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佣基金的成長(The Dominance of No-Load Funds)

最近看到美國證券交易主管單位SEC在2000年發表的一篇名為Report on Mutual Fund Fees and Expenses的報告。內容詳細分析了美國基金業從1979到1999這20年來,基金公司向投資人所收取的開銷費用的變化。雖已是七八年前的資料,但因其含括時間長,資料詳細,我覺得讀起來仍是相當有參考價值。

這篇報告是SEC的Division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所主撰寫的。文章一開頭,先講明為什麼要編寫這份報告。第一第二個理由,分別是基金業在過去20年的飛快成長,並已成為美國家庭重要的投資工具,自然值得關切。第三個理由,原文照抄引用,the significant impact that mutual fund fees and expenses have on investor returns,就是費用對投資人報酬的顯著影響(不會有人以為這句是在說基金公司收得愈多,會帶來愈好的績效吧?)。第四個理由則是,長久以來關於什麼叫合適費用的爭論。

文章非常長,但其中有幾個圖表,簡明的指出了一些現象。


這張表格說明了美國基金業的成長。從1979年的517支,成長到1999年的8901支,是1622%的成長。基金總資產,從1977的517億美金,成長到1999的44566億美金,是8520%的成長。這篇報告撰寫的時候,美國有8800萬基金投資人,有一半的家庭(49%)有在投資基金。



這張表則說明了20年來,基金開銷比(Expense ratio)的變化。先解釋一下。開銷比,簡單的說,就是基金整體的花費。它不是只有經理費,也包括了給資產保管機構的費用,也包括了雇請會計師、法律顧問的費用等,林林總總,全部開銷加起來,所佔基金資產的比例,叫開銷比。台灣販售的海外基金,通常只列出股票型1.5%、債券型0.75%的經理費,但是這只是經理費。假如經理費就1.5%,那麼基金的開銷比會更高。高到那裡?很抱歉,大多不知道。這些基金不註冊在美國,它們不用算給投資人看。關於經理費與開銷比的差異,可以參考經理費不等於總開銷一文。

這個表格分成加權和不加權兩欄。不加權,就是無論基金的大小,把大家的開銷比加起來算術平均。加權,則計入基金的資產。基金資產愈大,權重愈重。加權那欄的數字,較能真正反應投資人所花費的開銷比。

我們可以看到,在基金業快速成長的同時,基金的開銷比卻是從70年代末期的0.73%,上升到90年代的0.94%。不禁讓人想問一個問題,基金規模擴大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到那裡去了?基金公司不僅沒把經濟效益分給投資人,降低開銷比,反而將開銷比拉高,這是怎麼回事?難怪柏格先生會說,基金業已經從一個A profession with some elements of business,變成A business with some elements of profession。真是一句令人回味的話。

但我也看見,美國基金0.9%多的開銷比,比起台灣這些境外基金1.5%的經理費,實在是低很多啊。


再來我們看到免佣(No-Load)與有佣基金的數目成長。我們可以看到,這20年間,有佣基金的數量,始終佔市場的多數,一直有六到七成的基金,是有佣基金。


有佣基金雖然數目較多,但顯然,美國投資人不買它的帳。有佣基金旗下資產,呈下降趨勢,到寫這份報告時,已經有超過一半的基金資產是在免佣基金名下。免佣基金吸引了較多數的投資人。

在台灣的境外基金全部都是有佣基金。居然還有投資朋友說台灣買基金很便宜。你買基金,自己挑,自己選的,為什麼要付佣金給承辦人員呢?(台灣叫手續費,再說明一次,這種按買賣金額的百分之多少收的錢,就是佣金。手續費是一筆交易就是固定收多少錢,不論這個交易是十萬還是一百萬。這才叫手續費。)投資人大多不知道,你100塊擺在別人那裡,每年不論賺賠,都從中扣1.5塊給他,已經是給人很大很大的好處了。

美國的免佣基金相當發達,各種資產類別全都有涵蓋。可以說,你找到一支優秀的有佣基金,一定有一支一樣優秀的免佣基金供你選擇。很多美國財經評論者都曾說出”傻瓜才會買有佣基金”這種話。假如你會自己挑基金,那免佣當然是首選。至於對基金沒什麼瞭解,要靠金融從業人員幫他挑基金的投資人,只好買有佣基金來酬付金融業的協助。不過不幸是,投資人容易因此掉入利益衝突的陷阱。台灣就有現成的例子,那就是B股債券基金。你以為金融業是在幫你挑基金,還是在幫自己做業績呢?

