)你假如還以為經理費就是一支基金的全部開銷,請一定要看經理費不等於總開銷一文。


而且盧森堡基金輸給美國基金的差異,無法完全用費用差解釋時,就代表一定還有其它地方有問題。基金拿到買進指令後是誰先開始買?是在美國總部的美國註冊基金先開始買進,買到價格高起來之後,再換盧森堡基金進場嗎?一樣,賣出的指令是誰先執行。美國基金先賣,賣到價格變低了,再換盧森堡基金賣嗎?當基金的多數持股是在美國交易所流通時,在歐洲操縱美國證券會比直接在美國操作來得有效率嗎?

基金公司為什麼不拿美國的基金賣給國際投資人?這樣對投資人不好嗎?有法令限制嗎?不會,這是可以辦到的。富蘭克林坦伯頓就有幾支基金是美國註冊基金,譬如富蘭克林潛力組合。拿美國基金給國際投資人買的最大缺點,就是減少基金公司自身的營收。把價格標高,還賣得出去。假如你是商人,你一定會這樣做。

我要舉一個有些粗俗但很傳神的例子。

英文有句經典問答:
問:Why does a dog lick its private?
答:Because it can.

相同的:
基金公司為什麼要收投資人那麼多錢?
答案是,因為它們可以。

身為投資人的你,完全不知道原來這些基金公司在自己國家以更便宜的收費,提供美國人至少一樣好的服務(其實是因為收費低所以更好),呆呆的把金錢投入這些收費高昂的基金,你就是在贊同、在默許、在鼓勵這些基金公司做這樣的事。做什麼事?就是剝削你的金錢。為什麼叫剝削,因為這些多交的錢,一點用處都沒有。原來只要更便宜價格就可以買到的東西,你為什麼要出高價買。這些多交的錢,只會讓你的基金績效打折,只會讓你的財富,跟原本就贏你很多的美國人比起來,愈輸愈多。

這些影子基金還會得獎呢!?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資料,2006年台灣國民平均每人所得為17250美金,美國則是44710美金。我不知道台灣的投資人,假如知道你買的這支基金,在美國有一個更好更便宜的版本,讓收入是比你二點五倍還要多的美國人買時,會有什麼感覺。

太多太多投資人不知道這件事,被歧視了都不知道,於是在金融機構買二流基金、在網路論壇討論二流基金怎麼買、看書看雜誌好好的挑二流基金。

台灣的代銷業者,不管是銀行、券商還是保險業者,全都是和國外基金公司一起欺壓投資人的共犯。想的是代銷這些基金可以為自己帶來多少收入,沒有想過這些基金會對國人收取多龐大的費用,對國人的財富累積造成多大的傷害。因為可以分一杯羹,所以就默不做聲。

坐在櫃台,第一線面對客戶的金融人員不知道這件事就算了。問題是,公司高層知不知道。假如銀行、券商、保險公司高層知道,國內這些所謂海外基金在美國其實有更好的版本,卻還是同意代為銷售這些基金,這說得過去嗎?合法?合法並不一定符合道義。假如金融業高層不知道這件事,但是像綠角這樣一個門外漢和讀者,都可以發現這件事,他們可以自稱專業,他們到底對基金業有多少掌握?不論答案是前者或後者,判決都已經確定,那就是有罪。前者是明明知道不好卻還在賣的枉顧道義,後者是應注意而未注意的專業失職

投資人,你要自我保重啊。

台灣的投資人,請不要在二等車廂內挑比較舒適的座椅了。這種動作,看在提供二等車廂的業者眼中,一定相當有趣。況且,你再怎麼挑,都是二流的座位。

應該做的,是立刻要求、馬上表達你需要高品質低費用基金的決心。Be an intelligent investor and a demanding customer.姑息,只會養奸。假如這些基金公司,不願意用相同的高標準對待本地的投資人,那麼,你可以用自己的金錢,對他們這種行徑投下反對票。通往一等車廂的門沒關,只要你伸手去轉動門把,眼前就是另一個更開闊舒適的世界。You deserve it!

後記:此系列文章歡迎轉載。希望更多台灣投資人知道這件事。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投資界的次等公民(Exploited Investors)

富國強民的投資之道,觀看2007年台灣境外基金投資資料有感---續2(Avoid Timing and Selection Penalty)

資產管理公司的貪婪(The Greed of Asset Management Company---The Citigroup Scandal)

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政府基金 v.s. Vanguard GNMA Fund (Franklin U.S.Government Fund v.s. Vanguard GNMA Fund)

每月3000元的感嘆

你的基金、國王的新衣(Your Funds,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27 comments:

匿名 提到...

我最近有到firstrade開戶,先前也透過臺灣銀行體系購買坦伯頓全球債券基金,也了解成本差異。但我不知道美國登記的該基金,於所投資之外國債券除繳納該外國之稅率外,是否美國就該利息收取百分之三十的稅率,如果是的話,則這對投資金額之損害是否超過包括手續費(佣金)、超額管理費(盧森堡部分減掉美國部分)及信託費用所造成之損害。
對我而言, 由於無法了解美國稅法,以至於無法就此做出判斷。不知綠角先生,對此是否了解。
另外,我已經持續看你部落格約一年時間,受益良多,謝謝你無私的付出。最重要的是你也無私地記載你獲取資料的來源,讓我得以節省相當多的時間去找尋資料,而能貪便宜地從你的部落格獲益。只是,我的英文能力實在太差了,學習你的方式相當吃力,但我還是覺得值得試試看。

micyang 提到...

推"合法不一定符合道義"

匿名 提到...

其實我們有很多東西跟基金一樣被剝削了
比如說DVD出租被壟斷了
他們要收多少錢就收多少
其實可以便宜很多
為什麼他們要收那麼多?
跟綠角大哥講的一樣
因 為 他 可 以 !
碼的~

盡付談笑中 提到...

其實這一個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

只是一直都沒有被人們提出來罷了

小弟認為您是對的,真的!完全正確!!

但是...這個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即使它是對的

最終未必能夠得到所有人期待的結果

失敗的原因往往因為...操之過急

操之過急的結果最終只能夠讓雙方留下遺憾

金融機構失去顧客,投資人失去了信心

小弟猜想...基金管理費用合理化

國內的金融從業人員應該都知道才對

但是為何一直到今日都還是沒有引進

無佣金的基金???

放眼全部台灣的金融機構沒有一家願意引進

難道這些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都是傻瓜??

假如不是傻瓜的話!

那麼應該就是有一項威脅始終存在著!

而且這一項威脅會重重打擊國內的金融體系才對

顯示引進這一個無佣金的基金

應該會對國內的金融造成莫大的衝擊

所以沒有一家金融機構願意引進才對!!

站在投資者的立場來看待無佣金這一件事

這是一樁美事!

誰願意把白花花的血汗錢浪費掉

但是投資大眾是否站在金融機構的立場

來看待這一件事!

試問...

1.引進無佣金基金之後

海外基金漂洋過海來台灣募集資金

行政作業複雜度增加,但是投資人卻要

和海外的註冊地享有相等的福利(免管理費)

本土基金應該要如何自處??

2.引進無佣金海外基金之後,全部的新台幣

都流向海外,這一個國家的貨幣價值(新台幣)

應該要如何權衡??

3.投資人把手中的資金全部拿去購買外國的無佣金基金

那麼台灣的金融體系只剩下一個空殼

這一個國家的金融應該怎麼辦??

[總結]

1.很抱歉和您抱持不同的想法,造成您的不悅
還請多多見諒

2.滿招損;謙受益...站在不同的立場來看事情,會看見不同的面向

3.投資客人人都希望讓自己手中的財富一直增加

但是應該要思考,假如自己的財富是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那麼真的要好好的思考一下

這樣的作為是否真的可行??

4.小弟認為...應該要開放海外無佣金基金

但是需要有一些前提和限制!!

例如:成立時間限制,無佣金基金資本限制

無佣金基金開放家數...等

匿名 提到...

呵呵
那小弟就不客氣轉貼了~~~

綠角 提到...