台灣這種基金銷售模式相當不合理。不論投資人是否自己挑選基金,全都要付出佣金。而且這些境外基金的開銷比全都太高。美國那些覺得”傻瓜才會買有佣基金”的人,假如知道世界上有國家的國民只有有佣基金可以買,不知道會是什麼感覺。

台灣的投資朋友們,不要再當傻瓜了。不要被那些資產管理公司、金融業者,當成不知道有免佣基金存在的無知者,當作不知道去選免佣基金的傻瓜,當作全球投資界的次等公民。好基金不來,我們就出去。我們的錢,沒必要給提供次等服務,還在那邊自吹自擂的業者管理。

待續…




回到首頁:請按這裡

初來乍到:請看”如何使用本部落格

相關文章:
免佣基金的成長—續(The Dominance of No-Load Funds)

對於佣金的正確認識(Commission Works Against You)

美國基金佣金計收方式(Public Offering Price and Net Asset Value)

免費ETF交易的興起(The Dawning of Free ETF-Trading Era)

基金費用的長期變化---The Use and Abuse of Mutual Fund Expenses讀後感

我的選擇,我的背叛

每月3000元的感嘆

富國強民的投資之道,觀看2007年台灣境外基金投資資料有感(Avoid Timing and Selection Penalty)

晨星為文直指高費用的危害(High Costs are associated with Underperformance and High Attrition Rate)

2010 Investment Company Factbook剪貼簿

小額投資人的海外券商之路

9 comments:

micyang 提到...

商人就是商人
換了地方良知就擺在家裡了


感謝大大分享~

SWISS 提到...

寫的好.

綠角 提到...

謝謝回應!

匿名 提到...

如果有人留言罵綠角的話
希望綠角也能選幾篇出來
讓大家笑一笑
那些醜怪又貪婪的業者心態

綠角 提到...

自從2007年10月鬧版事件後
這個部落格就再也沒有人留下攻擊性的回應

其實 有時間看部落格的金融從業人員
都是年輕的基層人員吧
就是我們投資人接觸到的營業員、理專、保險業務等等
他們其實都是金融業最底層的人員
就像工廠裡把零件拼裝起來的工人
組裝起來的產品出問題
不是找工人
是找工廠負責人和當初設計的人
這些基層金融人員
是助長金融業的歪風
但歪風不源於他們
手握公司經營方向的經理決策高層
掌管政策制定方針的財經政府官員
才是這一切”不正”的由來
他們才是罪魁 才是禍首
基層金融人員也是要討口飯吃啊
只好在這一片混沌中 一起攪和
他們有的 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賣什麼東西
會對別人造成什麼傷害
前陣子某個增額壽險的爭議事件中
連保險業務 自己都買下去 成了受害人
就是一例

我這個部落格對金融業批評很多
但矛頭對的是後面的藏鏡人
這些高層
才不會有時間 也不會想理我這個什麼部落格的東西
他們更不會自己跳出來在我的部落格留言批評
來和我爭辨一番
會出來的 都是底層的”打手”罷了

怎麼逼藏鏡人出招呢?
很簡單
我們的”選擇”
沒有選票 官員不成其為官員
沒有資金 就沒有金融業
你我的選擇
就是改變的力量

YuLung 提到...

請教:
我在 Firstrade 中,用Franklin Templeton, 發現許多基金是 No Load, 但卻是 Advisor class, 請問 「Advisor Class」的意思是?

謝謝您的幫忙與協助。

綠角 提到...

那是一種Share class
常是給理財顧問販售的
所以有這樣的名稱

其實我不太建議透過美國券商買賣美國當地基金

綠角 提到...

不管是透過手續費收還是經理費收
台灣買基金的費用真是太貴了

匿名 提到...

請問如果在美國有身分, 直接開戶買基金, 可以怎麼操作呢