感謝各位讀者的回應與轉貼
讓這篇文章引起更多的討論

匿名先生
債券基金方面
即使扣30%稅
透過海外券商買美國的債券基金
績效也不會比台灣這邊的債券基金差
這我在富蘭克林坦伯頓美國政府基金 v.s. Vanguard GNMA Fund (Franklin U.S.Government Fund v.s. Vanguard GNMA Fund)一文中有討論

換個觀點
假如盧森堡註冊基金投資債券
和台灣人買美國註冊基金比起來
真有稅務優勢
基金公司卻不願意將這收益帶給我們這些國際投資人
反而是利用美國配息課30%的缺點
當他們高收費的擋箭牌
這種行為 合理嗎?

假如債券基金績效相同
我寧願去海外券商買

綠角 提到...

盡付談笑中
感謝您內容充實的回應

但我想
免佣基金與有佣基金的對決
不會是壓倒性勝利

你可以看免佣基金的成長(The Dominance of No-Load Funds)這篇文張

美國從1979年到1999年
過了20年
免佣基金的資產 才超越有佣基金
金融業的銷售力量是很強大的

置身綠角財經筆記
其實就是一個生存者誤差
讓你看到許多贊同低費用 指數化投資的人

但是 你站到銀行門口 做個出口調查
問從裡面走出來的投資人
有幾個聽過免佣基金
1000個會有一個聽過嗎?
我懷疑

還有 金融業的價值不是只有資產管理和賣產品
它們還有很多事可以做的

但我不喜歡 只拿有佣基金出來賣
給個打折好像給投資人莫大恩惠的環境
免佣 低成本 指數化投資
該有它的立足點
該是現代投資人 可選用的工具

Charlie Huang 提到...

國內金融業有Easy Money賺,是不會拿上等牛肉出來賣。它們只賣二等牛肉,下等牛肉,甚至是下三濫牛肉就已經吃得肥滋滋了,什麼We are family? 那聽聽就好,不要相信。我已慢慢將手中國內銀行買的主動型基金賣出,移到美國券商戶頭下買ETF。要我回頭?可以!拿出真正的好牛肉出來兢爭!

匿名 提到...

若是怕國外的免佣基金會讓台灣的錢往外走
那國內的金融業者也可以從自身先做起
先從自己旗下的本土基金做起
率先提供免佣基金的服務,如此一來不是更能讓投資者的錢留在台灣?

(雖然如此一來 會造成很多不專業的理專提出失業,也會讓金融業者賺比較少)

綠角 提到...

Charlie 我同意你說的
istertw 國內金融界面臨競爭後
你說的 就是該做的事了
現在就是沒有免佣基金出來競爭
所以就繼續賺佣金

trifire 提到...

我是不太贊成 "盡付談笑中" 的觀點的。

國內有人實做免佣了 就是富達投信
但是有多少通路願意賣?
你可以到富達投信的網站上查詢
至少我交易的四家銀行
(合庫 大眾 玉山 第一)都沒有賣 ...
我只好直接到富達投信開戶 ...

不過海外基金,富達投信也是半調子的免佣
賣的是 fund of fund ...
隱含費用貴得要死 ...

"重重打擊國內金融體系" ?
我到不這樣認為
怕是台灣本土的基金收佣卻又沒有半點步數 ...

匿名 提到...

看了上面大大們說的都很有道理
但是我覺得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要考慮--人
我記得綠角大也分析過台灣的加權指數基金和台灣50
非常相似的兩種商品但是追蹤誤差確差很多
那時就提出了投資人的動作會影響基金的動作的觀點
我覺得台灣人是需要被教育的,否則以目前台灣的投機風氣來對待指數型基金
只會再傷害其他的指數型基金
讓國外好的基金公司更不想要讓我們買他們的產品
傷害他們基金的基效

綠角 提到...

trifire 你完全切中富達的要害
正是如此啊!

protein 你說的有點道理
但我覺得國內這支全市場指數基金
有些"自甘墮落"
要防止短線投資人
就加上短期進出罰則就可以了
但基金公司又怕這樣
會沒人買 賺不到錢

很純正的指數基金業者
像Vanguard
就有短期進出罰則

而在美國
要頻繁進出的人
自然會去選擇ETF吧
這種區隔
也保護了使用基金的長期投資人

匿名 提到...

綠角大大我最近想投資綠能相關族群,我找了貝來德新能源(前美林新能源)和PBW這支ETF來比較。結果發現主動型的基金好像表現的比較好,請問我這樣比較有錯嗎?

貝來德新能源網址:
http://www.gogofund.com/convch/fund/FundDetail.asp?FundID=GGF0607

PBW績效網址:
http://finance.google.com/finance?q=AMEX%3APBW

比較過後不管半年,一年,好像都是主動型的貝來德新能源表顯比較好

而且差距大到手續費都可以忽略了

請問我這樣比較有錯嗎?
謝謝

綠角 提到...

你是為了想投資
所以在比較過去績效

其實我覺得需要注意的是
當基金公司都要按規定
跟投資人說過去績效不保證未來時
你還要相信過去績效可以預測未來嗎?

匿名 提到...

dan:你拿的兩支雖然都是新能源基金,但棖本是性質不同的基金。PBW的85%以上都是美股,所以基本上它是一支「美國新能源產業」的基金,而貝來德新能源的持股是全世界各國,是「世界新能源產業」的基金。性質差異這麼大,比過去績效就完全沒意義了。真要比較也該找較類似性質的PBD來比。

另一方面如綠角大所說,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假如你真的要比績效,用半年一年是不夠的。起碼5年或最好10年以上逐年都作比較,還會稍微比較有參考價值。

匿名 提到...

謝謝兩位的回覆
我後來看一下即使用PBD來比,好像也是貝萊德新能源比較好,我在想會不會是主性行的基金假設在基金經理人不變的情況下,其實也是有可能打敗固定比例制ETF的。例如新能源這領域,目前太陽能本益比都超高,可是如果未來某些公司發展了新的能源,那主動型的基金就能剔除太陽能持股,而改買進另一家新的公司,可是ETF可能就不行了。

還請指教 謝謝

綠角 提到...

感謝ffaarr的寶貴意見
你還有仔細看dan的標地呢
我對單一產業
特別是最近火熱的標地
沒什麼特別的興趣

匿名 提到...

綠角:

呵,我也不算特別有興趣,現在也沒都買這類單一產業的基金了。不過去年剛接觸美國的etf的時候覺得etf很有意思,幾乎把所有的etf都大概瀏覽觀察了一遍,所以都還有點印象。

Dan:
一支基金當然可能在很多時間點打敗etf(或大盤指數)啊,但問題是這種績效能不能持久(以這個例子來看,pbd才成立一年不到,這麼短期的比較不是很有意義),以及你有沒有能力在事先就選到未來績效持續很好的基金。(這光靠看過去績效是行不通的,就算是同一個經理人,可能他的策略針對某幾年的市場剛好很有用,但很可能過幾年就失效)

綠角 提到...

把所有ETF瀏覽一遍?!
ffaarr兄
真是服了你

匿名 提到...

綠角兄:
呵呵,美國的etf大概幾百支,而且我是走馬看花,所以還算在人力範圍之內啦XD。(一般基金的話就不可能了)開始時真的有點像劉姥姥逛大觀園,覺得很新鮮,但到現在會發現那花的時間除了好玩增廣一點見聞之外,真的有用到,會去買來作資產配置的還真的很少。

綠角 提到...

ffaarr兄 你還真是用功
要是我 就只會挑大範圍的ETF看
其他就是有報導說到
才會注意到

Unknown 提到...

綠角兄,本來不想揭發這件事的,可是我無法忽視您的智慧財產權被如此踐踏,還是交由您自個兒處理吧,不只這篇文章,其餘請您自行查看!?
http://www.wretch.cc/blog/a936957/26542596

綠角 提到...


我去留言一下吧

匿名 提到...

還有些基金公司專門賣貴的管理費基金來台灣
以前叫寶X 後來改叫 施XX 那家 在香港 賣A股份 在台灣 卻是賣 A1股份 網友可以去香港晨星網站查 因為最近晨星改版 很容易可以比較 其間 total exp. ratio 的差別

另外一家 以"環球策略" 和 "能源" 出名的 天X 賣來台灣的C股份管理費 也比香港賣的A股份 貴1% 天啊 1% 耶

綠角 提到...

感謝匿名先生的分享

rigel 提到...

想請問版主或其他版友,有沒有類似富坦全球債券投資範圍的指數型債券基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